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财经
专注财经领域精选内容
财经精英共同的选择
高教大变革
在探讨如何选大学挑专业之前,本节先做一个基本背景的铺垫:
我们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崇古”的心态,很看重一件事物的传统、历史和积淀。包括大学在内的许多机构也都喜欢强调自己悠久的历史。
然而,就像工业革命后年人类创造的价值远超过去几千年文明史之和一样,在高等教育急速发展的大变革时代,各大学在过去10年内新引进的师资、新创造的学术成果,才是决定其学术水平的最关键因素。
在评判一所高校高校和一个学科实力的时候,过于“崇古”已经有点落伍,我们更应该看一些新东西。
高教的变革速度到底有多块呢?我们来看一些数据:
有件事可能很多人已经没有印象了,一直到21世纪的头几年,中国最顶级的几所大学都还在强调一个指标——“教师博士率”。感受一下北大在21世纪头几年的状况:“经过‘十五’(年~年)建设,北京大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明显改善,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已超过60%”(数据来源:北大)。
也就是说,在十多年前,北大教师中仍有近40%没有博士学位。这件事放到年简直难以想象。现在不要说是北大,就是地方普通正规大学,没有博士学位也基本没法拿到教职。
再看看年,也就是北大百年校庆时——“目前北大已有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其中近人是中青年”(数据来源:CPCnews)。
当时北大拥有多位教授+副教授+讲师,其中有博士学位的只有人。
也就是说:20年前的年,在北大建校周年时,只有1/4出头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
十多二十年前,中国顶级大学的基本面貌就是:
本科教育水平极好、教师基础知识非常扎实,能大批量给美国顶级大学培养留学预备人才,而自身的国际一流学术成果很少。
当然了,那个年代主要是受时代条件所限。而且,只有硕士文凭,甚至本科、专科文凭的学者,也有一些能做出世界级的成绩,比如屠呦呦就没有博士学位。
但总的来说,“博士”是系统性科研训练的起点。能大规模、成批量地培养博士,就说明一个国家具有了工业化、流水线、标准化培养科研人员的能力,拥有了大批量能在科学共同体内合作和交流的人。
年,美国授予的博士学位首次超过1万人,而中国年产1万名博士的时间是年,比美国晚了38年。年,中国年授予博士学位超过5万人,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生产国。
但是,这里只是数量超过,更重要的还有质量。
在那个年代,能够跟踪国际上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将其翻译成专著,再做一些结合国情的小应用和小创新,就算得上权威专家了——这样的博士生导师培养出的博士,普遍较难产出国际一线科研成果。
而现在呢?拿着美国Top10大学博士学位、拥有一两篇顶级论文的优秀学术青年,都会非常担心自己不能踏入国内顶级名校的门槛。即使进去了,也只是临时教职,还需要干好几年才有可能转正(普遍实行tenuretrack制度)。
等新一代学生毕业了,5年~10年以后,新一代的年轻老师就将在各大学中成为数量和质量上的绝对中坚力量——决定未来自己母校名声的,也将是这些新生代科研力量。
许多人看到这里会有疑问:是的,中国大学的年轻老师水平的确是在飞速提升,但这和填志愿选大学有什么关系?
