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是夏邑城西的一个*土高坡上,历史上它叫牛庄村。*土坡上隆起一座山岗,两条沟壑绕着山梁。元代有位道士看上这儿的山梁云封雾锁,就鸠工庀材,在那山梁梁上修了个道观。房舍俨然,宛如十二层楼阁临风。道观隐于*土沟壑高坡之间,两侧沟壑将及百米深浅,有蛇虎、石健两涧环绕。从元代起为道家所居,明清时又经过多次修缮,形成房上有房,院中套院,洞中藏洞,妙趣别致的古刹。层层叠叠的建筑奇观有着小布达拉宫之美誉,据说雨后岗上云从洞出,缭绕萦回、洞口云积雾漫,故名堆云。洞门有两棵皂角树掩映着古刹,穿院过亭,一步一层云天,置身于此,北瞻稷王山,南眺中條云峰,心旷神怡。整个道观从下至上十二座院落,房舍八十余间。整个道观上下二十多米,一百一十个台阶,上下曲折迂回别有风趣。云萦仙洞,妙趣横生,成为夏邑西的一景。
然而这儿并非一个简单的道观,也非云萦雾锁的仙人洞,而是冠一红色的基因,成为运城市的*建中心。因为这儿是康杰中学的前身,中国革命的先驱嘉康杰曾经在这儿办起了第一座平民中学,中国共产*在这儿成立了河东特委,建立了太岳支队,嘉康杰属太岳支队的组建者。一九五二年五月,也就在嘉康杰牺牲后的十三年后,山西省人名*府把解放战争中创办的太岳中学正式命名康杰中学,同年十月十四日,毛泽东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府向嘉康杰颁发了烈士证书。走近堆云洞,我看到那两棵挺拔的皂角树,心里涌出无尽的钦敬。
走过那空阔的大院,看到院内的雪松苍劲有力,蓬蓬生长,就会想到嘉康杰的铁骨铮铮。I堆云洞的圆拱石洞,也不知道嘉康杰从这儿走过多少次,一个共产*人的大无畏精神在这洞穴中,显得那么庄重。那棵古槐在古刹的角落默默地生长,郁郁葱葱。堆云洞再不是像古刹那样留下重叠斑驳的砖墙拱壁,它仿佛有虎踞龙盘坚挺。
一步一步的走向古刹极顶,脚下是牛庄的*土沟壑,然而它却有着美的化身,糅合着堆云的八景。清代人有慕其精美,曾题曰八景,有双涧合流、有石穴有云、路盘层蹬、庭俯乔林,东楼朝雨、西殿晚风、笔锋留月,高台孤耸。并写了一首诗赞美堆云:曲折螺旋步步升、青云足下会飞腾,回头试看行将处?已是琼楼十二层。有重庆洪崖洞的感觉。站在古刹的顶上,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土沟壑而今尽是绿叶耸翠、松柏常青。北极台上,笔锋塔、三皇阁,三聖殿,小巧玲珑,错落有致。白衣土祠、配以廊庑、厢房,是道院形成一组独特的道观群,此刻自己仿佛置身云表。俯瞰堆云洞口,那两株皂角树,风中雨中依旧青耸苍穹。这就是堆云内在的美景,
中国共产*河东特委在这儿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当时只有六名*员,康杰也在其中。嘉康杰、有名寄尘,也许他有着很深的寓意。而今这儿绿树浓荫,合欢合抱,也不负嘉康杰那棵寄尘荒野的壮心。炎炎夏日,也许在那沟壑里没有一丝凉风,而我却因景美而游兴正浓。拍下那几棵合抱之木,尽管它遮掩着堆云的洞口,却苍劲挺拔的让人喜爱,它庇护着河东特委那几个字,让红色基因在绿荫下熠熠生辉。离开堆云慢慢的跃上台阶,仍不忘回头看看那几棵参天大树,情在景中,树因葱茏而秀,铁干粼粼,依旧参天高耸于堆云洞。古老的建筑奇观与现代的文明,相映于夏邑牛庄*土沟壑之上,与嘉康杰的寄尘名字耐人寻味。红色特委的旗帜在风中飘逸,有东康学校的学生有组织的到这儿参观,他们特意聘请了解说员,向她们诚重的讲述了康杰的事迹以及康杰中学的前身太岳第五中学。
从堆云洞归途的路上,我特意去了运城市康杰中学。一个运城市的高等学府,以一个中国革命先驱的名字命名,寓意非凡。康杰曾留学国外,然而却有献身于河东厚土,他不仅仅是为学者,而是一位志士。所以在这儿我想奉劝所有就读康杰的学子,一定要深深领会寄尘的涵义。他是一个学者在心底的呼唤,他是时代的强音,他是想唤醒时空。想让那些沉睡着的学子,早早的清醒,珍惜一切来之不易。同时我也是在告诫我的外孙女,她能就读康中,真不是侥幸,也不能侥幸。一个运城市盐湖区的学府,整个运城十三县区的学子都非常向往的校园。那儿有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河东名校用这样的校铭,寓意不仅仅是刻苦,用心,也许它更想让每一个莘莘学子承载着一份沉重的使命。
堆云归来、写下了这篇感慨,也许别的游客不会有这样的感想。因为一个小小的元代道观,不能跟中国道教的名山去媲美。它没有四川青城山的幽然仙境,自然风景于三十六峰,七十二洞,被誉为青城天下幽。所以作家余秋雨会写出那样的诗句: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更没有八百里武当山,有亘古无双圣境、天下第一仙山。齐云、龙虎更不能比拟。然而堆云洞它只是一个上下二十多米的元代小小道观,一百一十个台阶,隐藏在河东安邑城西二十五公里的*土沟壑上。倘若不是民族英雄嘉康杰在这儿创办的平民中学,成为河东特委的驻地,也许它永远鲜为人知。
堆云洞何人所建,名不见经传,然而嘉康杰的丰功伟业却名垂青史,永远不会泯灭。全国唯一一个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高等学府,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河东的版图上。走过去,站在写有朱熹的观书有感横幅前,浮想联翩。一个成熟的学子需要的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毅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一个人的人生哲学,不要小看半亩方塘,它会像一面镜子永远照着你行走的脚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再看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不要以为过去的勤奋是枉费功夫,到今日中流击水,你才会知道自在之行,来自于平日的读用。古人学问无毅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文到此,仅以陆游示子聿附于文末,言外意在用功。
悠然题记:运城安邑堆云洞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