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法律人职场制胜的关键是什么
TUhjnbcbe - 2023/7/1 19:58:00

本文转自:上海法治报

目录

Part1

写作是法律人的生存技能,也是诗与远方

法律写作的三观

一、微观上的法律写作:个人能力

二、中观上的法律写作:行业水平

三、宏观上的法律写作:社会文明程度

法律写作其实是一场开卷考试

一、全面和深入地发现和发掘问题

以细致的检索、查询进行学习和研究

三、回应、解决问题,写作输出

Part2

思维驱动写作

重新定义“法律人思维”

一、专业性思维

(略)

法律写作是法律从业者沟通的途径和劳动成果的交付方式。法律的研究、探讨、制定、执行、适用,最终总是指向三个词:文件、文书、文章,哪个都离不开写作。

本书有方法、有细节、有体系地分享,如何以出版的水准来进行法律写作。

法律写作的形式丰富多彩,法规汇编的编辑、加工、注释是法律写作;立法者的条文起草是法律写作;律师、法官、检察官写的法律文书是法律写作,总结经验的应用类问答、案例评析是法律写作;学者编写教材,撰写论文、专著是法律写作,一次次期末、法考出题解题,法律招聘试题是法律写作;以漫画、表格图解读法律内容的也是法律写作……法律编辑的工作几乎连接着法律圈里所有的法律职业。

本书作者作为从业十余年的资深图书编辑,在书稿中详细介绍了法律写作的经验和技巧、法律写作的要素和细节、法律写作出版流程等。

针对法律写作的现实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构建法律写作体系,发现法律写作规律,同时对法律人的思维予以深入分析。

全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式新颖,干货满满,实操性强,对法律写作者和对法律以及其他写作感兴趣的读者非常有启发。

赵宏,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中国法制出版社副编审。

此前曾经策划出版多部畅销书和精品图书。

倘若有人问,法律人如何实现“快速成长”?我的答案是,“写作”。

写作真这么神奇吗?不妨先来问个也许司空见惯的问题:什么是写作?

以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关于写作,最大的启发来自《心智探奇》的作者,当代伟大思想家、世界顶尖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他说写作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结构,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奥妙: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关于某个问题突然有了一些特别的思考,顿时胸中似有千言万语想要倾吐,但当你想落在纸面的时候,却发觉散乱不成文。

这就是“网状的思想”,可能来自平日所阅所思所感,种种片羽灵光,这是素材,但不成文章。然后,你为了将这些散乱的灵感成文,开始思考如何组装,通常我们会说要理一条主线,按一定的逻辑,按一定的体系来理,理完之后,会出现一个提纲。所谓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就成了“结构”,这就是“树状的结构”,有一个粗壮的主干,有分枝和枝丫。那散乱的思考立正,看齐,稍息,开始列队整齐起来。这时候文章还没写成,一个提纲光秃秃的没血没肉,你需要用或干净利落,或丰富带感的文字让树长出叶子和果实。于是写作最终落实在了“线性展开的文字”上。

发现了吗?写作是一个高强度输出的过程,把散乱的思考结构化,形成一个“知识晶体”,然后落实在文字上,能理解、可传播。那么,输出来自哪里?来自“输入”。

首先,好的输出必须摄入大量资料,假若写一篇关于法律新媒体如何运营的文章,我想你一定不会马上落笔,而是检索各类前人写过的文章,分门别类整理出来,这时基于资料的掌握让你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你会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考,重新整理思路,理出一个自圆其说的逻辑;

最后,你胸中有成竹,下笔如有神。这是一个获取材料、整理材料、加工材料、内化为我的过程,如果给这个过程加个定义,这就是“学习”,而且是有目的的、高强度的学习。

不断聚焦某个领域的高强度学习,会加深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长期刻意练习形成的深刻认识,我想就可以称之为“思维”。“思维”有什么用呢?这就是元技能,更为根本的、更为深入的、更不易改变的知识。

现在,我们大学里学过的大多数知识都已经“过时”了,《民法典》颁布后,不少法律人感慨“专业选得好,年年是高考”,因为原来学习过的那些知识点变了。思维管长远,比如我刚工作时,苹果手机刚刚出现,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未到来,作为一个法律人,我无法预见电商平台和外卖小哥发生矛盾,法律应该如何评价。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我学过的知识点或许没用了,但法律思维、法律逻辑并没有改变,如何找到法律,以及如何进行价值平衡的底层规律仍然是解题的钥匙。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律人职场制胜的关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