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黄龙岗村位于郑州市二七区南部,在郑州市西南30里处,属于二七区樱桃沟管委会辖区。这里南接梅山,处在西高东低的丘陵之上,由于地势突高,所以称为“岗”,东边有王许村,人们原来只知道王许西岗,很少有人知道黄龙岗村。
黄龙岗党群服务中心村名由来
黄龙岗村位于一个大岗之上,因岗的北部沟内有一个黄龙王庙,此岗便被称为黄龙岗。黄龙岗占地数千亩,岗的下部为石头,上部则为厚厚的黄土层,周边有多条深沟。贾鲁河的东部支流、金水河均发源于此岗。岗上有多个村庄,是郑州市所辖城区五区(二七区、中原区、管城区、金水区、惠济区)的最高处。
黄龙岗村东边有一个大村王许村,因位于王许村西边的岗上,故称王许西岗。后来,因村庄位于黄龙岗上,村名又被称为黄龙岗村。
村内的幼儿园历史脉络
汉代,有居民在金水河源头南部的沟内(现黄龙岗社区刘家沟自然村西约米处)居住。年前后,经考古发掘,该处发现大型墓群,被命名为“刘家沟墓群”(编号-),被确认为汉代古墓葬。
明成化年间,郭姓由山西洪洞县先迁至台郭村,而后又迁至桐树洼村,继而又迁到黄龙岗村。郭氏家族和已在这里定居的王氏家族共居一条沟内,并以租种王氏家族的土地为生,成为黄龙岗村的主要居民。
明朝中期,刘氏家族从桐树洼村迁来的,从梅山迁来的邱氏家族,从上李河迁来的李氏家族,从东徐迁来的徐氏家族,从王口迁来的黄氏家族,从王许前迁来的耿氏家族逐渐形成多姓氏居住的黄龙岗村。
清朝时期,黄龙岗村由一个小小的村落组成,并且是多姓家族散居在东西有0多米的狭长地带,有王氏家族、郭氏家族、徐氏家族、李氏家族、刘氏家族、黄氏家族、耿氏家族、邱氏家族还有姓张的、姓郑的。
民国时期,黄龙岗一带设有乡、保、甲等行政机构,乡长、保长、甲长都是民选的。因军阀割据,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统统被叫做差事,这些差事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征收差事难度很大,当时保甲长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农民摊派差事,催交差事,这些差事逼得农民民不聊生。
年,郑州解放时黄龙岗村有人,这些家族大都是从附近的村落迁来的,姓徐的是从八里以外的东徐迁来的,王氏家族史从三里远的王许村迁来的,邱氏家族是从梅山迁来的……
年,村里实行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成立了农会,农会都是由穷人参加的,所以起初的农会主席就叫“穷人头儿”在农会的领导下实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先划成分,原则上是按人均占有土地的多少分成地主、富农、中农、贫农。
年,黄龙岗村开始实行互助组,后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先是初级社。后来转为高级社,这时的干部叫做社长,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很快就公社化了。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农民们开始欢天喜地的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大显身手,互相竞赛,大家的积极性别提有多高了,只一季就变过去的缺粮为余粮了,改革起步晚的大队后悔莫及,奋起改革。黄龙岗原有的三个生产队被调整为五个组,把原来的第二生产队改为第二、四、五组。
年以来,农业政策的改革带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民除了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外,还没法经营别的项目,相继创办了十几个钙粉厂、三个泡沫厂、蒸汽砖厂、涂料厂……
村里开始办工业,群众原居住的草房没有了,砖混结构的平房也很少了,全村到处是建房,不少人家还盖了两栋、三栋楼房,这些楼房大部分都是三层的,两层的楼房是少数。道路交通方面,龙祥路横贯全村,村内也修了很多柏油路和水泥路,过去连自行车都是稀罕的。
村中楼房年,黄龙岗村有大小汽车多辆,有大货车面包车还有小轿车,没有汽车的户也有,但是少数的,不少人家一户有两三辆汽车。
村民在表演节目村庄档案
王百姓年出生,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兵役,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由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任治安管理总队调研员,三级警监,高级工程师。
投身公安事业二十余年,他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在公安防爆排爆领域成绩显著。他刻苦钻研,创立的有关爆破理论和爆破方法,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先后多次临危受命,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排爆第一线,亲手排除各类炸弹多枚,他先后参与了震惊全国的石家庄“3.16爆炸案”,江西“3.11爆炸案”,横山“7.16爆炸案”,繁峙“6.22爆炸案”,昌图“12.30爆炸案”,郑州火车站“1.23特大爆炸案件”的侦破和重大事故的查处工作。为侦破案件及处理事故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先后八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四次荣立二等功,两次荣立三等功,两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好卫士”。“河南省公安科技英才”光荣称号,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省优秀专家,省政府特聘安全生产专家。“全国劳动模范”。被公安部评为全国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先进个人。全国优秀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层作为全省公安英模代表参加国庆五十周年庆典观礼。曾四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他对事业高度执着,对业务精益求精,勇于钻研,敢于创新,他主编的30余万字的《爆炸药品安全使用与管理》一书,由国家权威的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后,又出版发行了一百余万字的作品,其中教材14本,论文18篇。他应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邀请,随中国警察排爆访问团赴美访问,其间他发表的“猛炸药在爆炸瞬间不能引燃汽油等可燃体”的爆炸理论在全美学术界引起轰动,折服了美国的同行。
