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春学术届人文学院本科生毕业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手术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蓄势待发——中央美院毕业季”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本科毕业展

时间:5月25日-6月4日

(6月8日-6月20日线上展览)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石膏馆

在万神殿开始书写

央美的石膏馆是一个万神殿,一部可视的艺术史。中西艺术的伟大传统化现于此,沉淀为这所学院百年历史深沉的底色。在这里,一代一代学生学会美的尺度和美的造型,在铅笔与纸张、眼与心、敬畏与勇气的交替中生发灵感、生成思想,为艺术史谱写新的篇章。

从今天开始,这部艺术史将呈现出它的另一半——它的文字的形式。中国古代文人“左图右史”的理想在这里得到了诠释,更得到了继承和发皇。如果没有辉煌的艺术,人类的文明将一片漆黑;同样,如果没有从泥版和竹简开始的文字,人类的文明将一片喑哑。那样的沉默与黑暗,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六十四年前,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在中央美术学院创立;六十四年来,艺术史的书写从这里出发,遍及华夏和世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这样的著述和探索也从来没有停歇;六十四年后的今天,我们迎来了这部艺术史最新的篇章。

在这样一个殿堂,在中外艺术史英雄们的注视下,来自人文学院的四十八位本科生,他们铭记着巴尔扎克书桌上的名言:“拿破仑用剑开创的事业,吾将用笔翰完成”;他们年轻的心灵激扬跌宕,而他们崭新的书写,正展现在每一位观众的面前。

或许有一天,未来的人们会发现,离开了他们从这里开始的书写,艺术史将失去重要的篇章,甚至变得不可索解。

所以,请记住他们的名字,从他们还陌生的时候。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李*

.5.20

本次参加展览的毕业生共计47人,展览的主题与毕业生论文题目相关,涉及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艺术理论、视觉文化研究、展览和博物馆研究、文化遗产六大方面。

为了进一步展示届人文学院本科生的研究成果,这里将他们的毕业论文概要向大家简介呈现出来。

届人文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简介将分为4期推送发出。本期推送为第3期。欢迎大家的交流与批评。

视觉文化研究

01

《浅析日本妖怪文化中的童与童子》

作者:宋林玉

指导老师:侯悦斯

论文简介:

日本自古便有许多*神怪谈,其中以能够幻化出人形的妖怪传说最为著名。这些凭借与人类高度相似的外表,和足以引起共情的背景故事而深入人心的日本妖怪之中,孩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对日本的妖怪文化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特别从童子妖怪这一类特殊的妖怪出发,追溯“童子”概念的起源、辨析其与儿童形象,中国童子,佛教童子的相关性。内容涉及善恶性质对比研究、传说地域与内容演变、*治宗教因素的影响、现代文化特征等问题。论文旨在梳理日本妖怪学的研究与分类,通过对童妖这一妖怪形象的起源以及传说演变的考察,展现日本民族大众阶层的历史与信仰。

02

《深描“现实”——贾樟柯影像中的真实与虚构》

作者:勾岑蔚

指导老师:刘晋晋

论文简介:

贾樟柯在所谓中国电影“第六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导演的作品通常以纪实著称,然而细心的观众能够发现,他的影片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超出日常经验的物品或事件,这些“意外”与他的纪实风格存在反差,从而产生了魔幻现实的效果。而本文的目的则在于解释这些意料之外的、与影片主基调不符的素材。本文以被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三峡好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他的纪录片《东》、剧情片《二十四城记》及《江湖儿女》等,对《三峡好人》进行电影美学、电影社会学研究,从对影片纪实风格的分析,到对影片中荒诞事物的分析,结合魔幻现实主义的定义,最后将目光落回影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以及贾樟柯的创作理念上。本文首次以大量篇幅细致分析并突出强调了贾樟柯作品中想象与虚构的一面,从这种倾向中找到贾樟柯所建构的真实与虚构、时间与历史、记忆与未来之间的平衡。

03

《试探讨赛博朋克电影中常见城市景观的未来感》

作者:任妍妍

指导老师:孙骞谦

论文简介:

赛博朋克源于科幻小说,又逐渐在视觉艺术中大放光彩。在赛博朋克故事被视觉化之后,赛博朋克风格化也出现了泛赛博朋克化的问题。泛赛博朋克化是指赛博朋克风格的视觉化创作脱离了赛博朋克概念核心,使得赛博朋克风格逐渐被标签化。在赛博朋克中也就有了常见的一些元素,而关于赛博朋克之城也有了霓虹灯映照的泥泞街道和信息错乱的故障艺术等城市景观。本文就以从《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为例,探讨赛博朋克城市中国的建筑、灯光等景观设计如何在反乌托邦的社会背景下,同时融合了后现代主义美学和未来主义倾向之后展现出的未来感。

04

《旗袍作为服饰语言在电影中的符号化运用》

作者:刘馨蔚

指导老师:王云

论文简介:

本文通过对旗袍有关电影的观看探析和史料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我校图书馆和互联网的资料、早期文献等,在初步了解了民国时期旗袍的文化以及发展沿革的前提下。将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旗袍根据其在作品中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等结合旗袍的款式剪裁、样式花纹进行符号化研究,初步探究旗袍作为影视作品中的一个服饰符号其功能的运用。最后使用跨学科研究法,结合生活实景、经济人文*治等多方内容探究《金陵十三钗》和《花样年华》这两部具体电影中旗袍的符号化运用问题,提出了关于当代旗袍电影在服装设计与背后文化等问题的见解。

