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秦岭最好的形容词就是秦岭
TUhjnbcbe - 2024/3/29 18:33:00
白蚀 https://m.39.net/pf/a_4711160.html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近日,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新作《秦岭记》出版。被誉为“文坛常青树”的贾平凹,自年发表文学作品以来,从事文学创作已近五十年,出版过大量重磅作品。《秦岭记》是第一部以“秦岭”命名的作品,也是他第19部长篇作品。


  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贾平凹曾真诚地告诉记者:“要做时代的记录者。”多年来,他创作的作品尤其是十几部长篇作品堪称秦岭变革的百科全书。那么,这本首次以秦岭为名的长篇作品,贾平凹有什么心里话要告诉读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波


  几十年一直在写秦岭


  《秦岭记》全书共3个部分:“秦岭记”“秦岭记外编一”“秦岭记外编二”。


  “秦岭记”是主体,“秦岭记外编一”写的是秦岭太白山的世事,“秦岭记外编二”则收录了7篇各自独立的旧作。贾平凹在《后记》中坦言:“我曾想过把‘外编一’再写一遍,把‘外编二’的叙述角度再改变,后来这念头打消了。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吧,年轻时脸上长痘,或许难看,却能看到我的青春和我一步步是怎么变老的。”


  十多万字的《秦岭记》共55章,每一章都没有题目,因为作者不愿起题目。他说:“写作说到底,都是在写自己。你的能量,你的视野,你对天地自然、对生命的理解,决定着作品的深浅和大小。”


  贾老师说:“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在写秦岭……先还是着眼于秦岭里的商州,后是放大到整个秦岭。如果概括一句话,那就是:秦岭和秦岭里的我。”


  贾平凹生长于秦岭之中的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自称是山的儿子。贾平凹甚至创作了《秦岭最美是商洛》歌词。


  年,贾平凹创作出版了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腔》。之后十年,贾平凹以每两三年创作出版一部长篇小说的速度,相继推出了《高兴》《带灯》《古炉》《老生》《极花》五部长篇小说,叙写了秦岭山区百年历史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山乡巨变。这些小说发生地主要在商州。


  在《秦岭记》中,读者可以看到:可以听懂人话的忠犬;人抱着哭,叶子就会一起流眼泪的皂角树;可以进入别人梦境的小职员……这些故事带领读者突破局促狭窄、一地鸡毛的现实,进入到一个混沌磅礴、雄浑开阔的境地,让读者产生出对传统文本的兴趣和想象,产生阅读当代的《山海经》《聊斋志异》之感。


  从《秦岭记》中可以看到,贾平凹笔下的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都是有灵性的,它们不仅有自己的生活态度、生命姿态,还不断地以自身的存在状态和时间因缘无言地提醒着每一位进入“秦岭”或者生活在“秦岭”里的人:尊重传统、敬畏自然、护佑生态,方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存法则。


  “把自己写成了秦岭里的一棵小树”


  贾平凹直言:“我笑我自己,生在秦岭长在秦岭,不过是秦岭沟沟岔岔里的一只蝼蚁,不停地去写秦岭,即便有多大的想法,末了也仅仅把自己写成了秦岭里的一棵小树。”


  《秦岭记》没有气势雄伟的描绘,没有潸然泪下的煽情,朴素的语言、奇趣的故事所讲述的秦岭,有读者未曾见过、思考过的另一番面目。作者似乎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却不愿直白剖析,而是让读者于云淡风轻间去体悟另一番韵味。“秦岭实在是难以识得的,面对秦岭而有所谓识得者,最后都沦为笑柄。”秦岭之于贾平凹,更似写作的使命。


  几十年间,贾平凹的创作始终离不开对秦岭的深深眷恋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他说:“愈是写作,愈明白了你的无知和渺小。越写越有了一种敬畏,敬畏大自然,敬畏社会,敬畏文字。作品常常是在这种敬畏中完成的,只想把自己体悟的东西表达出来,而不仅仅是用一个传奇的故事或一些华丽句子去取悦读者。”


  就像贾平凹自己说的那样:“所写的秦岭山山水水,人人事事,未敢懈怠、敷衍、轻佻和油滑顺溜,努力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


  贾平凹作品一向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秦岭记》就是这样一部用古朴浑厚的文字,讲述悠远而现代的故事,读来趣味横生的作品。


  对话作家


  对生活中的“风吹草动”保持“机警”之心


  打了千百遍腹稿的“秦岭志”


  广州日报:能否跟读者谈谈《秦岭记》创作的缘起吗?


