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圳论评论员王森
日前,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篇博士论文致谢受到网友热议。19日,当事人*国平透过媒体向关心他的网友表示了谢意,称自己目前就职于方向对口的深圳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目前科研任务繁重,不能一一回应深感歉意。
致谢本是论文的餐前小菜,但这几年,这些“开胃菜”却频频走红,有的情深意切,有的幽默诙谐,当然也有溜须拍马者,引来群嘲。致谢成为了普通人窥探象牙塔的一扇窗口,折射出人们对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向往和期待。
*国平这篇致谢,文风朴实,但又带着点“理工男的浪漫”。文中,他回忆起从小山坳到中科院的心路历程,母亲十二岁离家,父亲十七岁离世,自己在贫苦中求学,幸而得到学校和好心人士帮助,最终读完大学保送中科院。在命运考验的困难岁月,他坚持读书,以丰富的精神世界对抗贫乏的物质生活;在博士即将毕业春风得意之时,他又表现出谦虚谨慎的态度,对一路帮助过他的人心怀感激——这篇短文给人震撼,并非因为文笔华丽,而是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简单文字背后所反映出作者的品质,在当下显得格外珍贵。
“如果人生之路真的有捷径,读书可能是改变命运最好的路。”这几年,社会上时常出现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讨论,*国平正是一个寒门子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案例,这也是*国平的致谢从豆瓣、知乎这样相对小众平台走入更广阔舆论场的重要原因。有人在一个*国平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更多人在他身上寄托了对教育公平的期待。
这几年,脱贫攻坚成效斐然,现在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特别是教育扶贫*策的落实,帮助许多偏乡子弟圆了大学梦。从*国平的故事里,我们也可以发现,高中后,他的就学压力已经相对减轻,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更是得到我国高教助学体系全面支撑。可以说现在国家*策兜底下,“上不起学”的现象已经不会再发生,*国平们的求学路也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然而,我们也要从网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