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夏商时期的温和气候,为什么能推动农业生产
TUhjnbcbe - 2023/4/8 9:16:00
白癜风起因是什么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46.html

本文系作者爱神把我封印在你心里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夏商时期是中国气候最温和的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1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土高原地表交错覆盖着森林和草原。据统计,公元前,山西地区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63%,草原占37%。大量森林的存在涵养了水源,加之*土风化程度微弱,保水功能较强,土中保留了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为原始农业生产提供了物质保证。

森科

夏商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承继新石器时代变化不大,仍然以大量使用石制工具为主,同时兼用木制和骨制工具。在东下冯遗址中,虽然出土了6件商代铜,但是这些铜大多发现于建筑物周围,应当是用于建筑活动的,似乎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虽然生产工具没有变化,夏商时期的农业生产还是有了新的发展。夏代东下冯文化遗址出土了爵、盉等成套的酒器,与其时代相当的太原东太堡遗址也出土了爵。

到了商代器型更多,除爵、盉之外,还有觚、提梁卣、觥;且发现的地点也更多,就吕梁山一带发现的铜器而言,除了少数地点,几乎都有爵的出土,并伴随不同的盛酒器。在东下冯遗址第四期还发现了仓储遗址。足见,粮食产量的增加是不言而喻的,这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关系密切。此时,人们普遍开始逐步摆脱“刀耕火种”的原始耕种方式,整地、中耕、施肥、灌溉、锄草、选种等精耕细作的技术开始萌芽。

用于农田灌溉的沟洫之法得到应用,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曾盛赞大禹的功德:“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同时利用水井灌溉也是这个时期经常使用的办法。如《世本》记载:“汤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以灌田。”商代的农业已经采取了集体劳动的方式,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协田”的集体耕作方式,使得生产效率有所提高。甲骨文中对于施肥方面的记载颇多。“庚辰卜,贞,翌癸未屎西单田,受有年,十三月。”“屎有足,二月。“屎有足乃壅田。”《汜胜之书》说:“汤有旱灾,伊尹作区田,教民粪种。”足见商代已经掌握了施肥的技术。

灌溉

施肥技术的应用和整地、中耕、灌溉技术的结合,对于土壤地力的恢复和肥力的增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西周时期气候开始变冷,当时中原地区喜暖动物消失,中期以后,在商代青铜器纹饰中非常流行的象纹逐渐消失。灵石旌介商墓中出土的象造型玉器不再见于北赵晋侯墓地,甚至在周孝王时期,长江和汉水还出现了冻结现象。但是到了春秋时期,气候又开始转暖,据文献记载,公元前年,*河下游的小麦收获提前到夏历四月,比现在提前了10天。

青铜器纹饰

又开始出现在今山东、河南界要比现代北移一个纬度以上。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战国晚期,气候再次变冷,并一直持续到了西汉时期。《吕氏春秋》:“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升。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记载的就是初春农田解冻、开始农耕的时间,比现代要晚10多天。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出现了一系列的气候冷暖变化,但是对山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影响不大,而且这个时期的主要农作物还发生了变化。

夏商时期,*河流域的农作物以黍稷为主,但也已经有了粟菽、麦、稻等粮食作物。无论是甲骨文ト辞还是文献记载都证明了这一点。粟在新石器时代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但是《夏小正》中只有黍和麦,没有提到粟。有学者认为《夏小正》适用的范围在淮河中游地区,那么《夏小正》中没有记载粟就比较正常。同时在河南洛阳皂角树遗址曾出土二里头文化的谷子,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商代的粟粒。可见,殷商时期承前代都在种植粟。只是甲骨文卜辞中关于黍的记载有多处,稷的记载至少也有50处以上,“受稷年”的占卜有20多,却没有关于粟的卜辞,与其地位极不相称。

参考资料

·《论语·泰伯》

·《世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商时期的温和气候,为什么能推动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