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沟——一个展示勤劳智慧的地方
文/刘瑞娟
寺沟、寺沟,一个村子如果以“寺沟”命名,顾名思义,这个村肯定是以寺庙和泉水而闻名。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山化镇寺沟村就是这样。
寺沟村有许多寺庙:玄帝庙,古龙泉寺、卢医庙、大王庙、将*庙、李祠庙、牛王庙、山神庙、无极老母洞、玉皇阁、娘娘宫、三官庙、文昌阁、会圣宫……每一处遗址都展示着寺沟村曾经的繁华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重修于明朝的玉皇阁)
中国历代王朝,都会把都城建立在交通发达的地方,帝王百年之后也要“居住”在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的唯美之处。宋太祖赵匡胤也不例外,公元年北宋建立,赵匡胤选择了水系发达的开封建都。乾德元年(年)开始修建皇陵,寺沟村因北依邙山,南邻伊洛河大码头,便被列入皇陵范围,因此逐渐成了繁华之地。
天圣八年(即公元年)宋仁宗为了解除祭奠的奔波之苦便在寺沟村的凤凰山上修建了会圣宫,作为祭奠时的行宫。年在会圣宫的东南角树立了会圣宫碑,颂扬宋初诸帝太祖、太宗、真宗以及仁宗的武功、圣德、教化、*绩。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也因此写了一篇《会圣宫颂》明确阐述了修建会圣宫的宗旨。
(会圣宫碑)
站在寺沟村的凤凰山玉皇阁前,向东南眺望,可以清晰地看见巩义芝田草帽山和草帽山东边的两座皇陵,视野一览无遗。由此足以见得凤凰山的海拔之高。
(在玉皇阁下看对面巩义芝田的草帽山和草帽山东边的二帝陵)
会圣碑碑帽高约2.9米,宽2.22米,厚0.72米,碑身高4.8米、宽2.19米、厚0.55米。一立方米青石的重量大约在2.4吨~3.5吨之间,取中间数每立方米2.9吨来计算,这块石碑碑身的重约16.77吨,碑冠重约13.44吨,这么重的石碑在公元年是如何运到坡高路陡的凤凰山上呢?这不得不佩服当时老百姓的聪明和智慧。
(会圣宫碑碑帽)
据说为了把石碑运上山顶,人们在严寒的天气里,往土路上泼水,待路面结冰后,再泼上一层水,就这样路面被一层层冰所固,人们把圆木铺在冰封的路面上,石碑放在圆木之上,滚动着圆木一点一点往上挪,最终把石碑运到了凤凰山上。
碑身竖起来后碑冠却无法安放到碑身上,朝廷一连杀了两任县令,第三任县令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差事,苦思冥想找不到办法,寝食难安,在半睡半醒之间忽然见到一位白头老翁,对他说了几个字:“土围脖、土围脖“,而后飘然而去。这县令从梦中惊醒,令人用土掩埋了碑身,在碑身周围堆成一个斜坡,仍然泼水让斜坡结冰,用圆木把碑冠推上去,安放在碑身之上。因为碑身被土掩埋,等把碑身周围的土清除干净之后,才发现碑冠没放正,也只好作罢,现在你去看那碑冠,依然是年前的那种状态。这个安放碑冠的典故,被前辈们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传了下来。”土围脖“成了凝结智慧的经典代言。
站在会圣碑前往东看,伊洛河清晰可见,但想用伊洛河水灌溉凤凰上山的农田却异常艰难。然而智慧的寺沟人做到了,他们修建了提灌站。
(提灌站二级站的一部分,年被拆除)
寺沟村的沟多,山沟里常有小溪流淌。年的偃师县志中明确记载:寺沟村中有两处较大的温泉,84处小温泉,泉水顺沟南下,汇集到一个六亩大的池塘中,池塘内泉水水温常年29.5°。
年寺沟人在丈沟(地名)用青石修建了一个大水库,把来自北邙的各条溪流以及游殿村流下来的雨水积聚起来,汇入龙泉,以保证龙泉池的水量。
年,开始修建提灌站以便浇灌北岭上的庄稼,一级站就在龙泉池东南角,渡槽往东北向上到达丁岭,渡槽底座由青石铺就,(每块青石至少有三四十斤重)上层用红砖砌槽,坡长度约一百多米,共个台阶,二级提灌站渡槽从丁岭修到蔡洼,顺着地势而建,隔空跨越的地方,在地面看着像是一个造型美观的青石圆拱门。三级站到皂角树。一级站抽水往上到达二级站,再从二级站抽水到三级站,每个村民组沿着渡槽系统在各组田地最高的位置建一个蓄水池接收渡槽里的水,蓄水池下方设有闸门以便用以灌溉,渡槽工程浩大建筑美观引起了全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年水利部部长钱正英莅临寺沟村参观渡槽的规模,对这工程提出了高度的赞誉。到现在为止,寺沟的村民们还习惯性地用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来称呼所在的区域。
(二级站的渡槽)
建提灌渠所用的青石采自寺沟村的西沟石场。采石运石是一项艰苦的体力劳动,有人负责采石、有人负责装车,有人负责运石,有人负责砌槽,分工精细,按工分记报酬。当时有一条铁路通往西沟石场,村民用特制的推车,把轮子卡在道轨上,车里装满石块儿以后,负责运石的人先推动小车在轨道上走四五米,在小车即将快速下滑时飞身跃上小车,任由小车在轨道上依照惯性往下滑,一直滑倒坡底,卸了石块儿后,把空车推上坡。卸在坡底的石块儿由另外一组人用架子车拉到工地现场。整个过程完全都是凭借人的体力劳动,寺沟村全民总动员,甚至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都参与了装运石料的工作。那些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们现在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说起年轻时的那场经历,依然神采飞扬,自豪无比。
后来,龙泉池的水量减少,不足以供给灌溉,村民们又在村五尺门铁路南把伊洛河水引进了灌溉系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分包到户,这套灌溉系统逐渐被废弃,但它依然是一道风景展示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靠自己的双手和体力建造出的奇迹。
年,国家引*灌溉工程分布到了邙岭各个村庄,寺沟村二级站的渡槽被作为危险建筑物而拆除了,但人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这段展示着寺沟人勤劳和智慧的工程。
(二级站处正在修建的引*灌溉工程)
闲了,来寺沟转转,登一登一级站的台阶,站在会圣宫碑前看看远处的蓝天白云,在玉皇阁下眺望巩义芝田草帽山旁边的二帝陵,感受一下寺沟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吧。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