05

《哥特式建筑到服装--宗教情感下的人性精神》

作者:曹珺滢

指导老师:*庆娇

论文简介: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所遗留下的宝贵的艺术遗产,其反映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与服装在形式上同属于立体的艺术,尽管两者在功能上存在差异,但无论在外部造型上还是在它们所反映的内在思想上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哥特式时期的宗教思想是十分复杂的,在延续过去那种虔诚的信仰的同时,思想上也融入了一些过去未曾有过的人性的生命力。这种复杂的思想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呈现出纠结、矛盾而又强烈的独特的美学面貌,而建筑与服装便是其中最为生动直接的体现。

06

《恋物与好权:明代绘画中的器物及其意涵》

作者:梁惠心

指导老师:文韬

论文简介:

在明代发达的经济发展与商业贸易下,随之而来的是物质文化的丰富及膨胀,明人对于“物”的欣赏和追求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以至好物成癖。这一对物质文化的狂热追求也体现在绘画之中。明代绘画中出现的器物图像作为一种物质性到视觉性的转化,成为了更加灵活的图像语言,其超越物质性束缚的表现和组合方式暗示了更丰富的阶层划分。同时,绘画中的器物也成为明人进行自我表达与身份塑造的重要道具,暗示着不同人群对于身份形象的想象,并表现着不同阶级之间交错的视差。因而,对某类特定器物的赏玩成为特定身份的代表,对某一类特定身份的追捧又催生出对与其相符的器物的狂热迷恋。本文通过分析明代绘画中大量出现的文房用品、茶具器皿、古董玩好等器物图像,剖析了明人在绘画中体现的身份认同与形象塑造现象,尝试解读其跨越不同阶级、不同群体的对于精英身份的迷恋和追求。

07

《浅谈展览对集体记忆的建构方式——以68:权力档案为例》

作者:宗钰淇

指导老师:刘晋晋

论文简介:

五月风暴是法国大革命以来巴黎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抗争运动,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对法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如何不断完善“当下”的情境中国民对这一事件的集体记忆,是当今社会需要面对的新问题。《68:权力档案》((68,lesarchivesdupouvoir)是法国国家档案馆为纪念五月风暴五十周年推出的展览,展览展出了此前未曾公开的三百余件*府档案,展现出法国当局在危机中对这一事件的应对方式,从另一个视角展示了五月风暴的历史。该论文试图通过对展览叙事逻辑、展品选择、空间氛围和公共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分析,讨论在官方纪念五月风暴、并将这一反*府的革命事件塑造为法国国民文化记忆的过程中,展览是如何发挥其独特作用的。

08

《凤冠霞帔婚嫁服制的形成与平民化》

作者:侯天坤

指导老师:王云

论文简介:

凤冠霞帔驰名已久,与大红吉服、上衣下裳一起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婚嫁形制,相对纯衣纁袡、钗钿礼衣这两类传统婚服,它的外形更加深入人心。但是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凤冠和霞帔本来是两类物品,各自有着独特的形态演化与悠久的发展历史。通过学术史梳理、多重考据及历史分析,可以发现:凤冠从史前的鸟羽冠形器到商周的凤笄,再到唐宋的花树冠,形成了今天繁满媷丽的形态;霞帔从披帛到帔帛,再到分化为“V”字帔和直帔,变成现在纹饰优美的样子。凤冠与霞帔在宋朝偶尔合并使用,到明朝经过长时间的更改成为了定制礼装,不同等级服用的材质与纹样也不同。凤冠霞帔能够进入民间,本质上与礼仪的重置与简化有关,它和民间风俗进行了深度的融合,才演化为今人所理解的传婚嫁服饰。朝代与制度早已消失,但是服饰文化却长久流传,最终凤冠霞帔作为我们所熟知的婚服流传了下来。

09

《时间、身体、器物:晚清科幻小说中的复合想象》

作者:齐榕

指导老师:董梅

论文简介:

晚清是中国叙事小说史上最复杂的时期之一。虽然少有公认的“杰作”产生,但小说在晚清国民中十分流行。科幻奇谭这种实验性质的文学样式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批判性地探讨了科学知识问题,是二十世纪许多知识观念的温床。晚清作家生活在在中西科学技术交流的初期,他们对西方科学技术并没有精确的认识,反而是以想象作为认知的手段。晚清科幻小说既受西方科幻小说的影响,也继承了传统神魔志怪小说的某些特性。以迂回的笔法,投射了现实危机。研究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绝佳文本。通过文本分析,这些世纪之交的科幻作品能够展现科技进入中国文化的适应过程。以具体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三个主题:时间、身体、器物。文本揭示了晚清作家意识到伴随西方科技而来的问题,而小说创作正是响应这些问题的一种方式,因为它结合了想象和认知来建立对西方科学的认识。从中分析晚清科幻小说对西方科学和科技的看法,辩证评价晚清对西方科技输入的文化反应。

10

《男,生女相,何解?——以*在择天记中的形象为例分析“男生女相”审美的社会意义》

作者:于润慈

指导老师:吴雪杉

论文简介:

人们对于外貌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