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王庄小学我跨入知识海洋的启蒙摇篮
TUhjnbcbe - 2023/3/27 19:36:00
白癜风患者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7.html

我的老家在苏北风景秀丽的西渭河畔王庄。据史料记载,王庄的王姓人,属琅琊王氏,系“三槐堂”,为晋朝名臣王祥的后裔。这是一个人文气息浓厚、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

在村庄的中心区域,有一所王庄小学,这是我跨入知识海洋的启蒙摇篮,也是我一生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王庄小学的前身,原是地主家的一座大宅院,占地约七八亩地。这个开明的地主为了满足庄上孩子们的读书需求,将这个宅院辟为了私塾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府将其改为公立学校。庄上多少代适龄儿童因为这个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而得以读书。

王庄小学是个四合院,前后两进院落,共有六幢校舍。在学校院子中间前一排东西向的房子共六间房屋,东侧的一幢房屋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其余是教室。院子东北角的那间不大的房子是老师们的小伙房。后院共有四幢教室,还有一个用水泥平板做得极其简易的乒乓球台。

学校所有的房屋均是长条石基础,黏土夯的墙,麦草缮的屋顶,冬暖夏凉。院墙也是用黏土打夯而成,很高很厚也很结实。

原来在学校的四个角上,建有四幢炮楼,约有三四层楼那么高。据说是当年的地主家是为了预防“匪祸”,当人们站到炮楼顶上远眺,好几里地都一览无遗。但很遗憾的是,因年久失修,有三幢炮楼被雨水淋浇而倒塌了。在我上小学时,仅剩下院子东侧的那一幢炮楼了。后来这幢炮楼被当做老师的宿舍使用。

学校院墙的周围栽的是洋槐树,树干挺拔,在洋槐花盛开的季节,满院清香。

学校操场的周围栽的是柳树,柳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夏天绿树成荫,柳丝低垂,知了声声,蝉鸣阵阵,与孩子们的读书声相映生辉。

在学校东北角,有一棵百年的皂角树,粗壮挺拔,高约二三十米,树荫几乎遮蔽了半个院子,树干需要四五个小朋友手拉着手才能搂抱过来。孩子们每天都爬到树上去玩耍,但又害怕被树上的很长很硬的刺针扎到,每次也都是提心吊胆的。这棵皂角树上每年都结出很多很大的皂角,经常有庄上的婶子大娘们到学校来采摘皂角,说是洗头、洗衣服很好用。

学校的宅基约有两三米高,远看学校就像是建在一个小山包上。据说是为了防止*河水泛滥而专门从庄前取土垫的。每当课间或放学后,孩子们都把它当做“滑滑梯”,一个一个地从宅基顶上往下滑。时间长了,那个宅基就被划出一道一道的凹槽。

学校的东侧是学校的操场,约有两三亩地。这个操场紧挨着我家的宅基的后边。操场上有单杠、双杠,还有一个供跳高、跳远用的沙坑。每到放学后,孩子们都在操场上玩得不亦乐乎。

我从小就向往着读书。因为学校距我家近,每天都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弄得我的心里也是痒痒的。看着比我大一点的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我就非常羡慕。心里老是想着,总会有一天,我也会这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快快乐乐地玩耍。

大约在年的秋季,我还不到7周岁,得知学校招收一年级新生,我未经家长同意,就擅自做主,偷偷地跑到学校去报名。就这样,我成了一名正式的小学生。

当时学校也只有一至四年级四个班,属于初级小学,简称“初小”。稍大一点的五年级、六年级的学生,都到几里路之外的公社中心校区五里塘小学去就读。后来按照“学制要缩短”的要求,小学实行五年制。五年级学生也就在这个王庄小学本校读书了。这时王庄小学就属于“完小”。

小学一二年级使我奠定了坚实的拼音基础。

那时候小学一二年级的主课只有语文和算术。一年级班主任李玉美,是本大队北李生产队人,个子较高,人长得跟名字差不多,既像小家碧玉,又显得美丽大方,她的拼音基础比较扎实,讲课也认真负责。

二年级班主任叫朱素琴,清瘦干练,是我们本庄人,教学能力也很棒。在这两位老师的教导下,我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主副课每次考试都是满分,年年都是“五好学生”。一年级我就加入了少先队,当老师给我戴上红领巾时,我高兴了好一阵子!

