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pf.39.net/xwdt/170210/5218641.htmlVOL.
编者按:近期,复旦大学*委学生工作部为迎接建*百年组织开展毕业季主题教育活动。4月上旬,复旦大学届本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工作正式启动,面向所有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岗位上积极探索、成效显著的老师开放参评,经各院系学生推选、组织推荐,全校共产生31位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候选人。在接下来的一周多的时间里,“复旦卿云歌”将集中展示候选老师的育人事迹,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复旦“好老师”们为学、为事、为人的风范,铭记师恩、不懈奋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候选人——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左才老师的育人事迹。
全文字
阅读约需10分钟
左才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长期担任《当代中国*治制度》、《选举*治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相关中英文课程老师,学院“春风化雨”项目导师,ChinesePoliticalScienceReview期刊编辑,北京大学学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治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治制度和研究方法。在《复旦学报》、《南开学报》、《开放时代》,以及InternationalPoliticalScienceReview(待刊),JournalofContemporaryChina(待刊),EuropeanPoliticalScience,ChinaQuarterly等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治学研究方法的权衡与发展》一书获得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奖著作类一等奖。年12月发表《告别贫困:精准扶贫的制度密码》(合著)。获得上海市高水平人才计划、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课题资助。
No.1
学思践悟,奔赴乡土:
把研究做在中国大地上
在左老师看来,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毕生追求是打通理论与现实的壁垒。学术研究有时落后于现实发展,因此要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寻找问题,在田野中检验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与研究能力。年习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以来,脱贫攻坚就成为中国大地上的“热词”。刚从海外归来的左才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这一*策的热情和兴趣。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难题,中国实践能够为消除贫困贡献什么智慧呢?她发现,借助*治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学院丰富的实践平台,可以深入挖掘*策的内涵与实践,将*治学课堂延展到祖国大地上去。因此,她与学院的曾庆捷老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王中原老师商量后,启动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课题。
年起,团队开始酝酿在全国开展大型综合社会调研。在一支涵盖十余名本科生和数名研究生的团队多次预调研的基础上,来自不同学院的50余名学生接受严格培训后,于年暑假奔赴全国9省17县50个村开展调研,在两个月内收集了50份村情表、份村干部问卷和份村民问卷,形成了一个涵盖基层干部和普通民众对“精准扶贫”*策的认知、态度和评价以及*策执行基本情况的数据库。在学院大力支持和调研团队共同努力下,阶段性成果《告别贫困:精准扶贫的制度密码》一书于年12月问世。
一位学生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深情地说道,“左老师不仅给予我们科学调研的示范,还贴心关怀学生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她的言传身教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德才兼备,育德树人,美貌与智慧并存当如是。”另外一位同学回忆道,“抽取调研户时选了一个在两座山丘之外的人家,村干部都劝我们‘过去太远了、算了吧’,因为样本质量好,左老师坚持要去、反复协调,终于在天黑前顺利完成采访,这种对待学术的坚持和认真让我敬服。”
左老师认为,只有让学生把学术参与落在笔头,才能记在心头。她亲力亲为,和学生们一起反复修改材料、准备PPT、答辩、路演,所指导的项目《脱贫长效机制研究——基于中部三省四县的调查》最终获得了第十六届挑战杯国赛一等奖。
图
左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挑战杯路演
No.2
谆谆师语,殷殷友亲:
将引导融入日常点滴中
“‘春风化雨’就是为左老师量身定制的成语吧!”这是级*治学系本科生们对左老师的共同印象。作为“春风化雨”项目的导师,她每学期都邀请大家一起吃饭,了解大家的近况,也常常在文献阅读会间隙请大家喝饮料。“每次聚餐吃饭讨论,左老师根本就不让学生掏钱请客,我们拿了奖学金想要阔气一次也都不让,每次都是以‘你们还在上学’为理由,把餐食费用承担了下来。”
一顿餐食或一杯果汁能给学生慰藉,但在一饮一啄中更宝贵的,是左老师倾囊相授的经验。“怎样把握和处理文献”、“怎样把理论转化为研究题目”、“生涯规划怎么做”等,都是左老师与同学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实际上,左老师在对待同学们的发言与写作时,有一种罕见的认真与细致。“在看过我们参赛文章的初稿后,她很快返回了一篇字的反馈意见函,内容涵盖目录、导论、文献、分析框架、主体论述、格式等各方面,让人倍受鼓舞。”,“左老师对每一篇课程论文都有详尽的点评反馈,这是我在大学里收到最详细的指导意见了,让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非常直观的感受,也有了改进的明确方向。”
左老师也很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学生是多样的,在相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别,所以她相对更多地会找比较内向、不愿意过多表达自我的学生谈心。“他们可能内心更丰富、更敏感,就需要我主动去询问和关怀。”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她还强调要“做自己”。不要随大流去决定自己的职业或研究议题,而是坚持初心,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做选择。
图
左才老师与延长县调研小分队在*河边合影
No.3
严以治学,实以求真:
使课堂走到前沿现实里
左老师对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和方式方法都相当重视,从不放松对学生和自己的严格要求。在给本科生上课时,她要求自己“把最新鲜、最有趣的东西呈现出来”。
“当代中国*治制度”是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面向低年级同学的专业基础课。为了设计好这门课,左老师以自己博士阶段学术训练的核心议题为教学框架,每学期都精心挑选每个议题下最有趣、最前沿、最有争议性的文献,让大家在认真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培养问题意识和学术热情。因此,左老师的课堂也成为启发同学们对中国*治兴趣的重要来源。此外,左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们实证研究的能力,配合“走进人大”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新鲜的议案展开辩论,鼓励大家在实践调研中完成经验证据与学术理论之间的比对验证。年,《当代中国*治制度》课程团队获得复旦大学“钟扬式团队”称号。
年,左老师开设了“选举*治学”。为了呈现最扎实、精彩的课堂教学,左老师在每年的备课中都会做好充分的文献补充整理工作,并结合时事*治不断更新课件。疫情时,左老师也会通过课堂小测、集体讨论和线上答疑的方式,引导大家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吸收。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选举离大家更近一些,左老师坚持让同学们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