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毕业论文致谢拾贝续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梦醒了,该走了,借来的书都还了,梅操电影散场了。

再也不用在下大雨时看海,再也不用等拥挤的校车,再也不用抱怨樱花节人太多,可是我怎么高兴不起来?

时序三月,江汉春意渐浓。珞珈埋首三载,倥偬之际,闻道竟胜虚度之三旬。然樱风飘白日,粼景东驰流,一朝掩卷搁笔,才觉梅馨散,丹枫焕绿,珞樱英落缤纷;待金桂浮香之期,恐已是另一番光景。

忆背水求学时,蒙恩师胡谷明先生不弃愚钝收入门下,以渊博所学倾囊相授。先生之言如幽潭石溅,回响无穷,拨晚生胸中迷云以见日,乃得窥学问门径。入师门才醒自身粗浅,恩师以充栋学识引路,以严谨治学正人,以策略技巧点拨,琢顽石以方正经纬,发人潜力超逾自我。三年求学,读、译、编、著皆小有积累,虽仍显稚拙憨钝,但较之畴昔已别若云泥,其中无不沁透恩师之教诲。先生知遇,如同再造。学海扁舟,当谨记先生教导,一日三省勤勉不怠。

更有郑文东先生、包向飞先生拓晚生眼界,一瞥学科交叉之魅力,获灵感如醍醐灌顶;刘永红先生、张豫鄂先生、韩全会先生授晚生以渔技,时而温言相润,至今万斛泉源受用不尽。

家人鼎力相支,以水米、文学相哺,以言行风骨为范;爱人包容不弃,力担良多,抚小女聪慧可人,得此港湾夫复何求。

同窗诸位博士多有交流碰撞,笑辩间火花迸发,不啻青梅煮酒,得益颇多。来日无论蹉跎顺逆,当共励共勉。

徐踱稳踏,前路已近。虽未知曲直缓急,然师长提携相助,亲友关爱相伴,纵使书山卷海也只闲庭信步,不冀闻达繁华,但求无愧于众人。

谨以此文献予山湖楼宇、师长贵人、家人亲友,虽口拙难吐,铭感五衷。

——刘早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级博士

无论如何,我还是非常乐意看到“后记”二字在电脑键盘下打出来的,这种感觉极爽,起码表示:天呐,这篇文就快完稿了,终于要解脱了。我曾在年少有知的时候,为写后记而专门写下了两本书,确切的说是两本与青春有关的释放荷尔蒙的小说。待到如今,荷尔蒙是没剩多少了,但回望曾经码下的字,沾沾自喜的成分仍占据着我这中年油腻男那肥硕的脸颊。

事实上,写作是一份很难做的事儿,而撰写学术论文更如我那苦难的童年,说多了都是泪。在过程里,它有太多的诱惑需要太多的妥协,而又要保持很多的新意,有很大的受伤机会,每天都得面对枯燥的键盘并且还得糊弄出顽强的意志。确实,这需要一点信仰的力量。譬如,你要十分相信自己的东西写出来后人们是喜欢看的,并且确信是写出了他们的心声了的,起码是能卖一笔钱安家的,最关键的是,会是老板(导师)所欢喜的。坦白的说,这次我竟然毫无自信。

尽管史无前例的不自信,但我以为我的这篇文将以什么样的风格和句式存在下去却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终究还是写完了,而我就要从这所全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毕业了。出了学校门,你往北,我向南,傻乎乎的忘了来时的路,你我渐渐消失在霓虹闪烁的街头处……此生再相见,两鬓苍茫茫。

如你所知,我感伤了。来,来,拿个小板凳过来,坐下,让我给你说说珞珈山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好么。我本是鱼,现在要游回我的海里,安心讲述,地面那些早已沸腾的陈年往事……

年,我在东湖边走过,静寂的湖面,倒映出了我孤独的身影,而旁边那幽静的珞珈山,却开始记录起我在武大的第一个学号:******,然而造化弄人,我并没有在珞珈山转完圈就暗自出了山。直到年,我再一次在东湖边走过,此时喧嚣的湖面,已经没了往日的宁静,旁边的珞珈山却愈加地显得钟灵毓秀。我决心在这驻扎下来,并且一驻就是几年,又开始记录我在武大的第二个学号:******。