进入小学三年级时,我对汉字的书写有了审美意识,这也是我硬笔书法的启蒙阶段。当时已有“大字课”和“小字课”了。大字课就是用大毛笔在大字本上“米字格”的大方框内写毛笔字,小字课就是用小毛笔在小字本上的小方框内写毛笔字。

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叫仝德武,是本大队小仝生产队人,是个个子较高的男老师,人长得也很帅气。他的硬笔书法很棒,在黑板上的板书写得很规范。每当仝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时,我就在下面模仿着他的字,并在练习本上抄写练习。在仝老师的指导下,我的家庭作业书写工整,大小字的书写质量进步很快。

从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作文课了,作文课给我的写作插上了创新的翅膀。当时仝老师对我们说,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多读课外书籍。那时的课外书籍极少,几乎找不到。我先是看了一些“小人书”。但看这些书也只是看看热闹,对提高作文的写作意义不大。

后来又听说大队里订有一份《新华日报》,在周末版的副刊上,刊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可以阅读学习和借鉴。所以我每到星期天,就跑到一里外的大队部去找那张报纸,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探索写作技巧,确实对我的作文的写作能力提高很快。

这时,学校从江苏运河师范学校毕业生中新分配来了一位年轻的男老师,名叫郭思江,是本县古邳镇人,个子不太高,白白净净的,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的美术字很棒,画的画也很漂亮,唱歌的嗓音也很靓丽。我就有意识地跟他学起了美术字、绘画和唱歌。

在郭老师的指导下,我写的美术字、绘画和唱歌也有了很大进步。

我进入三年级时到处的墙上都要写上宣传标语。我们胡元大队写标语的这个任务,就落到了郭思江老师身上。我因为非常喜欢他的美术字,所以每天都跟在他的后边,帮他提着小铁桶,供写墙字用。有时郭老师写好大框后,因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就帮他“描红”。

到我上初中时也还有大字课,那时我的大毛笔字就被班主任老师挂到黑板上,作为全班同学临摹的范本了。

到四年级时,学校里调来了一位新老师任班主任,名字叫秦国建,是南方人,很精干。据说他是正宗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原本是在大城市里的中学当老师的,只是因为家庭的“出身”问题,就被贬到了乡下的农村小学任教。

秦老师多才多艺,唱歌、绘画、美术字都十分在行,只是他的普通话说得不太标准,常常把“人民”读成“伦民”,把“认真”说成“论真”。那时已经普及“样板戏”和“语录歌”了,他曾多次指导我学唱“样板戏”“语录歌”、绘画和写字。

进入五年级,学校新调来一位语文老师任我们的班主任。这个老师叫毛宜昌,本公社城东大队毛老庄人,是个个子不太高的小老头。他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语文课讲得风趣生动、绘声绘色。他在上作文课时,每次都是给我们讲故事或成语典故,有时也讲一些茶余饭后的非常幽默的小笑话。有些学生不理解,可我觉得,这些故事对提高我的作文写作能力,特别是写记叙文有很大的帮助和提升。

毛老师要求我们必须背一些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等,说是对作文的写作会有帮助。我按照毛老师的要求,熟记了一些名言警句。我还在每次在看电影时专门拿个小本子,对一些经典金句及时地记录下来,以备写作时参考使用。

在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对各类文种的写作把握都很到位。到年上高中时,我就被县人民广播站聘任为新闻报道通讯员了。

当时的小学校长叫王立臣,个子不高,是个胖乎乎的小老头。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说话声音洪亮。

那时农村很穷,特别是冬天,好多农村孩子没有内衣穿,一般都是只穿着“空壳”的棉袄棉裤。因冬天天气寒冷,早晨起床时,很多孩子都对那个硬邦邦、冷冰冰的棉袄棉裤很打怵,都想在被窝里多捂一会儿,感觉快到点了,才咬紧牙关、小心翼翼地穿衣。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同学早晨迟到的现象。

在下午放学时,同学们都整齐地列队在操场上,王校长则和老师们站在学校那个高高的宅基台阶上,给同学们讲话。记得他多次说过的一句话,就是要求同学们“要做到‘三莽’一一要莽起、莽穿、莽下床!”他还说:“你一莽,那个棉袄棉裤就不凉了!”(莽:苏北农村土语,就是速度快、利索的意思)。

现在,村里做了《村庄规划》,将学校一分为二,从中间东西向开通了一条村庄的中心路。老校舍已经被全部拆除,那个高高的宅基也被铲平了。我童年时期的那个学校,不仅远得杳无踪影,甚至连一点点痕迹都再也找不到了……

王庄小学始终坚持“以德为先,德文并重”的办学理念,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领着懵懂年幼的孩子们在这里追逐梦想,健康成长;一代一代的莘莘学子在这里孜孜不倦,求知探索;人生理想在这里萌芽,奋斗目标在这里确立,以至于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我怀念王庄小学,您是我跨入知识海洋的启蒙摇篮!是您给了我关爱和鼓励,让我懂得了珍惜和感恩;是您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了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国,要勤勉,要奋进,要做一个正直、诚实、守信的人。

我思念兢兢业业的小学老师们,您们犹如一个个辛勤的园丁浇灌着祖国的花朵,为我们遮风挡雨,给我们温暖与呵护;是您们引领着我迈进了知识的海洋,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是您们的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给我基础知识,教给我做人做事的人生真谛!您们的谆谆教诲我将永远铭记,您们的音容笑貌将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在远方,对我的小学老师们说一声:您们辛苦了,我感谢您们!

在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远方默默地思念着王庄小学和老师们。愿已经去世的老师们在天堂安息!祝健在的老师们健康长寿,平安吉祥!

(图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作者:铁道兵第20团20连王甫亚

责编:李郎杰《白浪情》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庄小学我跨入知识海洋的启蒙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