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睢县境内名胜古迹圣寿寺塔无忧寺塔
TUhjnbcbe - 2024/3/8 17:16:00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

圣寿寺塔

圣寿寺塔

俗称阎塔,位于城西南20公里后台乡阎庄村西北隅。以坐落于圣寿寺内,故名。后寺废塔存,为九级六角密檐式砖塔。据河南省文物局鉴定,当建于北宋,迄今已历千年。

高22米,底座周长28.4米。第一层檐下有南开拱门。其余各层檐下用迭涩砖层,檐上用反迭涩砖层垒砌,六角翘起。一至六层外壁嵌以佛像砖,佛像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内为六角形塔心室,壁镶佛像,顶部饰以彩色宝瓶图案。

虽历经*水地震冲击,仍挺拨峻峭,巍然屹立。为研究宋代建筑和雕刻艺术提供了实物依据。年河南省人民*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省拨款修葺,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忧寺塔

无忧寺塔

俗称周塔,在城南18公里平岗镇周塔村东北隅,周塔河东岸。以处无忧寺内,故名,后寺废塔存。清光绪《续修睢州志·坛祀》载:“传为唐代所建”。经河南省文物古建队鉴定当建于北宋。

原为五级八棱密檐式砖塔。高16.8米,底座围长32.2米。第一层高3.6米、檐下有拱门、南北向,以上各层相对有拱门,无门诸面饰以假窗,窗围嵌以佛像砖。檐上下各用迭涩及反迭涩砖垒砌,八角翘起。塔内有梯形塔心室,可盘旋拾阶而上。民国间被地方官吏扒去两级,现存三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袁家山

袁家山景区

又名小蓬莱,在城内东南隅,袁山路与文化路交会处西北隅,即今睢县图书馆所在地。原为土丘,明末州人袁可立曾任东莱巡抚,致仕后奉道教,于此建吕祖庙,俗称袁家山。

山高十余米,山脚围长米,顶面积平方米。山分上下两层,第一层台阶十九。拾阶而上至山门,山门一间面南,为上山必由孔道。门东西各有厢房二间,皆面向北。门内行数步至大殿。大殿纵横各七米,六根立柱支撑,九檀八搭椽,五脊六兽,脊以鱼、鸡、狮子、海马饰之,琉璃瓦盖顶,卷棚式建筑。大殿东有厢房十间,今为县文物陈列室。第二层台阶二十三,至望月台。台上正中建有八仙亭,亭纵横各四米,高五米。亭内顶上绘八卦太极图,亭盖四外出檐,十二根立柱支撑,连心梁,五脊六兽,正脊滚龙,四角八挑,古朴典雅。亭前设承露石盘丹灶。亭东西北三面有围墙,高4尺。墙外松柏数株,游观者可凭墙远佑。山门下东侧立石碑一通,碑刻苏轼《中山松醪》、《洞庭春色〉二赋手迹。

宋绍圣元年闰四月二十一日,苏轼被贬岭南,途经襄邑遇雨,信宿于乾明寺内,书此。睢人宝之,为刻石,建亭以复之,日:“宝墨亭”。后寺、亭皆废,年重镌立石于此。

黉学

黉学即清代睢州儒学,在城关回族镇簧学路北侧,今存供奉孔子神位大成殿。黉学原在旧城西门内。

明崇祯壬午(年),*河灌城,黉学沦于水。康熙十年辛亥(年),知州程正性于新城建黉学,建大殿、两庑、戟门、棂星门。启圣祠在圣殿左,明伦有堂,乡贤有祠,树以崇坊,缭以周垣。然因年久失修,簧学内各建筑皆圯毁,今仅存大成殿。该殿进深、面阔各五间,前出后包,琉璃瓦覆顶。滚龙脊两端有兽吻,沿四垂脊向下各依次为鸡、鱼、海马,颇宏丽,年曾于此开办睢县抗日青年训练班。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汤文正公贤良祠

贤良祠

在睢县城关回族镇西大街(建设路中段)路北。汤斌,(-年)字孔伯,号荆髻,晚号潜庵。清初,著名理学大师,官至礼、工部尚书。雍正时建祠,祠名“贤良”,“御书”扁额赐之。祠内建筑大部毁于“文革期间,仅存大殿3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门里清真寺