美丽故事的开始,离别就在倒计时。在武大的这些年,那所有过往的人和事,已然漫延在我的心底并生根直至发芽。梦里我都在感慨啊,岁月你要慢些走,让青春在我身上驻久些,让我在珞珈山待的时日多些再多些。此生不愿老去,来世还做珞珈人。

遥想当年,我从旮旯之村一步一个踉跄地走来,飞跃了高山,跨越了江河,来到了人才辈出的相思湖(广西民族大学),停留在美丽的缙云山(西南大学),最终驻扎于人杰地灵的珞珈山(武汉大学),多年漂泊的心灵总算有了安顿。可这一路走得好辛苦。谁能想到,在18岁前还蜷缩在著名的广州大道中号(南方报业集团总部)的地下室里挥汗如雨地靠出卖体力在建筑工地上搬砖扛水泥的差点辍学的黝黑少年乃至文学青年,在此后的十余年里竟然*使神差地读到了三所著名的全日制大学。

在我读第一所大学前,曾有过不堪回首的黯淡的童年和不可回退的叛逆的少年。在我开始读大学后,谢天谢地,天佑我才,凭着自己的聪明伶俐,我竟然在大一下学期就实现小小的经济独立了,从此我终于可以存有那值得回眸的不羁的青年时光了。可如今这一切也都离我渐行渐远,中年大叔的颓败形势很快来临。

多少年后我是否依然会想起,在一个个风雨飘摇的清晨或傍晚,在桂东方向一个春意盎然,色彩却斑驳的村子里,一个9岁左右的孱弱少年,穿着两边破洞的解放鞋,迎着暴风雨,一步一个脚印却也一个趔趄地赶往他心中的殿堂------学堂。那年他小学三年级,他心中唯一的梦想就是快快长大,直到有一天能去到一个没有贫穷木有哀愁的说普通话的自由之都和幸福之城。

后来的阴差阳错加斗转星移,让我有机会身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珞珈山巅,这不就是当年那个孱弱少年一直苦苦找寻的人生殿堂么。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信心满满并乐此不彼地追求物质的满足时,我却中途停下脚步去我的精神家园追逐我的精神财富了。不是我清心寡欲更不是我有多高尚,我只是想抓住青春这最后的尾巴,并试图在若干年后能名正言顺地给我最爱的儿子王储珞珈一份活到老学到老的正能量,爱的能量。我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我深信唯有书香才可以世袭。好吧,扯远了。

这两年,我一次又一次地奔波和行走在南宁与桂林这两座城市间,前程可待,未来可期,青春却已不再。我承认,这个后记我断断续续写了些天,而此刻万籁寂静,我就在南宁前往桂林出差的火车上。夜深了,我伸了伸慵懒的双臂,下意识地扫了眼窗外,只见树影婆娑,偶有灯光飞驰而过,而那火车咣当咣当的声响把前方的黑夜撕裂了一道又一道的伤口后,白天不懂夜的黑又迅速的围拢聚合,把一种叫惆怅和落寞的东西远远地抛洒在了我身后。此时,世界静止,一切归于平静,空留一张茫然的脸消融在夜色里……

当我老了,走不动了,哪也不去了,冬天就窝在繁花似锦的绿城南宁,夏天再回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春秋则轮流交替在这两座城。哎呦,眼一眨,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甚好,甚好。

今天又是新的一天,晴空万里,碧波荡漾,我已回到了武大,思绪却硬生生的把我拽回到了儿时的记忆里。那时候,勤快而慈祥的奶奶将从田地里收割回来的芋头苗(芋梗)置在烈日下暴晒,然后切成小块,再拌加野生的小葱头和红辣椒一起腌制数天后,此时配之以鲜活的或烘干的小鱼仔和炒得香喷喷的*豆用来做芋梗酸菜*豆鱼,然后辅之以白粥相食,那美味真是少有的世间无敌。如今我每每回村里都想重温一下这般场景,可惜现在少有人制作这番能撬动人儿时味蕾并让人无比思念远方那农家大院里的小菜了。好在县城的街边有家大排档有一道特色啤酒鱼里还能吃到些许这份味道,还能就着尘封已久的记忆,细细咀嚼那陈年的芋梗酸,回味那远去的乡愁。所以我每次回去故乡,只要想起,必去,并且特意嘱咐老板加多两份芋梗酸进去。

