这几天,华中科技大学公号《90后!是博导!》的文章被捧上热搜。
华中科技大学90后博导胡玥,5年来,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21篇。
SCI论文如此高产的背后,到底是励志故事,还是有扎心的事实?
01
今年31岁的胡玥,年以湖北省理科前名的成绩,选择了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大二时,在田禾院士和花建丽教授支持下,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
我作为一位资质不高的博士、博士后,看到这段介绍,也忍不住惊呼:
大二就能跟院士一起做课题,这点绝对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水平。
我们都知道,在本科生阶段有教授带着做课题,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说院士了,她背后估计有强大的背景支持!
有网友找来了《年湖北省普通高考成绩一分一段表(理科)》和《年华东理工大学在全国的录取分数线》,发现:前名考生最低分为,华东理工在湖北最高录取分数线理科为分。
也就是说,胡玥以超过分数线较多优势的分数进入华东理工,以她的分数本可以去更好的学校,但她选择华东理工,可能是因为在那里有资源可以支持,这也说明了她为什么大二就可以加入院士的团队。
此外,这位90后女博导还有惊人之处:
大四,当交换生、拿到公派奖学金直博爱丁堡大学;
年博士毕业,拿到首次授予亚洲人的弗雷泽·司徒塔特奖;
年通过博士后国际交流人才引进计划,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加入韩宏伟教授团队。
年,晋升副教授,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5年来,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21篇,平均每月1篇的速度啊!!!
读硕、读博的同学都知道:1个月,连整理实验数据的时间都不够!你还要做实验、写论文、投(改)稿,另外,作为导师,还要教学、带学生、日常办公,时间从哪里来?
就算只算一作,21篇论文,平均3个月一篇。如果这不是灌水,是实打实的,那大概她做的这个方向已经全球顶尖了。
但是,事实真的能推敲么?
02
从这事又想到去年被炒得火热的西南交大“陈玉钰保研”事件。
如果只单纯地看陈玉钰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或许真的可以称之为一位“天才少女”。
她和男友李增辉是西南交大茅以升学院16级信息班的同班同学,李是班里的班长,陈玉钰是班里的团支书。
两人一起代表班级作报告
关于陈的ICCCS论文喜报报道。
两人双双成功被保研到中国科技大学,这种战绩在不少高校得成为全校知名的学业先进典型,甚至可能要上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