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草帽教授陈兴义用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
TUhjnbcbe - 2023/4/9 20:21:00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m.sohu.com/n/464804718/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姬姣姣通讯员刘春德徐春浩

这顶草帽,饮余晨露,蓄满月光;

这顶草帽,带着一缕淡淡的麦秸清香,夹着一丝轻轻的泥土气息;

这顶草帽,属于河南理工大学建艺学院原院长、“草帽教授”陈兴义。

怎么铺地、如何种树、哪里开路……陈兴义把课题从讲台延伸到了乡村街巷,一次次到农村调研,了解乡村现状、苦思发展对策、亲自指导施工。村民们看着陈兴义戴着草帽风里来雨里去,就亲切地称他“草帽教授”。慢慢地,陈兴义也习惯了这个称谓,后来,他所带的团队也成了“草帽团队”。

摸清“家底”,才能因地制宜帮扶;扎根乡野,才能找准“药方”振兴。从沁阳市九渡村的第一次试水,到博爱县南朱营村的大刀阔斧,再到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北西尚村的开花结果,陈兴义探索出一条依靠设计精准扶贫的工作模式。

用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

作为太行山一带革命烽火的主要策源地,美丽焦作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巍峨的太行山脉脚下,其“太行八英”“太行人民的儿子——九纵”等红色革命事迹,正是数千年来勇于牺牲、乐于奉献太行精神的积淀和延续。

为赓续红色传统、凝聚脱贫力量,陈兴义年发起组织了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服务团队,多方考察当地红色文化,探索出“设计扶贫”的新路,总结出“打造红色走廊、开发红色产品、形成红色产业”等12条路径,在激活红色基因当代价值的同时,带领老区实现乡村振兴。

“通过精准设计,村里的红色文化真正‘火’了起来。”这是在十二会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作为享誉太行山的红色根据地,海拔余米的十二会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曾是焦作***机关驻地,村内现存有太行区第四专区,焦作市委、市*府等旧址遗迹。

来到十二会村,村口巨石上“红色十二会,焦作西柏坡”几个遒劲大字映入眼帘。从此处远眺,一幅太行美景、焦作全景图尽收眼底,来参观学习者大都会兴致勃勃地在此留影。

走进村内,几年前陈旧的屋舍、破烂的道路,灰尘满地、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革命遗迹……如今已是焕然一新。无数革命先辈曾经挥洒热血的石头房,已打造成“红色文化纪念馆”,每张桌椅都被赋予“红色新概念”;红色产业随处可见,游客既可以欣赏巍巍太行、体味静谧生活,又可以忆苦思甜激发斗志、重温誓词牢记使命。

“草帽教授”陈兴义(左)在给村干部讲解村庄规划方案

“去年十一期间,村里平均每天接待5个,高峰期接待8个团队。为此,村里还专门培养了导游员。”十二会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连红利说,“村庄之所以最近几年如此受欢迎,主要归功于‘草帽教授’的倾情付出与无私奉献。”

据连红利介绍,陈兴义因地制宜规划出“做好红色文章、带动绿色旅游、启动生态采摘”的发展“三步曲”,用红色基因“塑形”革命老区、“激活”乡村经济。该村年被命名为焦作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年成立焦作市十二会村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争取到发展资金余万元……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已发生了化茧成蝶逐日飞的“美丽蝶变”。

“发展村内红色产业一开始心里没谱,现在信心十足。”连红利高兴地说,“村里的红色遗迹已被修缮保护,具备了红色旅游的接待条件。去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用红色历史“铸*”乡村振兴

4月底,山上的气温依然令人寒噤,可“千年古村落,红色寨卜昌”的文化品牌却拔高了山村的温度。

作为晋冀鲁豫野战*第九纵队诞生地,寨卜昌村落环境曾“惨不忍睹”,村内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国宝级民居无人问津。

陈兴义认真梳理存在问题,提出“让传统文化‘充满’古田园、让红色历史‘入驻’古民居、让*建精神‘串联’古村落”的思路,凝练设计出“古村落+红色历史”元素的村落标志。

“在革命老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红色历史凝心铸*的时代作用,让嵌入红色‘芯片’的老区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陈兴义深有感触地说,“每一处红色资源背后都承载着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独一无二。”