西门里清真寺

在城内西门里东南部,民权一—太康公路东侧。据该寺脊禳存字记载:清同治十二年(年)六月七日重修。为古典式建筑。清末及民国间,历经兵火,大部遭破坏。原有石碑四通,今不存。解放后,群众集资分别于、、、、年五次重修。今有大殿12间、北屋8间、水房5间、女水房3间、南讲堂若干间等共40间。占地面积5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关清真寺

东关清真寺

在城东南隅,东关村西南部,北临环城公路。据《钱氏族谱》载:钱氏始祖讳恭,由西夏(今宁夏)经商至睢。南宋景定元年(1年)定居州城西南十二里魏张屯,元大德四年(年)为避蝗与水灾迁城东南三里核桃园(今城东关)。

该寺始建于明初,房5间。据寺内碑文载:清雍正五年(年)重修、清道光四年(年)吴廷佑增而广之。清咸丰三年(年)毁于兵火,清同治十年(年)、王阿衡等人募捐余缗重建。清宣统三年(年)曾修葺增新;年群众集资修复一次。二门外原有石碑三通。两通毁于“文革”时期,现仅存一通。今有北屋4间,南屋4间,保管室5间,大殿5间,占地面积10亩。寺内有学员8人、工友1人,计10名。

为县内最大清真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皂角树一棵,相传为钱氏始祖迁雎时手植,距今已3百余年,树围5尺余,高35米。

睢州城池

睢州城池

睢州城池,自秦迄今,因*水迁二次,地有三处:古城、旧城、新城。古城形方,在旧城西一里许。为秦所筑。系襄邑县治所。遗迹可寻。旧城正方,在新城北,其南墙即新城北墙。宋崇宁间筑。周十里三百步。建门四;东名永安,西名通汴,南名正治,北名通镇。

曾为襄邑、拱州、睢州治所。屡遭水患,明崇祯十五年(年)废。今为城湖,其垣址显存。新城椭贺,俗谓“扁担城”,因建于凤凰岭上,或称“凤凰城”。明嘉靖三十七至三十八年筑。周十二里,墙高二丈五尺,外包以砖。建门七,南门三,中日鸣凤,左日左光,右日右光;东门二,正东日朝阳,东北日左翼;西门曰翔蕤,小北门日右翼。为清代睢州治所,今为睢县人民*府驻地。

护城堤

睢县故城

护城堤原系汴河南岸旧址,只有城北一面。明正统十年己丑(年)水浸城郭,漕运参将汤节奉命督理河道,为避*水入城,听从生员*琦建议,环城筑堤。

明成化十二年(年),河决,*水入城,旧堤冲圯。弘治间,睢州知州喻宗府、徐镒增筑完固。

嘉靖十三年(年),睢州知州胡瑞增修。十四年*水逼堤,睢州知州吴江昼夜筑补,城赖保全。

嘉靖二十二年(年),河复冲击堤西北隅,啮堤将溃。睢州知州王佐斋沐致祷,水势稍却。复取柳枝编堤,以受冲突,谓之柳堤,后葱郁成林。

嘉靖三十七年(年),巡抚章焕命筑新城,取南堤一面为基,又伐柳为陶,从此柳荫萧条,堤亦断续。

崇祯十五年(年),旧城废弃。

清顺治十六年(年)、十七年(年)大水,官史督民修筑堤以御,幸而无患。

康熙二十四年(年),连霖六十余日,平地水波汹涌,滚滚灌堤。势将趋城,合城悲号。睢州知州马世英亲至其地,募以囊土来者与之金。晓夜拮据,仅能壅塞。民免其鱼之灾。因念其功,伐石树道周。而郡人王绅记其事,事见旧志。

年7月12日夜,城北大堤决口,洪水围城,16日上午9时,东门南50米处洪水决城,仅十字街一带无水。护城堤南段,为新城南墙墙基,今砖去墙秃,改建为环城公路。西南一角日削,荡然无存。北面一方尚在,西起新城西关桥,东至新城东关东端。外拱绕城,去北护城堤之拱顶3.5公里。全长18公里.底宽24米,顶宽8米,高6米。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1
查看完整版本: 睢县境内名胜古迹圣寿寺塔无忧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