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29411.html作者
鄙德本号原创首发
这篇文章有关于一个背景称不上优秀,也无甚天赋的普通学生申请美国社会学博士项目的过程。之所以写作一方面是因为曾经在豆瓣读到前人申请的经验总结而受到鼓励,比如这篇《Fall美国社会学博士申请总结》(其他还有不少有关社科写作、留学的帖子,我收集在豆列中);另一方面,是想陈述一些并非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学生的经验,故将题目拟为咸鱼申请记。
01
基本信息
1.1申请结果
16级某社会学本科,19年末申请了十所左右美国社会学系的PhD项目,最后只拿到了两所学校的Offer。20年初,由于担心自己“全拒得”,于是还申请了5所英国的社会学或相关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Offer:UniversityofKansas,GeorgeMasonUniversity
拒信:UCB,Chicago,BU,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StateUniversityofNewYorkatStonyBrook,UniversityofIllinois,BostonCollege
授课型硕士:
Offer:Edinburgh,Bristol,Warwick,Sheffield,
拒信:LSE
美国博士项目的Offer带GTA研究生助教奖学金,足以覆盖所有学费和日常开销,这也是背景平平,只有本科学历的我申请博士项目的原因。相较而言,英国的授课型硕士似乎更可及一点,但也意味着一笔不小的开销(尽管有数额不一的奖学金可以拿到offer后申请)。
1.2背景简介
平均学分绩:86(我校没有官方的GPA算法,幸好现在不少美国学校申请系统接受百分制的成绩)
双学位:社会学、英语
GRE:++3.0
TOEFL
Speaking23)
Publication:none(本科毕业时没有任何正式学术发表,有一两篇非学术的发表,因此取而代之写了一些自己研究经历上去。)
References:我本科毕业论文导师(老豆红),本院一位剑桥回来的年轻老师,带过我做项目的副院长
研究经历:校级的挑战杯、大创;学院的脱贫攻坚项目打杂;某师的社会调查大赛。不过扪心自问,真正有学术训练意义的尝试,可能只是我导启发下做的毕业论文,但在申请那时还未进行。
InternationalStudyExperience:none(虽然曾经有大好机会摆在面前,不过现在因疫情和中美关系,国家留学基金委赞助的交换项目也大都停摆了。)
AwardsandHonors: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奖,校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之类
从以上申请情况、背景,想必阅读至此的读者也明了笔者所谓“咸鱼”并非自谦,不过,我想或许正是咸鱼才懂咸鱼的难,普通人才更了解普通人的踌躇,这也是我动念要写这篇经验分享的理由。我希望自己的历程能给那些本科并非来自最好的几所大学的社会学学生一些参考。我会提及在经历本科社会学学习中的反思,这些念头是经历过的人心知肚明的:社会学的教育在同时给人希望和绝望;一些有关申请的更具体的经验将在后文详谈,我自己正是犯了很多错误,最后至多只取得如此申请结果,但“本应该更好”于事无补,只能希望写出来对后面申请者有帮助。后文每节主要由个人经历和一般性建议构成。
02
为什么申请?
2.1个人经历
年初,我在拉萨住了一个星期。好友的父亲在那边做水电工,腾了个房间给我们。由于冬季氧气稀薄,游客稀疏,因此冬季拉萨的景点如布达拉宫均免门票,开销很少。那段日子玩得很开心,但心里总隐隐担忧,不知道大三下开学后该如何计划。
我父母在西南小城做小生意,辛苦一辈子,也只攒了点钱。在大学前两年半,我虽然有过出国留学的幻想,但是一直以为出国留学意味着巨大家庭开销。对当时的我而言,出国留学只停留在一个模糊的想法阶段。实际,美国的社会学系相当慷慨,也与它学术设置有关(大多GraduateProgram只招收追求博士学位的学生,不欢迎只意在于取得硕士学位的学生,故一般admissionletter和一份全额奖学金的offerletter会一起发放。当然,如今美国也有不少自费为主的社科硕士项目,比如哥大、芝大都有开设。对于时间、资金充裕和目标更高的学子而言是很好的跳板)。我导对此的解读是社会学相较其他专业有种风格性的东西在里面(我感兴趣的芝加哥学派可以说算是鲜明的例子),不同学校培养出来的博士也会有明显的学术风格差异,因此从本科生从头训练起会更合适。当时,我的想法是无论如何我不想去做重复单调的工作或者销售工作,尽管也有朋友借此谋生。体制内的工作,我也有隐隐的距离感;而做内容生产工作的朋友奉劝我不要做这份总是会违心的工作;我的程序员朋友带嘲弄的玩笑语气,让我转码,好赚钱。幸好我还喜欢读书(虽然喜欢读书和喜欢在学校接受教育是两码事,我只庆幸我在本科最后的光景遇见了很好的老师),我于是几乎没有纠结地选择读研究生这条路。
