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篡改伪造和剽窃是损害科研的罪魁祸首
TUhjnbcbe - 2023/3/22 8:18:00

◎科技日报记者操秀英

网络不好、播放不了幻灯片、操作不熟练……这场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中心生命伦理学研究所所长邱仁宗张罗的网络会议不那么顺利,但与会专家的研讨热情却没有被影响。

“现在毕业论文的查重越来越严,但也有不少人反映,一些合理的引用也被判定为抄袭,而同时,部分抄袭他人观点,将材料改头换面的行为却蒙混过关,甚至出现有针对性的反查重软件。”邱仁宗说,“鉴于此,我们应更加清晰地界定和判定科研不端行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世界卫生组织前副总干事、医院终身教授胡庆澧,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前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曹南燕等与会专家认为,应将科研不端行为定义为“在项目建议、研究审查或报告研究成果时,进行篡改、伪造或剽窃(即FFP)”。

曹南燕解释说,篡改是指编造数据或结果进行保存或报告;伪造是指操控研究材料、设备或过程,改变或遗漏数据或结果,导致该研究与研究记录不能相符;剽窃是指将他人的想法、研究流程、研究结果或文字表述据为己有而未以任何方式承认原作者的贡献。

“这个定义就与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定义(例如美国和欧盟的定义)衔接了起来。科研不端行为是违反科研伦理行为中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行为,具有故意性和蓄意性,败坏了科学的核心价值——诚实。这样的界定可使我们集中精力和时间,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判定、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邱仁宗认为。

与会专家强调,应严格区分科研不端行为与其他违反科研伦理的行为,以及“无心之过”。

专家们分析,其他不符合伦理规范的行为很多,如在履历中提供虚假信息;在申请资助、递交伦理审查的申请书、评奖时提供的材料中存在虚假信息;不当署名;一稿两投或多投;重复发表等,将这些不属于违反伦理规范的不规范行为也列入科研不端行为,会使调查和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组织不胜其烦,弱化了对FFP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篡改伪造和剽窃是损害科研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