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指数理论——人类如何重启未来》所指去专业化、去产业化之一切通过数据平行链接,人类自我教育体系重构,包括大学教育使命,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学不是为了培养和生产标准化“产品”,而是需要一切回归生命本身!
《大学的终结》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标题,因为我身边几乎所有大学毕业生,被问到在大学里边学到什么东西了,都一脸茫然,说好像没学到什么东西。然后你遇到的国外的大学生,包括从哈佛、耶鲁、斯坦福毕业的名校学生,也对大学充满了抱怨。但是很奇怪,所有人都对大学充满了抱怨,却没有家长敢让自己的孩子不上大学,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所以这本书的标题就给我们点燃了一个新的希望,有没有可能大学也会像广播、像报纸、像传统的出租车业一样,受到新的技术的挑战,最终走向一个新的涅槃?我就把这本书翻开来看。
要想了解大学是不是将会被终结,我们得首先了解一下整个大学发展的历史。岳麓书院我们就不讲了,那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学了。从全人类的角度讲,现代大学的开端是在什么地方?应该是在博洛尼亚。就是年左右的时候,在博洛尼亚的那个地方。现在博洛尼亚大学还在,而且你去那看还是大学城。博洛尼亚大学怎么来的?最早的大学不是官办的,是学生们办的。就是一群有钱有闲的人凑在一块儿说,咱们得学点东西,所以咱们请老师来上课。那时候博洛尼亚大学的校规,有大部分是针对老师定的,因为办学校的是学生。比如这里有一个规定说,每一个老师要想出城,得提前跟学校报备。如果你开的讲座底下听讲的人少于5个就要罚款,因为这证明你讲得不好。所以那时候教授们的生活是特别被动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依然有很多人愿意做教授,因为教授是一个可以做研究、可以传授知识、可以去过自己想过的学术生活的工作。所以最早的大学是由学生们建起来的。
第二所大学大概就是12世纪中叶的巴黎大学。巴黎大学就是由教授组建而成的。巴黎大学当初的校规都是教授规定给学生看的,越来越像现在了。后来在大概年的时候,英格兰的国王亨利二世禁止他们的学生去巴黎读大学。这些本来想上大学的人怎么办呢?他们干脆就集中在了一个叫作“牛津”的地方,创建了牛津大学。后来在亨利三世的特许之下,他们获批了一块地,又建了一个叫作剑桥大学的地方,这就是牛津跟剑桥的来源。
真正给大学的发展带来腾飞的是技术的变革。在15世纪中期的时候,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过去所有大学里的人们写的字,我们今天是没法读懂的。你知道为什么吗?没有空格。所有的字都没有空格,都是手抄的,一个一个字母抄过去。为什么没有空格?没有标点符号、没有空格,就这么抄下去的原因是省纸,那时候纸特别珍贵,所以大家都是把一个格一个格抄得满满的。抄得满满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文化的人根本读不懂,所以必须是由老师带着你大声朗读。就是在过去人们上大学的时候,是老师带着学生大声朗读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母,因为一般的学生根本读不下去、不会断句。所以当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机以后,有了空格、有了排版,人们能够很容易阅读,知识可以到民间的时候,大量的教授反对,说这学生都不大声读了怎么教?所有新的变革、新的技术在出现的时候都会遇到阻碍。
但这个还不是人类知识传递史上的第一个大障碍。你很难想象,人类知识传播历史上第一次受到巨大质疑的东西竟然是文字。在我们今天看来,文字多么重要,没有文字怎么传递知识?但是最早,那些教授知识的人会质疑文字。以谁为代表呢?最典型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说,你们现在都看书,认识一些字好像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但是你不要忘了,当你在读那些看似了不起的文字的时候,你可能知道的并不是真相。所以我觉得,你往回追溯就会发现,人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动物,人质疑一切新东西。文字出来的时候质疑文字,印刷出来的时候质疑印刷,但是印刷术让大学完全蓬勃地发展,所有的学校变成了书籍和智者集中的地方。