等到2月底开学,决定考研的同学已纷纷确定目标,而准备保研的同学也在准备材料,向夏令营投简历。彼时,由于一两名的差距而失去推免的资格让我稍受打击,另一面我搜寻了一些目标学校的考研数据(令人窒息的报录比),南大、人大等几所高校的竞争激烈的程度让我开始犹豫是否要继续考研。后来我周围有同学两次冲击北大、人大社会学,均以微弱之差落榜,也侧面印证了考研之路的不易。
没几天,在豆瓣上(我爱豆瓣),我意外认识了和我同校级的一位前辈
小雨真的宅,她当时已经在爱荷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告诉我了很多相关信息,给了我一些鼓励。于是一九年3月8号那天下午,我坐在桂子山图书馆四楼,决定申请留学。一来是,美国社会学博士项目几乎都是全奖,即便把书再读下去也不会怎么花父母的钱;二来是,放弃读研,会很不甘心,选一条周围人少走的路又何妨。
2.2目的陈述(StatementofPurpose)
关于“为什么要申请”的正式回答,其实就体现在你申请过程中必需提交的材料之一:StatementofPurpose之中。目的陈述要回答你为何要读博,为何要读社会学,为何要选择某所学校,你的学术训练如何?你对该系、某些教授有何想法?我没有真正的发表,也因此,我的SOP是围绕着我自己从大一到大三下这段时间中,对于社会学知识的理解变化和研究经历组织的。而那些本科时或课程作业或小项目,我也试图找到一个共同的主题将它们串联起来,以免显得极为松散。对我而言,那个线索就是社会分层和文化。一开始我以为这个材料并不会耗费多少时间,但后来才知道,或许这是申请过程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它会呈现你对于这门学科的积累以及你对未来的计划。此外,SOP也你是到了申请的隘口,在短时间内,唯一还能改变和把握的材料。
技术性地来讲,SOP一般是单倍行距「SingleSpace」,2-3页是极限,一般学校的要求是限制页数,也有些学校甚至明确声称字以内,因此你可能还需要准备两个长短各异的版本,以应对不同需要。SOP内容包括三部分:你的研究计划「1页且最好不要超」,过往学术训练(方法、理论)和研究历史「2/3页」,以及与你所申请这个系的契合程度「fit」「1/3页」。缺一不可。个人经历最好避免,即使和学术相关,也最多不超过两句。实习工作经历如果与你的研究兴趣相关则也可加进去。值得注意的是,SOP无须太过学术,更不要在个人呈述中搞参考文献,因为教授会看大量申请材料,其研究方向也未必和你相近;听我导讲,大概场景就是一群被拉来的教授,在没有额外薪酬的情况下,要一起关在屋子里看上百份材。因此,一份短小精悍的SOP无疑是更好的。
03
标准化考试
3.1个人经历:是否太迟?
“很多人连考G都能拖到申请季的那个秋天”,说的就是我这样的同学。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了然于胸,并且尽早就开始准备,着实是一件有运气成分的事。而幸运又何尝不是一种社会建构(参见,Sauder于年发表在SociologicalTheory上论文《ASociologyofLuck》),我想除了我,有很多人同样没有机会在本科做像样的科研,没有机会接触到联合培养课程,更没有机会从美国教授那拿到一封推荐信。正如我自己一开始在人生的规划中,从未给留学这一选项留过位置,遑论提前准备。
但也因此,我希望表达一种观点,如果你过往的经历和成长环境令你下意识要排除一些选项,那么试着先多去了解这些选项,再做决定。说不定你会发现,你也可能值得拥有某些运气。这是布迪厄关于社会分层的分析中,对个人最直接和实用的教益(参见布迪厄《继承人》)。如果你像我一样到了大三下了才决定要申请留学,你也有很大概率能赶得及。
当然,如果要开始,那现在就开始,因为标准化考试越早越好(托福成绩两年有效,GRE五年),这会为你后续申请中更耗时间也更重要的步骤留出余地。
3.2TOEFLGRE
申请美国的研究生项目,需要的标准化考试主要有两项,一是TOEFL托福,二是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申请社会学的博士项目这两个成绩必不可少。两项考试均机考,区别在于,托福是一项语言考试,GRE是关于词汇、数学和逻辑的能力考试。
托福满分分,包括听说读写四大部分。对于社会学申请而言,托福总分要达到分以上为佳,且最好单项分数高于24,才不会成为明显短板。我从3月8号到5月19号备考托福,首考出分(后面想再刷分都没时间再好好备考,这也是准备过晚的坏处)。大概一个月时间里,我全然只在背单词和做阅读听力,从一开始的18分到一个月后基本TPO的测试题能稳在28左右,方才开始准备口语和写作(也因此后面留给口语和写作的时间也不足)。
GRE全称GraduateRecordExaminations,中文名称为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适用于除法(LSAT),医(MCAT),商(GMAT)外的各专业。GRE满分,共分为三个部分,语文、数学和写作,没有口语和听力。语文和数学各自满分。语文难度主要在于词汇和学术论文阅读,背完GRE常见词汇,会获得1.5万以上的词汇量;数学部分较为简单,中小学知识,主要掌握数学词汇即可稍加练习即可。写作分为argument和issue,满分6分。主要为驳论文和议论文写作,不同于语言考试,主要考察使用英语作为工具的能力。