陈兴义特别注重寻觅红色印记、记录红色故事、破译红色密码,用“红色引擎”释放的强大新动能激发情感共鸣、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让村内曾经被世人冷落的明清古建筑群成了火红之地。”寨卜昌村干部王跃进说,“在陈兴义的主导下,村里把*课教育从传统课堂搬到现实情景,锻造‘红色工程’,实施*性教育‘一条龙’服务,传播‘红色历史’、打造‘初心讲堂’、体验‘红色实境’,每一位旅客都能设身处地感悟‘红色故事’、聆听‘红色*课’、参加‘红色研讨’、重温‘红色记忆’。”

年8月15日,寨卜昌村举办了晋冀鲁豫野战*第九纵队成立62周年庆祝大会,拉开了该村淬炼红色名片、发展红色产业的大幕。

“寨卜昌村按照‘草帽教授’的规划,做大‘红色+’,让这些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革命文物‘活’起来,彻底摆脱了‘脚踏大资源、手捧金饭碗、头戴贫困帽’的尴尬境地。”王跃进说。

目前,村里坚持以“红色吸引人、以蓝色聚集人、以绿色留住人”的发展理念,围绕“红色育人、旅游富民、休闲避暑、度假观光”等项目定位,修建出一条“春赏花、夏品果、秋怡情、冬康养”的红色致富路,彻底解决了老区人民边缘化、贫困化问题,实施全面振兴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用红色文旅“擦亮”乡村振兴

“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乡村有着独特、深厚的感情,把热情挥洒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是我的执着追求。”陈兴义说。

太行山北麓的九渡村分布在三沟一岭上,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村民无奈地说:“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是村民们的真实写照。”

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九渡村是陈兴义接手的第一个设计扶贫村,该村由于建设规划落后、产业单一,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数百元,集体经济基本为零,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陈兴义带领团队采用空中航拍、手工测绘、电脑绘图等技术,对九渡村进行整体规划,完成综合性图纸余张,免费为九渡村制订了“一带两翼六区”的文旅发展规划,打响了“太行石头村,豫北小桂林”的全域旅游品牌。目前,民俗旅游、餐饮住宿、水上游乐、土特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逐步形成,年接待游客达到4—6万人次,户均收入在万元以上。

“草帽教授”陈兴义(右一)在指导村民修缮房屋

“乡村振兴要善于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优势,通过实施‘草帽教授’设计的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村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古村落文化也得以保护传承,可谓一举多得。”焦作沁阳市常平乡*委副书记、九渡村包村干部梁斐说。

“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必须有一支有乡村情怀、专业水平的团队。”“草帽教授”团队成员、河南理工大学建艺学院院长王同文说,“多年来,陈兴义正是以自己的行动带出了一支不被利益左右、乐于公益,不被定式约束、敢于创新,不被专业限制、学科齐全的乡建‘铁*’”。

“南朱营村虽不大,可横斜的老胡同里全是故事,村内的商铺里‘装’着全村人的柴米油盐,还有啰啰唆唆的家长里短,村内多年的皂角树还承载着无法淡去,也无法抹去的乡愁。”陈兴义带领团队在南朱营村还进行了以农耕文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墙体彩绘。

在南朱营村,“草帽教授”团队在村内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丽达农耕文化体验园等建设中,以“文化挖掘、文化提升、文化植入、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为锲入点,演绎出一幕幕生动鲜活的乡村神话,使这个省级贫困村不但顺利“摘帽”,而且扎实了脱贫攻坚的“防滑链”。

“北西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一跃成为焦作市示范区美丽乡村示范评比第一名,成为焦作首批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这个成绩的取得,陈兴义功不可没。”北西尚村干部群众们说。

“草帽团队”应邀进村后,积极发掘*建文化、乡愁文化、旅游文化,打造以文化广场、国学讲堂、*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建综合体;创建以村史馆、乡愁馆、老年文化中心、家风馆、荣*堂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愁文化体验区;提出“滨水之乡”文旅理念,设计村落标志,“擦亮”旅游品牌。

目前,该村*建综合体已成为焦作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建示范点的亮点工程之一;乡愁文化体验区已列为焦作首批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陈兴义说,“乡村振兴背后代表的是历史和文化,凝聚的是乡愁与记忆。在新时代的命题下,乡村振兴在谱写老街新曲的同时,应为历史留存一份醇厚记忆。在审美层次上与时代接轨,在设计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美丽乡村应该是‘现代生活+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的综合体。”

“您的观点突破了传统思维定式,极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府部门提供了极富实践价值的智力支持,为学者提供了全新方向的思维启迪,为乡村振兴事业参与者贡献了行之有效的发展良策。”年5月,第四届古村镇大会组委会给陈兴义的邀请函中对他进行了中肯的评价。

编辑:张海燕

1
查看完整版本: 草帽教授陈兴义用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