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他们偶然地、或被裹挟着踏上了学术打假的道路。彼时的高歌猛进充满了激情,有些还遭遇了恐吓。时过境迁,他们还在继续么?
编译
周立新
JenniferByrne从未想过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是被选入Nature(《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1],而上榜的原因竟是“论文打假”:她的战绩是让Nature撤回了5篇含有基因序列错误的文章。在杂志刊登的照片上,你能从她的脸上看出一种执着的态度:“零容忍”。
JenniferByrne
在成为“职业打假斗士”之前,JenniferByrne是澳大利亚Westmead医院的一名科研人员,从事癌症基因组学研究。与大多数同事一样,她白天搞科研,晚上陪家人,顺便找找基因组学论文中存在的错误。有“重大发现”的那天晚上,和以往并无任何不同:那是年一个普通的星期六,她照例把孩子安顿在客厅里,家人们在看电视,她则坐在房间角落里的电脑前。她灵机一动,想看看自己之前的研究领域现在发展得怎么样,顺手输入了几个领域内的关键词。很多科研工作者都会这么干,但Byrne的领域相对冷门,学术成果也相对少得多。很快,屏幕里跳出来搜索结果,有5篇论文与她之前工作的相似度极高。
想象一下Byrne此刻的心情,惊喜?错愕?疑惑?她认真查看了这几篇论文,它们声称观察到癌细胞中某个基因失活的效应,但她却看到实验中使用的DNA序列甚至是错的。虽说论文也有可能出错,但凭借一名科研人员的直觉,她还是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这些文章可能是抄袭。
Byrne呆坐在那里。震惊之余,她心里满满的想不通。大量低劣的图表、拼凑的数据,大段的重复性文字拼凑起来的文章,简直就是“无中生有”,怎么可能就正式发表了?同行评议呢?专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一时间,她无法抑制地哭了起来。
后来,她看到Science(《科学》)杂志年就已有一篇揭露“论文工厂”的文章[2],说某些论文其实是交易的商品,一时间五雷轰顶,仿佛所有信念瞬间崩塌。
没过多久,Byrne正式进入科学论文调查领域。
她首先选定了一位合作伙伴CyrilLabbé,是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UniversityGrenobleAlpesinFrance)的语言学家。他们开发了一个论文查重程序SeekBlastn,可以提取论文中提到的核苷酸序列,然后与核苷酸公共数据库进行交叉核对,检查它们是否和文中要标靶的人类基因相匹配,也就是检查作者使用的基因序列是否正确;对于每一个不匹配项再进行人工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