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材魁梧,总喜欢戴一副金丝边框的眼镜,给人一种敦厚严谨的学者形象。如今,这个从湖北农村走出的少年已然与多年前离开家乡时的样子截然不同。然而,岁月的流逝改变了他的容貌,改变了他知识的沉淀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却没能带走他楚人天生的灵气与韧性。他,就是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现武汉工程大学)的陈晓。
陈晓的父母都是教师,父亲还是北大的高材生,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几经辗转搬居到湖北武汉*陂县(现*陂区),陈晓自然也就成了农村里出生和长大的孩子,直到大学毕业才举家搬回城里。
年,年仅15岁的陈晓就参加了高考,虽然成绩不错,但由于年纪太小,又向往更好的大学,所以放弃了就读机会。第二年高考后,为了弥补化学的不足,在父亲的建议下,陈晓填报了以化学化工见长的武汉化工学院(现武汉工程大学),学习化工机械。临近毕业时,武汉化工学院被国家化学工业部接管,学校选派4个毕业生到化工部工作,陈晓作为其中之一,分配到化工部机械制造局参加工作。
在参加工作的过程中,陈晓逐渐发现这里经常因为内部管理问题而导致的效率低下和决策失误,他开始懵懂地意识到中国最大的问题可能并不在于工程技术——工程救国固然重要,但科学管理的概念也不容落后。恰逢彼时国内社会吹来了第三次浪潮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春风,总是勤学好钻的陈晓依稀意识到,自己应该学一点管理。
年,中国科学院在美国一个基金会的资助下,办了一个硕士项目,不惜重金请美国经济管理领域的教师授课,入学后要求将国外的经济学、统计、市场营销和管理的知识全部原汁原味吸收,陈晓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项目在北京只招4个人,70多人参加的考试,陈晓又一次成为幸运的四分之一。
陈晓回忆说:那时候上课很不好意思,老师讲股票,讲债券,大家一概不懂。讲那些财务会计,他们只知道国内的簿记,也就是用本子记账,根本看不懂那些财务会计的书籍。的确,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东西对于陈晓和他的同学们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但也正是这次略显尴尬的学习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也让他整体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偏移。
读研期间,考托福、GRE之风在校园里流行起来,陈晓对此虽然一知半解,但也并不想落于人后,经过努力,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一个偶尔的机会,有个在杜兰大学的同学问他有没有GRE成绩,说那边有录取名额,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填了留美的申请材料,谁知竟然被批准并获得了奖学金。于是,已经有稳定工作的陈晓毅然辞职,开启了他人生另一个重要的转折。
陈晓在美国呆了将近七年。在杜兰大学求学期间,他从书本上比从教授那儿学到的多,从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中学到的又比书本多。那时,大洋彼岸的这个中国青年沉浸于知识的海洋,学习着最先进的知识理论;而国内正处于转轨经济时期,怀有一腔报国热忱的陈晓其实并不确定自己的这种选择是否正确,因为他将要面对的是并未成熟的市场经济。可以说,未来充满了未知。
博士学成归国后的陈晓面临着很多选择。教师的工资确实与实务界有所差距,但在美国的几年里,他对这个职业却有了很大的启发——教师除了教书之外,更重要的是做研究。在解决温饱,社会能给予基本安全感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他们所做的事都有一种追求,一种执着。也正是这一点,让陈晓开始对教师这个职业心生向往。同时,他认为,东方文化让整个社会对教师有一种更高的尊重,与此同时也有一种更高的要求。抱持着这种期待,他走进了我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任教。
作为师者,陈晓一直抱持着希望后人站在我们的肩上走得更远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无私奉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翘楚;而在他热爱的科研领域,他则苦心钻研,多次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就。如今,这位年过半百的教授依旧怀抱初心,走在育已、育人、奉献的奋斗路上!
个人小传:陈晓
陈晓,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会计系主任,教授。年获武汉化工学院化工机械学士,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工程硕士,年获美国杜兰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讲授课程包括:经验会计研究、税务筹划、国际税务、高级管理会计、决策会计。研究领域包括会计与资本市场、公司治理、国际税务、税务与企业战略、企业价值评估。主持过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等国际期刊和《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等国内期刊发表过近40篇学术论文。
欢迎广大考生和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