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院友职业生涯分享篇钟永伟从英语专业到 [复制链接]

1#

它来了它来了

它带着优秀院友走来了!

为迎接厦门大学百年校庆

以及即将回到母校参加校庆的优秀院友们

我们就促中心特别推出

“院友职业生涯分享篇”人物访谈系列

带领大家了解我院院友宝贵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以及他们对我们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本期我们邀请的是我院院友

同时也是中文书院的创始人钟永伟学长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的他

在步入工作岗位一段时间之后

决定考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专业

这段跨专业学习

给他后续的职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他是如何理解新传专业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呢?

钟永伟学长将围绕自己研究生期间的经历

和创办中文书院的历程

以及在其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分享

人物简介

钟永伟,江西三清山枫林人士,字敦元,号新年老人,中共*员,中关村海淀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宣传部部长,中文书院院长,玉山一中校本国学老师。年至年攻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年8月进入北京大学对外教育学院学习深造。美国中文教师学会会员,曾访问联合国、美国哈佛、哥伦比亚、西点*校、斯坦福、普林斯顿,耶鲁大学等地。

持有国家广电总局记者编辑证,先后采访过世界贸易总干事拉米,芬兰总理,黎巴嫩总理,意大利商务总署等*要,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发表新闻文章若干,赠送书法《龙》给芬兰总理等。在厦门电视台马拉松赛曾任新闻发言人,厦门日报双语周刊《MyXiamen》发表系列在厦外国人访谈英文文章,目前已采访近万名外国人。

著作有《语言就是生活》(专著)《中华缘:来华外国人简史》《新年老人对话圣诞老人》《爱在三清山》《世界钟氏宗谱》《鸿园子集》《有灵*的双创故事》《中关村简史》等,出版音乐专辑《树》,电影《爱在三清山》等。受邀录制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专题《诗词中国》等专栏,新华社录制专题片,录制双语系列经典《论语》和《道德经》。

先后累积培养各类国学人才数万计,多次在中外高校教学,年参加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国际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受联合国中文组和美国大纽约地区汉语教师协会邀请参加第十三届大纽约地区教师研讨会并发言。先后到美国、韩国、新加坡等中外高校与香港地区讲学,曾讲学于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地。另外参与编写陈培爱导师课题,以及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多部。

人物访谈

Q1:您当初是因为什么机缘考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呢?

答:这个机缘我认为是两个概念,“机”是机会,“缘”是缘分,我认为的机缘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你们可能会发现我所有的著作,无论是写《世界钟氏宗谱》,还是写《中华缘:来华外国人简史》,还是写《爱在三清山》等等,这些都是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维度展开的。

天时指的就是时间。我的第一专业是英语,毕业的时候差不多是九八年,我哥哥九二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九六年毕业去厦门,毕业之后就被招聘到厦门当中学的老师,所以我跟厦门的结缘就是因为我的哥哥。他所在的学校是前埔中学,离厦门会展中心比较近。当时会展中心有一次招聘会,我觉得好玩就去看了一下,也没有做多少准备。因为英语水平比较出色,顺利拿到了几个offer,其中一个是厦门京闽中心酒店,在当时是一个四星级酒店,此外还有在厦大附近的几个英语培训机构。

后来,因为我个人属于野心比较大的类型,放弃了培训机构,选择了在酒店就职。年左右,所谓的机缘就出现了,当时有一个研究生师姐叫林晓琼,来我们公司公关部做策划。我当时有在公司做过一个英语角的活动,那天跟林晓琼师姐聊起来,她跟我说,我策划的英语角的活动蛮有意思的,建议我可以考一下她们专业的研究生。我就向她了解了一下新闻传播专业的具体情况,当时新闻传播专业尤其是传播学在国内属于比较新鲜的专业,对于“策划”我也不甚了解具体是做什么。

怀着学习的心态,我就去参加了考试,因为新传专业跨专业比较容易,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开始了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习之旅。

Q2: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习对您之后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吗?

答:这应该算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了,陈培爱老师后来跟我聊的时候说,经过这种专业素养的训练,人生应该会提到一个高度,我才逐渐懂得他说人生的高度的意义。

我考入厦大新传学院以后,因为出身贫寒,需要时不时地跑去兼职赚钱,在一次跟陈培爱老师聊天的时候,他点醒了我,他说:“你再这样不务正业,该学习的时候不好好学习,跑去创业,以后会后悔的,创业的时间还有大把,但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间却不多了。”经过老师的提醒,我开始思考做一些跟专业相关的事情。因为我的原专业是英语以及我常年参加英语角活动,所以我积累了很多外国留学生的资源,这也成为了我的优势。

