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麦可思研究
论文答辩是毕业之路的最后一关。有人说,毕业答辩是一场师生之间的年度演技大赏,在此期间,学生要面对或许自己都还没读懂的论文,佯装镇定地“一本正经胡说八道”,而老师即使内心已经有一千头野兽咆哮,表面还是要云淡风轻,拿出为人师表循循善诱的气度,完成一次对人类忍耐力极限的挑战……
答辩——老师不可言说的伤
前几天,一位在答辩现场扔学生论文的老师火了。
在网上流传的视频中,一位坐在教室前排的男老师大声怒斥站在台上的学生,并多次将手中的资料扔向学生。
这位老师事后也被学校约谈。同学们说,他对上一届学生也是这样的,答辩时都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
这个新闻被广泛报道之后,不仅网友纷纷表示“能理解”“不怪老师”,麦研后台的留言也都在为老师声援:
去年,浙江某高校也发生过类似事情。相较于骂骂你但还是让你毕业的操作,浙江某高校的这位老师可较真很多。他直接在答辩现场毙掉了学生的论文,让学生进行二次答辩。
这位老师回忆这位学生的论文,不仅格式极不规范,全文还没有一处尾注,文末所注的参考文献甚至与论文无关。答辩当天,这位老师与答辩小组商议,在现场决定论文不合格,学生未能通过答辩。
这条新闻一出网上也是一片叫好,但是大多数老师对学生的论文,还是“敢怒不敢摔”。有人说,指导学生论文和参加答辩都是老师与自己学术底线的一次和解,学校学院的大局、学生的前途、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等等都需在答辩过程中有所思考或顾及,问的问题既不能无脑放水,又不能太过刁钻,让场面难堪。
某高校老师在博客上说自己曾经参加过一次论文答辩,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是结构混乱、语句不通,好不容易看到一篇图表规范、逻辑严谨的论文,学生却一问三不知,结果用手机一查才发现论文大面积抄袭,还不知道怎么就过了查重。
后来答辩结束后,评委讨论成绩,本想给这个学生不通过,但又提到该生平时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流,害怕延期毕业会刺激他做出过激行为,于是几番商议只有给了通过。事后这位老师也久久不能平静,之后每次当答辩评审,都要给自己做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
学术水平待提高
说到底,本科论文反映了本科生学术水平不足的现状。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术修养、规范他们的学术行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做法能给国内的高校一些启发。
我们知道,一篇好论文的产生需要五方面的配合:诚信的研究态度+基本的学术修养+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可参与的实践项目+过硬的写作能力。
关于学术修养,在麻省理工学院,学生除了通过上课获取相关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学术卓越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可以优化个人课程安排、提高课程展示水平、提高阅读与做笔记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缓解考试压力等。
关于信息搜索,麻省理工学院力荐学生资源网。这个网站不仅提供学术、研究、国际交流集会等科研类相关信息,也提供职业咨询、课外活动、个人支持、公共服务等各类生活信息,满足学生的大部分需求。
关于学术研究,学校提供本科生咨询与学术研究项目。工作人员会提供学术研究进度安排、学习策略等其他方面的咨询服务,也会帮助学生联系导师、获取相关信息等。
关于提高写作能力,学校的写作与交流中心会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课程。整套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从个人数据、研究和想法中发现新的主题;调整文章组织框架,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如教授、期刊编辑及其他读者;为个人文件、设计和展示等内容进行风格化定制,增强个人魅力,扩大个人影响力。
学生答辩时,老师们愤怒以及“刀子嘴豆腐心”多少都有些无奈。让大学生认真对待学业,需要完善课程设计,实行“严进严出”,通过清晰的结果倒逼,这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高校和师生共同努力。
注:本文转载自麦可思研究。内容文字综合整理自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麦可思研究等。
编辑:蒋万君
指导与审核:唐洁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