他不光是排爆英雄,还是一名杰出的爆破能手,多年来,先后参与了郑州市“四桥一路”改造时的楼房拆除爆炸,黄河河道改流爆破,广东惠州大亚湾移山填海爆破,北京华侨大厦拆除爆破,南京钢厂筛分楼拆除爆破等近百起爆破方案的设计,审查,实施。保证%的安全准确。
他不仅是一个英雄,而且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他的工作繁忙,远在农村的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虽然由弟弟照料,但他仍十分牵挂,经常是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母亲。后来,为了照顾母亲方便,索性把母亲接到身边,并为母亲请了保姆精心护理,这样一来他照料母亲方便多了,从外地出差回来,立刻坐到母亲床前嘘寒问暖,使老太太九十多岁仍白白胖胖,笑口常开。
王应峰年出生在黄龙岗村一个贫农的家庭,从小就立下好好学习,用能力改变家庭,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志向。中小学阶段,他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双优生,高中阶段虽然仍是在十年浩劫之中,他却学有所成。恢复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郑州大学政治系,后又转入哲学系,他废寝忘食的学习,掌握了大量有用的知识,他独立思考,悟出了很多道理,他虚心求教,深受老师的器重,他团结同学,经常和青年人沟通,博得学生的拥戴,一九八一年毕业时取得了哲学学士学位。从一九八三年元月一直到二零一三年退休,先后在共青团河南省委组织部,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中共河南省纪律监察委员会任职,后又调任漯河市副市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南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为漯河,南阳两市的组织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汗水洒遍了漯河和南阳,他的足迹遍布了漯河和南阳,他的事迹也留在了漯河和南阳。
他是黄龙岗人,他与黄龙岗结下了不解之缘,远在少年时期就伙同自己同龄的好友黄国臣、王百姓、王聚财、王发财等人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村里培育了一处苗圃和四十亩梨园,育出的苗木早已成参天大树,梨园早成规模,生产出香甜的砀山梨,每年都有十多万斤。参加工作后逢年过节都会到家乡看望村里的老人,给七十岁以上的人送上棉衣棉被粮油和现金,还为“五保户”退役老兵送温暖,献爱心,黄龙岗人对此也是有目共睹的。
他先后三次带领黄龙岗的干部群众赴南阳考察,学习种植果树的技术和经验,并帮助引进了优良种苗“金太阳杏”“凯特杏”“美国黑李”等,这些果树在黄龙岗生了根,发了芽,结了果,飘了香,挣了钱,成了黄龙岗村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黄龙岗的脱贫致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还千方百计为黄龙岗村筹措资金。修了路,打了井,解决黄龙岗发展道路上的老大难。
传说故事
黄龙岗村有两棵皂角树,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两棵皂角树位于二七区侯寨乡黄龙岗村,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到底有多少年,无人能记清。听村中老年说:他爷爷小时候这两棵树就这么大了,那时候村上有许多大树,砍的砍、伐的伐,再加上几次大旱,很多树都不见了踪影,唯有这两棵树依然存活着。
据传,黄龙岗当时是一个丘陵,在这里居住的人很少,只是王许村放羊狩猎时到这里来,而且都住在沟里。突然有一天电闪雷鸣,一群大雁从北向南飞去,每只嘴里叼着一个黑色皂角,因雨太大,一只母雁无力前飞,只好落下。而领头雁带着群雁继续飞行,突然有一只公雁发现自己的伴侣不在了,赶快掉头寻找,在掉头时因雨太大,与后面大雁相碰落到了地上,就这样雌雁在北边,雄雁在南边。一对受伤的大雁无法相见,各自将自己所叼的皂角立在地上,把其视为对方,并昼夜陪伴。皂角生根发芽,长成了小树,而两只大雁也老死在树旁,好心的人们看到这对痴心大雁已死去,将它们埋在了树旁,陪伴皂角树成长。南边的树向北生长,北边的树向南生长,但离得较远未能连在一起,但都慢慢长大供人乘凉、休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现在,仍然茂盛的生长,人们把它作为神树的象征。
多年来,人们求它保佑平安,而且用它的皂角洗衣洗头、卖钱养家,它不但使树的主人得到了好处,而且全村人都享受到它的恩惠。更神奇的是这两棵树老人们把它称为“龙王树”,南边树为雄,北边为雌,南边树很少结果,北边树隔年结果,而且硕果累累。北边的雌树旁又根生一颗小树,老人们把这棵连根生的小树称为“龙王树爱情的结晶”。
他们有几百年历史,老人习惯把两棵树称“夫妻树”。把北边那棵树称为“母女树”,也有称为“携女望夫树”;而将南边那棵树称为“父亲树”。南边树长的雄伟茂盛,北边树长的秀气挺拔,好像一对夫妻相互遥望而立是“望夫”或是“望妻”无人能够解释,但他们遥望了几百年。老人说:由于它们长期相伴,它们谁也离不开谁,所以它们仍然健在。传说两棵树很灵,有病了去拜一下,结块树皮煮一下一喝病就好了;需保佑平安去拜一下,就平安幸福;生男育女拜一下都十分灵验。
黄龙王庙两棵树长在南北一条丘陵线上,南高北低,蜿蜒起伏像卧在地下的一条龙,人们就把它称为“龙岗,由于黄氏家族几户人家搬在南皂角树之间的沟里,所以人们就把这道岗称为:黄龙岗,也就是现在的黄龙岗村。人们为了纪念此美丽的传说,专门在两棵皂角树的西北方向建立了“龙王庙,里面供奉的是黄龙王爷,人们也就把这条沟称为龙王庙沟。
(郭增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