之后经介绍我去到了厦门日报,负责双语周刊MyXiamen栏目的文章采写,主要是对外国人进行专访。这段经历也构成了我后来毕业论文的基础。我针对外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访谈,针对他们在厦门的住宿及教育、文化、旅游、消费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研究厦门这座城市作为旅游城市的国际化问题。

我通过这些访谈了解到,一般而言,图片与视频比文字更加国际化。我意识到,如果一直在厦门日报这种纸质媒体做文字类工作的话,是存在局限性的,于是我开始考虑转向电视台等工作。后来很幸运地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我参与到了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因为我英文比较好,就被委派代表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拉米,他当时是以世界贸易总干事的身份来参加厦门投洽会。

我设置了三个问题。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当时中国加入WTO刚好五周年,于是我问他中国加入WTO之前和之后有什么差异。拉米先生的回复是,中国加入WTO五年,最大的差异就是中国人出国更容易了,反过来,外国人来中国也更容易了。

这条信息开启了我的反向思维,当时在厦门已经有新东方和英孚等一些英语培训机构,但是我从拉米说的话里,感觉到外国人来中国也会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外国人也要来到中国“出国留学”。

毕业以后,我去了广东东莞凤岗。我从年7月1号开始,创办了中文书院,当时叫三清书院,从年到年,我大概教了多个学生。后来我就想如果我自己教英语的话,还是比较累,但可以请外国人来教。英语反过来呢,我就跟老外说,那你跟我学中文吧,这样我教你中文的同时,你教我们英语就更容易。而且以第三方评估,以对方外语成绩作为你的学习成绩。中文书院分四门,中国学,外语学,对外汉语学和老外学。国人学外语,外宾品国学。对外汉语桥,双语双向联。欲学好外语,先疏通国学。中西对比学,教学相长进。老外学是研究老外现象与规律的学科和科学。我从历史纬度第一个做《中华缘:来华外国人简史》编年体的编写。从老外学的视角谈对外汉语的三教问题,即对外汉语教育的教学法,教师培养和国别化教材编写,探讨国别化教材的个体化差异。

这些老外很开心,如果说中国人学外语是锦上添花的话,那么外国人在中国学中文就是雪中送炭。我想,新东方抓住改革开放30周年时期中国人出国留学的机会,成就了它的上市,如果我再做英语的话,可能就突破不了。于是我就想能不能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走之,就这样我想到了对外汉语。

年开始做对外汉语的时候,很多人都嘲笑我,说外国人怎么会学中文呢,更不可能会花钱来学中文,但是我坚信他们肯定是会想了解中国文化的,所以我开始办这个书院,后来才改名中文书院,这跟我在校的经历是很有关系的,所以要非常感谢厦门大学新传院的老师们对我的栽培。

Q3:十几年来,您一直投身于国学教育领域,其间有没有遇到过比较大的困难和问题呢?有没有考虑过尝试一下其他的行业或领域呢?

答:在办书院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实还蛮多的。年,学英语的人是挺多,但对外汉语其实大家比较陌生,外国人学中文的机构几乎是没有的,只有高校可能会有一些针对留学生学院。

在教英语过程中,我们遭遇过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如果我找一个老师能力比较强的话,可能他就把我们的学生带走了,我们会面临生源的流失;但如果我找了能力较弱的老师,可能来报名的学生还不够付工资,所以我们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就是请老师和租金较贵,还要考虑到老师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在教外国人学中文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明确的教学法,教材的选用也比较困难。后来我们开始自己编教材叫SurvivalChinese和LivingChinese,我们翻译为《谋生中文》和《生活汉语》。

关于《谋生中文》,我们是怎么来编的呢?比如说我们根据场景,即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比如打的怎么说?送我到哪个酒店?怎么要发票?到ATM取钱的时候怎么办?等等。我们把它变成双语的版本,既可以教外国人中文,当汉语教材也可以。当时我们做的一些口语的、绘画的教材还蛮受欢迎的,因为比较接地气。

关于“有没有考虑尝试其他的领域”这个问题,我其实早已经认定我这辈子就是跟中华传统文化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对这个领域的兴趣从小到现在我都没有改变过。我只会在这个基础上,去拓展其他领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中国人,我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来,我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只不过我认为可能传播的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比如说做音乐、做电影、做新媒体等等。

Q3: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的学子可能更多地倾向于投身互联网行业或者一些新兴企业而非传统行业,您对于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吗?

答:其实传播无定法,传播方式是可以与时俱进的。在互联网不是很强的时候,哪怕就是广播、报纸、杂志社和电视台,都有一个产业鄙视链。比如说电视台的人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更体面,报纸的人会认为比广播或者是杂志社更体面。

现在的新传学子可能更加倾向于去腾讯、网易之类的互联网大厂,对于传统媒体可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