接下来到17世纪,年的时候。有一大群从剑桥大学毕业的学生到了美国麻省的一个地方,把那个地方命名成他们母校的名字,叫作剑桥镇,然后他们想在这儿建一所大学。这时候恰好有一个31岁的年轻人去世了,这个人叫作约翰·哈佛。所以你们千万不要以为哈佛大学是以它的校长的名字命名的,不是,哈佛大学是以这么一个去世的年轻人的名字命名的。这个人很有钱,去世的时候捐出了一半的财产,还有本图书。这就是哈佛大学的来历。
在独立战争之前,美国就发展出了9所殖民地大学。这9所大学应该跟大家介绍一下,因为真的都太有名了。我念一下看你们熟不熟悉,这9所大学分别是:哈佛、耶鲁、达特茅斯、威廉和玛丽、新泽西、罗德岛、国王、女王、费城。熟悉吗?前面几所熟悉,后面的不熟不要紧,最后5所大学后来改名了,分别改名叫作普林斯顿、布朗、哥伦比亚、罗格斯和宾夕法尼亚。这些老牌的常春藤名校都是有历史的。
在南北战争的时候创办了大概所大学。在这个时候,关于办学就已经产生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而这三种观点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争论。哪三种观点?第一个观点是说,大学是为了振兴经济。你们同意吗?办大学是为了振兴经济,所以大学里边应该学什么?应该学铁路,应该学交通,所以要有大量的工科。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我这儿就有什么样的专业,这些专业都对应着特定的学科,同意吗?
第二种也很有道理,认为大学的目的是研究,所以要办研究型大学。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那些工人,不是培养高技能的技工。这就是第二条思路,认为我们是要做研究型的大学。根据这条思路探索的大学中,最重要的是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是着力于研究最前沿的科学技术问题。所以教授的主要职责是科研,而不是教学生。也有道理吧?也挺酷的。
然后第三条路线说,大学是要塑造一个完整人格的人,所以大学应该提供通识教育,应该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世界的方方面面学生都要在大学里得到了解,不要局限于专业。矛盾了吧?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来回想当年的那些教育家,你会觉得真的挺难抉择的。这三条路线看起来都挺好,都有着它应该存在的理由。
后来是谁一统天下的?有一个叫艾略特的哈佛大学的校长,35岁被聘为哈佛大学的校长,一直干到75岁退休。你想想看,这个人执掌哈佛大学40年的时间。他当时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作《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大量的思考,就是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与其说艾略特选定了某一个方向,不如说艾略特为如今的大学确定了组织结构。
我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一段。“他设计了一种能够容纳三种不同观点的大学结构。首先它要求哈佛的研究生院和职业学院必须招收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就是咱们今天拿到本科学位的学生才能够去上研究生。“在此之前,想成为律师的学生可以跳过《罗马与迦太基的三次战争》等课程,直接研究合同和侵权行为。艾略特深信,医生、律师、工程师、建筑师,在他们尚未储备足够之前,他们的大脑需要接受良好的训练。其他大学在哈佛大学的引领下,创建了一个崭新并一直坚守至今的本科教育市场。然后更具有创造性的是,他用选修课替代了必修课程,不再告诉学生必须学什么,他让学生从一系列课程中自主选择,他深信这种选择行为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这种选课制度催生的一个现实是什么?就是“大学成立的院系越多,雇佣的学者越多,大学所能够提供的选修课就越多,选择性更大。这个成本当然是非常昂贵的,因为要耗巨资来购买图书馆中值得阅读的书籍。这种设想也只有少数的一些大学有能力实现,大学的结构再一次强化了少数相对富裕的地方才能成为高等教育看门人的事实。”在艾略特的手上把大学整体规整了一下以后,大学开始变成一个奢侈品。如果你真想提供那么多好的选修课,你就要有那么多老师,就要有那么多书,所以必须要有大量的捐款,要有很多的钱,或者*府大量的投入,这个大学才能够变得更好。“科学、研究、实用,三个目标结合起来是有益的、影响深远的。他们把大学定位为接受*府支持的机构,对父母和学生有吸引力,同时在未来的时代是不可或缺的。”
