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王源乡音因是烙印骨子里的情怀
TUhjnbcbe - 2023/7/13 20:41:00

“夏是每晚的蛙鸣,早起时麻雀的叫声,不到5点就已撒满阳光的大地,以及弥漫着的六神花露水的味道,是风扇的嗡嗡声,有时是在空调底下的安逸,是以往有关的记忆。”

家乡是一缕袅袅炊烟,让你在彷徨中看到日落般温暖的人间烟火;家乡是路边的那棵大树,让你在遥远的地方也能一眼望见归途的方向;家乡是朴实善良的亲人们,让你无论何时都能有个依靠。家乡有劳作的人,有贪乐玩闹的孩童,有家乡是有了快乐,有了记忆。

这次采访没有大篇幅写家乡印象,偶尔穿插着重庆话,重庆街,重庆江边,重庆面,好似水面不声不响的水花,却在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重庆的夏天来得猛烈,记忆里,密集的几场大雨之后,就是贴在人皮肤上的闷热。提到家里人,爷爷奶奶的陪伴,让王源有了很多值得留念的童年记忆,小时候的王源到了晚上,会去老房子外的院子玩耍。卧躺在摇椅上,轻且慢地摇着爷爷的大蒲扇,望着星空,听着蝉鸣、蛙叫,想着奶奶的拔丝地瓜和朋友的游戏机,惬意,宁静,轻松。就这样慢慢地摇走了、扇去了一个个夏天,那回不去的夏天。

重庆的早上永远是被晨光叫醒,光就像碎钴一样铺满整个院子。绳子上搭着刚刚洗完澡的衣服被子,皂角清清凉凉的味道穿过玻璃沁入的心脾。原来啊,这带着阳光的清涼是妈妈早起的辛劳,背好书包拿上一盒牛奶,对小狗嘟嘟说上早安,早点铺子已经营业中,迎着阳光一路跑进校门。

到了晚上,是万家灯火,是车水马龙,是繁华绚丽,是在这边儿望到那边儿的流淌银河,是如明星一般点点璀璨。他对这夜爱得深。

王源的纪录片就有这样一幕: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以渝中区的繁华灯饰群为山城夜景的中心,干道和桥梁为纽带,万家灯火为背景,层见叠出。他坐在那里,看车船流光,川流不息,就已经是一幅画了。望着夜幕出了神,小时候的他会不会也想和长大的他见个面,嘉陵江边,洪崖洞里,人来人往的观音桥上,看看重庆的烟花。

他总是能在艺人和普通男孩的身份之间切换自如。

年,王源只身一人前往波士顿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活,对于大一新生的身份,王源曾突发奇想把自己的生活划分成旧磁带的两面:A面是规律的学校生活,B面则代表着忙碌的工作。

回到学校,身体就按下了跳转A面的播放键,开始了“吹不出褶”的平静日子。在异国他乡醒来,身边都是陌生的环境和人,甚至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在床垫上凑合了一晚。经过了小小的插曲,王源渐渐适应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偶尔会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头疼,学会了提前定好排练室;课堂上有同学谈论起自己衣着会害羞,默默去买些低调简单的装扮;课余,还当起了植被博主,这是独属于大学生王源的时间。

谈起成长,王源是这样回答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每个人都会有闪光的地方,但同样也有缺点。人无完人,为何不心大一点儿,让自己轻松一点呢?20岁的王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还是会面对许多的不确定,但他已经不需要用任何喧嚣的动作和声响去证明自己的存在了。王源,就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偶像”。

谈起美食,王源特别喜欢火锅,在综艺和采访中提及火锅的次数特别多,火锅闻名遐迩,听说对于本地人这种饮食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里,成为了独特的记忆和习惯。

滚烫的红汤热闹地沸腾,驱散了周围的湿气,也点燃了山城人的热情,杯碗碰撞,热烈和谐。似火的红山茶恰好生长其间,画龙点睛般地融汇其中,似一幅画,描绘了这红红火火的人间。王源没有很多时间回家,对家乡味道的认同感,便把家乡的记忆一并恪守在心中,这是对家乡认同感的意义,更多的时候在异地,而对他乡的味道的认同感,便让生活变得多彩丰富。二者实在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小时候常去的江边变了;解放碑附近的建筑变了;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心态变了,各个落脚的地方变了;坐在游泳圈上的小小少年变了。

可又什么也没变,属于重庆人的果断没变;一贯的谦逊没变;永远对自己想要什么特别清楚的王源没有变。

对王源来说,重庆是一座很难用单一色彩形容的城市。它是云烟氤氲的都市,浓墨重彩,流光四溢,充满了故事变迁;它也是留守记忆的故乡,豆花饭的香和火锅的爽是舌尖上的牵绊。回忆在这里,家人在这里,情结在这里,心便在这里。重庆小巷里藏匿着少年用梦想包装的生活。那可能是一种岁月静好的象征,但那也寄托了像民谣一般的心境。爱的是川渝味道,亦是在长江大桥上寻回的音乐梦。

重庆的天气还是那样闷热潮湿,人来人往,潮起又潮落,单车的呼啸,落日天台的晚风,地下通道的音响,日月光的钢琴,穿过他穿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走过他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

作者

绵绵

图源

网络

排版

点钞机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源乡音因是烙印骨子里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