  贾平凹:秦岭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家乡商州,具体讲商洛丹凤就在秦岭山中,在西安四十多年,也仍在秦岭脚下,我的文学是以秦岭为写作空间,是秦岭故事、中国故事。


  创作这部作品时,不想写现在流行的小说与散文,想突破文体疆界,写出不一样的东西。我认为,小说可以借鉴散文笔法,散文又何尝不能吸纳小说笔意。这是我打了千百遍腹稿的“秦岭志”,年待在家里近80天,一气呵成,很快就写完了。


  广州日报:如果说,《秦腔》《高兴》《古炉》等主要是描述商州这个秦岭之一的“点”的话,那么,年出版的《山本》到现在的《秦岭记》则突破商州这个点,进而辐射到整个大秦岭的“面”上。您怎么看?


  贾平凹:以前的作品,我总是在写商洛,其实商洛仅仅是秦岭的一个点,因为秦岭实在是太大了,你可以感受与之相会,却无法清晰和把握。曾经企图能把秦岭走一遍,即便写不了类似的《山海经》,也可以整理出一本秦岭的草木记,一本秦岭的动物记吧。


  小的时候,娘对我说,你是在山洼里捡的。以至长到十来岁了,才晓得娘的话是趣逗我呢。但我却清楚:我是在门前的山路上爬滚大的;爬滚大了,就到山上割那高高的柴草,吃山果子,喝山泉水,唱爬山调。山养活了我,我也懂得了山。我就是秦岭里的人,生在那里,长在那里,至今在西安城里工作和写作了四十多年,西安城仍然是在秦岭下。生在哪儿,就决定了你。所以,我的模样便这样,我的脾性便这样,今生也必然要写这样的书了。


  广州日报:我们知道您的第16本长篇小说《山本》原来取名为《秦岭》,与这本最新出版的《秦岭记》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贾平凹:长篇小说《山本》原定名是《秦岭》,后因嫌与曾经的《秦腔》混淆,于是就有了《山本》这个名字。山本,山的本来,写山的一本书,“本”字出口,上下嘴唇一碰就打开了,如同婴儿才会说话就叫爸爸妈妈一样,这是生命的初声所在。


  要说二者的联系,两部作品都是写秦岭。《山本》篇幅长一些,《秦岭记》篇幅短,十多万字,不可说成小说,散文还觉不宜,也有人读了后以为是笔记体小说。


  广州日报:写《秦岭记》您是否有意识地以传统笔记体的方式写秦岭吗?


  贾平凹:写时浑然不觉,只意识到这如水一样,水分离不了,水终究是水,把水写出来,别人用斗去盛可以是方的,用盆去盛也可以是圆的。


  写得越深入,越能发现无限乐趣


  广州日报:您心中的秦岭究竟是怎样的?


  贾平凹:每一座山都有不少故事,有的是神话的,有的是历史的。还有,那里的地方都十分美丽,简直不可思议。随口说一说我老家周围的一些地名吧:棣花街、茶坊岭、桃花铺、竹林关、留仙坪,这些地点难道不让你动情?我总是觉得还没有把秦岭最美的最撼心灵的写出来呢。


  写完之后,我却不知还能怎么去说秦岭,它太伟大、太丰富了,没人能够把握。秦岭最好的形容词就是秦岭。


  广州日报:是怎样的原因让您保持如此旺盛的创作精力?


  贾平凹: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强调一点,就是作为一个作家,要始终与现实社会紧密接触,并真诚地面对生活,对生活中的“风吹草动”保持一颗“机警”之心,对文学创作保持“寂寞”之感,并适度保持对生活的“饥饿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在家乡修水库,就对写作产生了热爱,劳动之余将自己的文字读给大家听,收获大家的认可是人生的幸福。读大学时整整两箱的退稿,到后来出版19部长篇,对我来说,写作是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你能够发现、证明和自我“排毒”,最终提升自己。在这期间会产生许多奇妙的感觉,写得越深入,越能发现无限的乐趣。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岭最好的形容词就是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