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陈浩不屑于教学方法大学教改抹不去的痛 [复制链接]

1#

摘要

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渴望更为强烈和迫切了。已成沉疴顽疾的教学方法不来一次革命性变革,难以焕发大学教育的青春活力。改革教学方法不仅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质量提高,而且也是大学教育改变社会形象、树立好口碑的需要,是天理人心之所向。破解教育方法改革动力不足难题,应从转变思想观念、端正教育态度着眼。只有方法精彩,课堂才能精彩。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牵引,是掀起一场大学“课堂革命”的理智选择。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课堂革命

尽管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中,但短板软肋仍明显存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小打小闹,甚至不屑一顾,便是大学教改的一大败笔。说此不中听的话,绝不是要否定进步,而是本着“不虚美,不隐丑”的原则,只想再次提请大家作清醒反省:已是沉疴顽疾的落后教学方法,在大学里普遍积弊太深,如深渊万丈,无力自拔,说起来人人都厌倦,却还在大行其道;重要文件和讲话每每可闻对方法的贬抑声,但也大多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很少有人花大心思并实践,成了大学教改始终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实践与理性都在不断警示:不进行一场教学方法的革命性变革,不足以搬掉阻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大屏障,不足以焕发大学教育活力青春。

1

流弊久远深广的旧教学方式方法严重影响办学生气活力、阻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不屑于教学方法:大学教改抹不去的痛

在中国,大学教学方法遭内外诟病由来已久,甚至称得上是模式僵化百年未变之困局。远的不说了,即使是“文革”结束被公认为办学开始走上正规之后,对教学方法的不满之声也从未间断过。笔者清楚地记得,为庆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时任教育部部长蒋南翔亲自主持召集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代表进行座谈,既分享喜悦,又听取毕业生对进一步办好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建议。现今已是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当时作为北大法律系应届毕业生代表,在会上作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应当改变》的发言,他在肯定学校教学秩序正常化和重视基础理论训练等取得可喜变化的同时,着重对“学校教学崇尚空谈之风气较盛”[1]提出了批评。李克强指出:“这种风气在我们所受的四年教育中都存在。直至最后作毕业论文,文科的学生一般也关在图书馆里,阅读书籍,查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导,教师出的题目多是‘意义、作用、评价’之类的,……从理论到理论,颇有些像坐而论道。”[1]他认为,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是难以全面适应“四化”建设对人才需求的,所以他呼吁对这种“把理论与实践截然分开的偏向不能不引起注意[1]。

作为一名尚未离校的大学生,有如此体悟和见地,令听会者频频点头。时隔三十余年后,北大的教改取得了新进展,如育人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师资整体水平高、试点小班制教学(或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等,但整体而言,仍是旧方法旧模式占主导地位。两年前,北大哲学系有位教授曾对北大本科教学较普遍存在的“四多四少”状况深表忧虑,即“学生上课多,自学少;进教室多,进图书馆少;读教材讲义多,读名著原著少;被动接受多,主动钻研少”。绝非庸人自扰,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真的是很难实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目标要求的,也与一流大学应有一流育人模式的追求相去甚远。

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尚且如此,其他一般大学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抱残守缺更是见怪不怪,比比皆是。除了理论与实践脱节还在加深外,几乎所有的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仍然津津乐道于老师大班上课,照本宣科,单调乏味,即使有的老师用了PPT,也只是课本内容的机械搬运,由黑板换成电脑屏幕,知识和智慧的传授还是生吞活剥的灌输,甚至是强硬灌注,恰似高压注射器注水入体,浮肿不止;学生被动接受似器皿,不经咀嚼不知其味,消化不良,虚胖残弱,个性化思维、好奇心广受压抑。特别是“应试教育”上传至大学以后,有些教师更是把考试的功利功能不断放大,用考题和考分的武器对付不听话的学生;很多学生也只为得好分和混文凭而学,热衷于书本知识或标准答案的死记硬背和考试技巧的获得。他们背诵了一大堆被灌注的用来应对考试的现成概念、名词和术语,养成了不用独立思考、不会提问更不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坏习惯,对社会实践和真实世界的感知、反思和理性判别,几乎茫然一片。

