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写论文是在所难免的。论文检测已经成了检验大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必不可缺的环节。
教育部公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本科毕业论文每年抽检一次,抽检对象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如查实毕业论文存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买卖、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将撤销已授予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
早毕业的大学生也“躺枪”
当初读大学的时候,明文规定了满足某些条件即可毕业。那现在已经毕业了,突然又多引入了新的规定,说不符合就撤销毕业证。你这和那些无良商家有什么不同呢?
说好了五块钱就买个东西,拿到东西后又说还要再加一块才符合规矩,这不是强买强卖吗?你要实行只能从还没有毕业的那一届开始啊,老人老*策,新人新*策这句话不知道吗?
这个规定虽然可行,有利于降低学术造假的比率……但是仔细想想本科又能学到什么呢,高校老师一点不负责,指望人人跟天才一样从大一就开始研究学术吗?决策者是不是该从根本上考虑怎么解决呢?
论文抽查真的能提高大学生专业水平?
1、大数据的进步,让各种模仿无所遁形,但设计除了创新,都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万众创新只能是口号,绝大多数人只能是重复,试看研究生创新了吗,更何况年年扩招的本科生。
2、教育厅第二年才抽查毕业设计,此时同届两学生的设计都已上传系统,尽管不同校或不同指导老师,但设计内容一致的情况下,算彼此抄袭。因此,规定的30%就不能用了,有的老师会要求25%或干脆20%以下,为了安全。
3、今后只能是要求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查重上,文章会出现大量引用,估计最多十年,如何让学生正常进行必须设计而又不影响查重又将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规定一出,大学毕业更难了,大五见
教育部的初衷肯定是正确的。打击学术作假和抄袭是应该得到支持的,但同样需要改变的还有毕业到底怎么考察?
以本科生的知识水平,写论文真的不知道写啥,能做的只能是对于已有研究结果的再整合,毕竟也没有给个人足够的资金和实验室支持,很难得出真正有用有效的成果。
关于考察,我觉得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能力,通过毕业设计自己去了解如何做研究,从立项到实验到调查再到最后的总结,真正考察的是整个研究和付出的过程,而不是后面那一本几百页的文章。
当然,确实这种考察方式的实现不容易。另外,这个规定一出,怕是毕业更难了,大五见。
如何降低论文查重率?
1、替换词法
这个方法听起来简单但是也是需要技巧的,需要摸清规律。比如哪些词可替换哪些词不能替换,在什么位置使用替换词最为合适。
首先关键词是一定不能动的,关键词一变,论文的主题也就变了,所以我们需要在非关键词上做手脚。在去除关键词位置后,句子中的其它位置的选取十分重要,位置是否得当会决定降重的结果是否有效。
2、换语态
其实这个方法也比较容易,也就句子中主被动语态的互换。这一方法在中文文章里使用得不是很平凡。我在这里简单举个例子,大家稍微理解一下就好。
3、调换句子顺序
这一方法与第二点的区别在于不变动句子的语态对句子的顺序进行调换。这一方法是降低重复率比较有效的手段。
4、复述
这个方法的核心要领就是将文章的重复地方用自己的话语描述一遍,使其“神在形变”。
用这个方法时必须至少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