我们接着看下节。
城市和大学
的确,大部分历史积淀深厚的老牌名校,同样也能吸引最顶级的年轻人才,但有一类高校例外——在历史上因为院系调整和三线建设获得了极大加成,而如今却因为地理区位等问题,难以吸引到优秀年轻老师的传统知名大学。
除了地域因素以外,另一个影响就是:
由于变化太快,一所大学的“优势”“劣势”学科也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老观点不一定还有效。
地域劣势方面,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西北地区某著名大学。在去年公布的第四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只有两个学科进入A类,属于学校中最少的之一,且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
当然了,该校仍然是一个基础扎实的综合性大学,整体实力仍然不俗。排除掉地域特色的A类专业,我们以该大学获得B+的数学学科为例,来看一下其年轻教师的学历情况。
上表是该大学数学学科老师(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中,最高学历毕业年份在年及以后的本科和博士毕业学校
可以看出,该学科的几乎所有新师资都是自己培养的学生——这种自我繁殖在10年前的中国著名大学里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远不如现在,高校教师待遇也不高,吸引人才乏力,更多只能靠内部培养、自我循环,这对学术的碰撞和交流是很不利的,也容易产生学科内的山头主义。
而在过去10年,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研经费的增速超过经济平均增速,高校教师待遇大幅提升,知名大学的自我繁殖现象已经显著减少,从其他科研机构、从海外高校挖人越发普遍,人才大战愈演愈烈。像上表这样的年轻人才结构,在知名大学中已不多见。
相反的,我们来看另一个例子,不是、不是、也不是双一流的“著名高校”——深圳南方科大数学系的年轻老师学历:
明显的,南方科大的年轻老师学历更加多元,且大都是境外知名高校博士毕业。
如果说南方科大是刚建立的新体制大学,和老大学不好比。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同样是偏远地区的知名大学——哈工大(所建立的深圳校区)。
哈工大深圳校区规模不大,没有单独的数学学院,于是我们看它的理学院,仍然是以年为界。显然的,其新师资的学历背景也非常多元,毕业院校也大都不错。
“青年千人计划”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截至目前已完成十四批,引进“青千”最多的7所学校,仍然是传统老牌的“清北复交浙南科”。顶级名校就不说了,我们来看一些让人有些意外的案例:
上表中,除了飘红的以外,都是非三大经济中心的双一流A类高校。武汉和成都的四大名校表现抢眼,体现了这两个内陆准一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西安交大也不错,西安的整体表现比武汉成都略低一档次。
相对惨淡的,就是东北和西北(非西安)的传统名校。其中哈工大勉强还算可以,但需要注意的是,哈工大吸引的29位“青千”中,有14位是深圳校区的。如果只算哈尔滨本部,其表现和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差不多。
而表中飘红的深圳、苏州、上海的大学,虽然都不是“双一流”,苏大只是,深大、南科大、上科大连也不是,但是其吸引顶级年轻人才的能力,让许多双一流高校也难以望其项背。
在后工业化时代,掌握资本的人和掌握知识的人愿意长期居住的地方,才更有未来。有些地方受天生自然条件所限,是难以强行拔高的。
特别的,国际名校毕业的年轻高校教师,其全球自由迁徙能力,可能是劳动者中最强的之一。各地各高校如何争取到他们的“芳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举个例子:苏州大学是许多人公认的近年来进步最快的地方高校,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四大高校排行榜和ESI排名、以及诸多其他重要学术指标中,苏州大学现在经常能全国20名左右,超越许多双一流高校。
下面是年5月最新出炉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苏大排第21位,超过了同济、厦大、东大、天大、兰大等知名双一流:
由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总结,文件中还包含了对各高校各学科实力变化的详尽分析,值得一看
苏大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引进人才,而苏大引才的经验也很简单——有钱、有诚意。苏大的人才引进工作在海外高层次人才中是“有口皆碑”的,来看一篇年科学网的新闻(节选):
近年来,许多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都在加大从海外和从国内顶级大学吸引人才的力度,再加上地方*府的配套*策,传统上各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也正在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深圳、苏州这俩并没有多少高等教育积淀的城市,正在快速地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教育、科研优势。
而上海、杭州这样的传统教育强市,也正在通过扶持市立高校(上大、上科大)、民办高校(西湖大学)、中外合办高校(上海纽约大学)等方式来继续提升其科教优势。
在人才自由流动的当下,这样的大趋势是无法人为扭转的。内陆的非中心城市想要吸引顶级青年人才,需要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何况物质和经费上的优势是站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这一边。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偏远地区的传统强校就没有希望,更不是说考生们不应该去报考,这里想要说的是,考生应该将自己的需求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总结下就是:
在高教大变革的时代,家长和学生要更少地相信传统印象,而要更多的去挖掘能体现高校和学科新进展的新指标。
不然就会犯海湾战争前伊拉克误判自己的错误——各类武器装备在数量上规模庞大,但基本都是*事装备革命前的产品,整体比美*落后一两代,在战争中吃了大亏。
如何快速地评判一所高校、一个学科在学术上的新进展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育部学科评估:该评估堪称中国高校几年一度的奥运会竞赛,有极大影响力,还可以从历次评估中发现高校学科变化的趋势;
ESI学科排名:看各高校进入全球1%的学科有哪些;
直接上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