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调查何以论文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专业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本报记者:谭晨昕 社会学系级本科生吴 瑕 医学部公共教学部级本科生彭扬帆 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级本科生张 萍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级硕士生年,季羡林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他在所作的《清华园日记》描述了曾经的学生时光——论文这件小事?○ ● ● ●5月12日上午,级本科生栗原翘了“*事理论”课,正在为她“科学通史”课的论文赶工,截止日期是13日晚。然而,她11日上午才开始写作。敲击键盘的声音嗒嗒作响:“现在看书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多翻一些书然后表述到论文里。”五六本相关的书籍正略微凌乱地堆在桌子上,“凑字数就是要靠引文”。

这并非是她一个人的情况。

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栗原在这学期有了很多课程论文,但她此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论文写作指导,最多的信息也只局限于老师对论文内容框架、字数、引注等格式规范的强调。因此,栗原在写论文时不免有些迷茫。

但是并非所有情况都是如此,社会学系教授佟新在她开设的“社会性别研究”课上,会专门用两节课讲授“如何做性别研究论文”。

光华管理学院级的小雨今年即将本科毕业,她认为缺乏论文写作指导的问题并不限于低年级。通常,每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需要接受至少一名老师的指导,但小雨觉得自己在此过程中并未得到很大帮助:“昨天去找导师签字,他语重心长满心愧疚地跟我说,就是自己太忙了,不然应该好好指导的。”她也说,如果导师能在她联系时就因精力有限表达拒绝之意,或者不要带那么多学生,她就可以咨询其他老师,不至于造成“导师遗憾,自己抓狂”的局面。对此,教育学院教授蒋凯“持保留态度”:一方面,在大学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行*部门依旧要求全体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似乎并不全然合理;但如果留用,学校就应提高重视程度,避免“流于形式”,教师也应及时对学生有所反馈,鼓励学生,帮助其提高质量。

而每年都会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则认为,对于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指导是他的职责,“但我不会恳求学生让我进行指导。”

论文:以学术为业● ○ ● ●顾昕在院系里开设了“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的本科生必修课,考核方式正是写课程论文。据他介绍,论文比起知识考察类课程的考试有许多不同的作用: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逻辑思考与表达能力、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国外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有了论文写作的训练:内容不一定新颖,但写作的规范、论证的开展和论点的阐述十分重要。相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相关训练其实已经较晚。作为一门论文写作课程,“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的评分标准包括了多个方面:内容充实性、结构合理性、表达流畅性以及有无新意等。而顾昕也会注意是否有“不可容忍的低级错误和有悖伦理的地方”:“有抄袭之处达字者,直接不及格。”有些学生在教学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有三位课程成绩不错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主动联系了他。再次修改后,这三位学生均作为第一作者在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论文作业。生命科学学院级本科生小康认为,一篇论文会联系起很多因素:“需要阅读很多文献,看过文献之后才有可写的内容,下笔要慎重”,专业背景知识是否充分、写作技巧优劣、是否遵循学术写作规范都需加以考虑。但他同时质疑本科阶段的论文是否可以作为成熟的考核方式,“普通物理就不要写论文啦!”他“吐槽”道。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周守晋说,本科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也是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阶段;而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论文作为考核方式正是研究性大学普遍采用的方法。然而,问题的确存在:公平和效率难以保证、学生的态度难以考察、主观化、熟人评议、评改人的观点与文章观点存在差异……同时,与国外大学相比,国内学界对此的讨论较少,也不够系统和全面。

元培学院级本科生姜缘对此有着更深入的思考:“它是公认的高效探讨问题、记录思维过程并且分享思维过程的一种方式。”因此,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写更有意思、有挑战性、需要原创思维的东西,一篇论文就是把自己勾到一个思路上去。”在“圣经释读”课上,他借用圣经批评中的传统研究方法,细致探究了旧约中另一个故事的成文、修改过程以及意图。

“最后挺骄傲的是完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论证,写了篇还不错的论文吧。“

通过四年的训练,在他眼中,论文写作成为了一个庄重的过程:“当我真的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有什么值得跟别人分享的东西时,我才会把它放到论文的思考的写作框架下。”即便如此,他依旧认为自己“没写好的论文挺多的。”制度与态度● ● ○ ●姜缘认为,“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是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所在。曾在爱丁堡大学交换的他认为,不同于国内“论文数量多、课程压力大”的形式,国外较小的课程压力使他在一周的大部分的时间内可以自由安排阅读、写作和各种课外活动,而论文在学期中分布得比较松散也避免了“一个压力非常集中的时期”。

香港中文大学一学生的课程表

“选课一时爽,期末火葬场”是常年在学生口中对于“压力山大”的期末季的形容。因为没有足够的精力,回到国内的姜缘感觉自己“不期望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话题写深入、探讨清楚,其实受时间、精力这些硬性条件的限制挺大的。”同时,他也指出论文初稿往往不够精炼,十分冗杂,但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已只能就此画上句号。小康则指出了自己的另一个疑惑:“很多论文在提交后缺乏反馈,往往‘石沉大海’、‘没有一点价值’。”事实上,确实有不少课程论文在提交后“不知去向”,唯一的反映就是两位数的期末成绩。顾昕认为,缺乏反馈机制是因为“老师太烂”;而学生如果在他逐行批阅的情况下依旧“敷衍了事”则说明“学生太烂”。他犀利地指出,在北大“烂学生和烂老师都大有人在,据说学生中还存在‘比烂机制’——哪个老师不太严格,则纷纷选该老师的课程。”“我只是坚守某些底线,就被不少学生评价为‘严格’。”顾昕强调。面对这样的问题,周守晋认为出路在于明确双方的目标和要求、落实过程和具体环节:教师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写论文,也要自始至终训练、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意识和方法,“不是到了学期最后才做这件事。”我写了谁的论文?● ● ● ○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级本科生杨兢成眼中,自己的兴趣和态度几乎决定了论文的质量。在很多他并无很大兴趣的课程上,论文来源“丰富多彩”——“有从清华借来的论文,有从学长学姐手里借来的,听说其中几篇还是一年年不断‘向下传递’;‘佛教导论’课程的论文就是直接让外校同学帮忙写的。”即使如此,他感觉自己的分数“和其他同学相比没有什么差别”。“我们不生产知识,我们只是知网的搬运工”则是更多同学的感受。

事实上,如果仅将文献综述作为论文,这一环节也是必不可少、不可小觑的。顾昕强调,文献综述也是一种专门类型的论文——写好综述不仅是成为学者的必经之路,也是一种准确概述他人成就的能力的训练:将已有文献梳理清楚,将其已经解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

“但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已发表论文的摘要汇编,则确实‘差劲’,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在教学中杜绝此类差劲现象的出现。”*治课的论文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据这学期担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助教的刘思源介绍,助教们的确曾发现过一些“不规范”的作业。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和相关同学联系,要求其重新提交一篇作业,如果没有及时改正,就会按照相应规定处理。

刘思源表示,他们一直在讨论思*课考核方式的改进:“以后可能会提高读书报告和论文的比重。”除了网上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外,他们更希望鼓励大家多看书,“我们给大家列的书目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也不是很难懂,就是想让大家好好阅读,从中独立思考。”

而这一切仿佛是70年前那段故事的重演。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所有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图片来自本报记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