“但仅仅这些显然缺乏某些高尚的、更伟大的意义,还不能提升大学和教师的精神追求和荣誉感。通识教育是对文明本身的追求,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它变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精神追求,替代了教会认为世俗化大学会迅速过时的观点。”艾略特所做的整个的变革讨好了所有人。首先他讨好了经济的发展,让经济愿意资助他们。其次讨好了*治,然后还讨好了人类的心灵,就是让我们觉得你可以成为一个更美好的人,他把三者都结合了起来。这就是整个现代大学体系形成的过程。
但从那个时候就有很多争论。第一个争论就是今天很流行的:真的必须得有博士学位才能当老师吗?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最牛的就是他不看学历,他招梁漱溟这些人到北大当教授,当得挺好。他不看重学历,这是一派观点。但那个时候大家认为,既然你已经规定了这么一个规矩,那就至少是博士学位的人才能够做大学老师。直到今天大家还在争论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可能就是本科或者硕士,虽然他讲课讲得好,但对不起,他没有资格做大学老师。
还有就是对大学老师来说,到底是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一个年轻老师去任教的时候,一个老教授就跟他讲,上课的事糊弄一下就行了,没事,只要学生不闹事,反正没人看重那个东西。你最重要的是写论文,你得赶紧出几篇像样的论文,你才能够怎么怎么样。这位年轻老师满怀着理想说:“我是来教学生的。”但是教学生不能够帮你评职称,能帮你评职称的是学术研究。
所以从那个时候就埋下了一个祸根,就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存在着对本科教育忽视的问题。然后各个学校就开始比拼各种各样奇怪的东西。比如说,比拼谁的学校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多,比拼谁的学校院士多,比拼谁的学校足球队厉害,篮球明星出得多,体育场馆漂亮,大楼盖得好看,这些东西统统都跟本科生教育无关。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的人上完了四年本科以后,发现没学到啥东西,然后到了工作岗位上从头开始学。
但是大学学费越来越贵。这个在中国还好,美国太贵了,美国的大学教育是完全的奢侈品。他们认为大学就是一个奢侈品,你要想上好的大学就得多花钱。然后等你毕业以后,你说:“我虽然没有好好上过学,但是我是哈佛毕业的。”行了,别的不用问,我就知道你有钱,然后有能力、聪明,能考上。这全都是像拿着一个LV的包在街上走一样的感觉,就是你有一个奢侈品的标签贴在你身上。
所以就有很多人开始反对这件事情。有一个变革者叫哈钦斯,他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他要求学生好好读书、认真上课。哈钦斯还说,为什么不同的课程学时都差不多?实际上不同课程的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因为要装到这个学期里边去,他就必须要设置得差不多。更有意思的是,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学生的能力完全不同,为什么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老老实实地坐在这儿把它都学完?所以哈钦斯当时的规定就是天天可以考试,你随时想来随时考,只要你觉得准备好了,你就来考,考过了学分就给你,然后你就能不断地进步。他把芝加哥大学改造成一所真的为学霸打造的大学,就是来学习的,没那么多社交、没那么多玩乐,没那么多其他的什么东西,做了一系列这样的改革。很遗憾,在他下台以后,这些东西全部被推翻,又恢复到现在大学的节奏上去了。
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名词,叫作大学同构现象。什么叫大学同构现象?你会发现这个大学是从哈佛大学那时候打造出来的,现代大学的雏形从艾略特的时候打造出来以后,一直到咱们现在在中国打造出来的现代大学,都跟它们结构一样,这就是同构现象。别人有什么我们就有什么。别人是这么结构的,我们也是这么结构的;别人重视体育,我们也重视体育;别人重视捐款,我们也重视捐款。