偏死的教学方法引导偏死的学习方法,直接制约着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能使价值观教育被边缘化,甚至自觉不自觉走向反面,即学到了被扭曲和误导的思维定式或价值观念。面对这种困境,有识之士从未忘记过呼吁,早在七八年前,时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就尖锐地指出:“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骗自己。”[2]笔者也曾配合这些呼声作过分析:教学方法的变革,不仅直接关系到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大学教育改变社会形象,树立好口碑的重要看点;不善用科学方法施教的老师是可悲的;不能享用先进教学方法的学生是不幸的;大多数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的大学也难能生机勃发[3]。呼吁归呼吁,但教改实践中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对旧方法仍然是恋恋不舍者众。

2

不屑于教学方法改革是落后办学思想观念在作祟,是对学生和教育态度出了问题

不屑于教学方法:大学教改抹不去的痛

大趋势,不可逆;患疾久,治更迫。近七八年以来的世界景象又不大一样了。现如今,知识更新的速率、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势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和预期,它给人类带来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巨能,更是大大超出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若干年后的世界会发展变化成什么样子,仅用今天的知识和眼光是难以精确猜想和理解的。随着网络和教学技术裂变式发展,大学师生都已拥有非常便捷的渠道获取浩繁的知识和信息,或者说传播和获取信息的路径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储备箱”式的人脑,已轻而易举地被“信息储存器”电脑所取代。学生学习面临的最大困惑已不是能不能快捷获取现成知识和信息,而是会不会从知识海洋中去伪存真、去芜存精,获得发展和创新受用的信息,不让未经选择评估的伪信息和过时的知识塞满头脑而成为“负资产”[4]。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大学如果还在固守“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专业化教学模式,还不能改变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状态,还停留在以学生通晓考试为单一质量标准的阶段,不能明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导向的教改路径选择,那真的是太不识时务了,甚至令人悲催。难怪我们在很多大学仍能痛心地看到,那里的课堂教学处于惨淡经营中,学生要么逃课,要么在教室里做低头属,或玩手机,或昏昏欲睡,或三三两两咬耳朵讲笑话等等,没有几个在认真听老师讲的。这在一些大学的思*课和概论课课堂尤为突出。把板子打在学生身上,斥之为学生有厌情绪等,显然不公平,根子还是教学方法和内容太不合时宜,培养模式不能与时俱进。请听听学生怎么说的吧:“没有不想听的课,只有硬生生讲得无聊的老师”“无聊课常有,而精彩得法的好老师不多见”!

方法问题小瞧不得,大*方针和战略目标确立之后,采取什么方法和路径就成为实现目标的关键选择,甚至关乎成败。方法问题也不仅仅是功倍事半或功半事倍那么简单,它更是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问题,是理念和观念问题。人类发展史上,因行事方法失误而导致的伤害,乃至满盘皆输的深痛教训枚不胜举。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曾亲自操刀起草过《工作方法六十条》,把工作方法提到了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高度,认为工作方法失策的背后,往往是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误导在先。信持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事方式和为人心态。今天的大学中存在的陈旧僵化的教育教学方法,说到底就是陈腐落后的办学思想观念在作祟,是对学生感情和教育态度出了问题,是师生观,教学观、质量观更新迟缓带来的一种落寞,是没有切实贯彻“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等基本理念所酿的苦果。物障事障术障易除,唯心障即思想障碍最难除。思想不觉悟,心障形影随,破题无绝期。如果大学和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不转变,教育态度不端正,什么样的先进技术都可能换汤不换药难有质变,教学方法改革动力不足的症结也不可能解开。

大学因学生而存续,因能扛立德树人之责而有教师位,大学教育工作的立足点不围着学生成人成才转,那要围着什么转?这方面,美国教育改革的思路和聚焦点很值得我们研究。当年小布什总统任内推出的教育法案叫做《年一个都不能少法案(NCLB)》,改革的关键词是“问责”,目的是不让一部分后进学生掉队。奥巴马总统上台后,同样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