一般而言,数学要接近满分,语文接近为好,总分分以上为佳。写作最低3分,社会学的申请者最好能达到4分,该项才不会成为明显短板。我的写作只有令人难堪的分数,对于我的申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标准化成绩是相对硬性的条件,很多学校明确要求写作4.0+的(比如我心动的西北大学),只好舍弃。(虽然也存在一些例子,比如前辈3.5进了爱荷华大学社会心理学)。五月考完托福后,一直到到六月,我都在准备大三下的期末作业和考试,等到7月又去参加学院贫困县退出抽查的调研项目,等到真正回学校准备GER已经是8月份了,到九月一边实习,一边备考。十月初出分。
最后,标准化考试存在大量的有迹可循的技巧,在知乎和留学论坛如“寄托天下”、“一亩三分地”均有大量优质的经验分享,可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我没有在教育机构报班培训,全部是自己参考他人学习经验贴,规划学习进度,在半年的时间考完这两门考试。但理想的情况最好是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进行准备,我的成绩全部是踩在线上,对申请而言很有风险,但出于实际情况也是不得已的。
04
学术兴趣
4.1个人经验
一个学生如果知道自己对什么方向感兴趣,并能遇到正好将他/她感兴趣的领域或方法教得很好的老师,那真最好不过。不过更多时候,我们可能只是碰巧大学四年所有上过的专业课中,有那么几门课老师上得用心,获得了老师的一定注意力,也因此打开了感兴趣的方向。
在大学最开始的时候,我杂七杂八读了不少书,当时没有概念,后来才慢慢知道当时读的东西在学术脉络里大概的位置。大一一开学,我读柯林斯的《发现社会》,只知道八卦好玩,接着读《互动仪式链》就云里雾里。当时,还在看斯考切波《国家社会革命》,不过社会学概论都还没上完,哪知道符号互动论、历史社会学。虽然想系统性地读一些领域的文献,但是当时我校大一大二课程,并由给学生太多这样的机会,一来是许多领域压根不开课,比如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和*治社会学;二来是许多课程多年延用未经改变的PPT和教案,课程要么是没有给文献清单,要么文献范围大而失焦无从下口(这一状况在近年新进来一批很棒的老师后有很大的改观)。到了大三,学院的经济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课上,才第一次见到较为详尽的文献,即便自学也能梳理出一个领域大致的脉络;到了下学期,我导到华师来任教,也开了本科生的当代社会理论课程,我也重新跟着选读了部分,弥补了一下理论上的不系统。在国内gap的一年,又在学院修了劳工社会学。作为学生,把握住清晰的文献脉络,读懂理论问题变化,就足以激发起对社会学的热爱,然而在大学早期却很少有此机会。
大学早期,尽管我有做学术的兴趣,也对很多领域感兴趣,但不知道怎么下手,对于一项研究好坏也缺少判断。此外,本科人数很多,你想要做好就要争取被看见,但这又是一个闭环。于是,沉默的小镇做题家如我,总是自己闷头想。当时想参加科研活动无从入手,就拉着几个小伙伴一起强行开始。从头到尾也只找指导老师聊过一两次。那篇挑战杯的论文是关于地方情感依恋与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意愿。实际,地方情感依恋是一个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用一个非常个人的变量解释就业意愿实际上忽略了很多更重要的结构性的变量。同时,关于意愿研究很容易有测量上的问题,当时设计出来的问卷,到数据分析的时候才发现许多数据无法使用,最后,就只好用作描述统计。
大二还有一次小调查,是为了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的作业(那么课基本是一学期讲完古典、现代和当代,因而详略失当,后面当代部分基本就让学生自己看侯钧生的教程)。那份作业中,我是想将“阶层区隔的在‘文化品位’上表现为是杂食(omnivoretheory)还是高端品味(ahigh-browtaste)”,这个已经有讨论结果的问题验证一遍。在武汉文华书城、豆瓣书店等几家书店,通过目的抽样,找了五十多位读者做结构访谈,调查了社会属性有别的读者的阅读偏好和他们的社会经济背景。最后,我们的发现似乎印证了杂食理论,不过杂食性的阅读品味与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关联更密切,反而与家庭背景关联不那么大(这可能跟抽样的缺陷有关,因为能选择逛书店的人已经是很特别的一个群体,因此不能用以说明整体的阶层固化情况)。有趣的地方在于,作为合法性品味的高端品味是争夺中的,不那么确定的。
尽管对社会分层有兴趣,不过我在的学院也没有开设社会分层的课程。另外,非常矛盾的一点是,我自己兴趣还是在定性方法上,不免我也一度不太清楚我想做什么研究。后来才发现劳工研究领域可能更适合结合对阶层和定性方法的兴趣。那是一直到要准备毕业论文时,我导建议我去读了GaryAlanFine的那本研究后厨工人的《Kitchens
heCultureofRestaurant》,我才找到了将我对于社会阶层和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