比如有一个最简单的事,为什么大学非得是四年呢?你们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吗?是因为哈佛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从剑桥大学到了美国以后,那时候剑桥的学制是四年,所以他们想都没想就定成了四年。结果他刚定成四年,剑桥就改成三年了,到现在本科都是三年制教育,但是因为哈佛定成了四年,慢慢地全世界的大学就都变成四年。我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大学同构现象。大学越做越像,很多东西没有去考虑过为什么,没有考虑过它的科学性,或者是不是必须如此,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延伸下来。
现在咱们的学生毕业,尤其是上一些非公办的大学,一些民办大学或者是三本大学,学费更高。所以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本来我们贫困家庭的孩子想要高考考得好就不容易,现在高考也是要拼辅导班,要拼很多钱,然后上了一个差一点的学校,学费又高。这个状况在世界各地更为严重,美国的一个学生毕业的时候,差不多欠了六位数美元的欠款。这个作者专门去问那些贫困的学生:“你们为什么要上这个大学?”他们说:“我们要改变命运,我们希望自己能够上升一个阶层,所以咬着牙也得上这样的学。”“那你家里有这么多钱吗?”他说:“我们贷款,我们借。”借了贷款以后,从他一开始工作就要还这十几万美金,只要一失业就还不上。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负担和问题。
但你知道大学怎么做的吗?他采访了两个大学校长,一个是波士顿大学,一个是乔治·华盛顿大学。这两所大学本来在二流,后来慢慢地冲上一流,他们的办法是提高学费。校长说,你只要提高学费,你学校的地位就在不断地提升。然后说:“只要有机会,我就要想办法更贵。”因为乔治·华盛顿大学是离白宫最近的大学,我们这地方位置好,所以我就把学费提得更高。提得更高以后,好评度猛增,为什么?奢侈品。我们对待大学并没有从本质上去看我们的孩子有没有学到东西,我们想的是面子怎么样,这个东西有没有给他带来更好的人脉。所以读完大学以后所收获的东西,除了美好的回忆之外,剩下的就是人际关系,你认识了什么样的同学,你有了一张很贵的文凭,学费很高,当时入学的时候挑的难度很大。
所以哈钦斯所做的努力,就是希望能够改变这一切,让大学回归本质——大学是学习的地方,不是一个比拼财富和地位的地方。尤其是在美国当年开始搞大学排名以后,简直疯了,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很大的生意,然后所有的学校趋之若鹜。你越是搞大学排名,恶果是什么呢?大学就越像。因为有排名就有指标,指标确定了以后,大学就沿着这些指标不断地建设,建设的结果就是大学同构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是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大学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你知道人们为了挑战大学的地位花了多大力气吗?人们一次一次地向大学发起冲击,最早是邮*系统。美国的邮*系统建立了以后,就有了函授教育。我记着我小时候我爸妈他们还参加过函授教育,就是买一个教程,然后寄到家里边来学习。所以人们试图用函授来替代大学,很明显没成功,因为它没法替代面授的效果。
然后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伟大的发明普及了,叫作广播。广播普及了以后,教育界的人兴奋了,说完了,大学要被颠覆了,我们要搞一套广播教材。为了搞这个广播教材,芝加哥大学搞了一个节目,叫作《芝加哥大学教授圆桌会议》。这个圆桌会议就是把很多有名的教授聚在一起讨论最近在研究什么高深的话题。这不是娱乐节目,是一个纯正的知识型传播的节目。这个节目一直坚持到年,你想想看,他是多么想把这个事一直干下去的。后来发现不行,人们通过广播主要是听相声,人们不愿意通过广播来听知识。这个失败了。
年的时候,爱迪生说了一句话,他说:“我相信电视注定要改变我们的教育制度。”这是爱迪生当年讲的话,电视肯定会改变我们的教育制度。那时候的人看电视,是一群学生看电视学习一个课程,都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跟上课一样认真地坐在那儿,然后教授在电视上出现,学生开始记笔记听课,效果也不太好。
哥伦比亚大学在年的时候——年又上了什么新工具?互联网。从邮*到广播,到电视,到互联网,大家说,这下总可以了吧?然后哥伦比亚大学上了一个网站叫作FATHOM,fath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