尤记得奶奶那时的绝活,就是把吃不完的芋梗晒干,加盐,和着刚采摘下的整袋子红辣椒,混着切成薄片的脆萝卜,拌加刚采摘下来的嫩青的长豆角,一起大杂烩式的放到陶制大坛子里腌制。经过长时间的从容发酵,等到寒冬之际,熬一锅热粥,盛几碗出来搁桌台,撒上拌了红辣椒的酸芋梗和酸豆角酸萝卜片进去,哇,红绿交错,颜色鲜艳,酸甜可口,美味无穷。此外,把酸芋丝放进去蒸鱼也是绝配,鱼头吸收了酸芋的精华,吃起来,让人回味无穷,那酸爽的滋味,何止是乐到极致,简直是美到联合国。

如今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年的盛夏又将来临了,在这满池芋叶即将绽放的时节,我是该离开珞珈山,是时候回趟故乡了。待到那时,吃个自己用锄头新翻出的香糯芋头,拌加那酸爽的芋梗儿,就着风干的岁月,满脑的记忆,心情复杂地咀嚼,咀嚼……

好吧,我知道我又跑题了。可那又怎样。我总觉得,一个人有好文笔势必有好思想,有好思想势必是好的男人,好的男人势必有好的未来,好的未来势必有好的归宿,武大就是我的好归宿,武大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写到这里,夜深了,人们都入睡了,那珞珈山上的疾风却伴着轰隆隆的春雷从东湖边袭来,呜呜呜地敲打着我的窗台,仿佛是从天国飘来的渺茫的歌声,响彻夜空……

无论如何,待到最后我还是发现不能清晰而完整的告诉你,我决意要这样写这个后记的初衷和我所要想表达的真实意图,因为我很多时候都完全无法掌握自己的想法,或者说忘记了当初的想法------我养了一条鱼,突然死了,悲伤不已,我不想土葬,我想火葬,然后把鱼灰撒入大海让它回到母亲怀抱,谁知道那玩意儿越烤越香,后来我就买了一瓶啤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很多事情,走着走着就远离了初衷,有些东西,写着写着就背离了本意,但结局也不见得悲伤。所以,一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就好。

末了,也免不了要落入俗套,要感谢一些人。我想了半天,决定感谢以下这些。

首先感谢求学生涯中两位贵人对我的拨冗相助,他们是武大的周叶中校长和罗永宽院长,是他们让我能有重新回到母校求学深造的机会。感谢学校和学院里那些和我有交集的和蔼而可爱的教授如丁俊萍、宋俭、孙康、李华、焦奎、李勤、卢勇、吴向伟、万*杰、李向勇、孙来斌、沈壮海等老师们,你们是学界大咖,是大儒,只有回到母校面对你们,我那浸淫社会多年落下的不可一世的病根才会轰然褪去,乃至荡然无存。只因身处这钟灵毓秀的珞珈山,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此时头顶有了神明,心中有了敬畏。

其次感谢樊士博、林建雄、钟道邦、蓝天这四位90后的男博士们平日里对我的多多支持,但请原谅大哥我的不学无术,我拉你们后腿了,我只是年纪比你们稍长,长了一轮,你们前程无忧,你们豪情四溢,你们来日方长,你们的海水不可斗量。感谢本专业另外的五位女学霸一直以来对我的无私帮助,你们的颜值当当,你们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你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你们是巾帼不让须眉,你们的远大前程定当霞光万丈。

感谢到这里,我要单独拎马小冉童鞋出来,感谢你多年来对我的无比崇拜并给我解决了不少天不知地不知你知我也知的麻烦事儿。你通过国考从多名重点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以上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百多里挑一并名列前茅地入主中共中央,我们不扶墙,只服你。若有一天你发达而我落魄,念在同窗之谊,请多关照,毕竟我偶尔也崇拜过你。

有些心事只适合安放在文字里,有些话只说与懂得的人听,有些事情得自己消化。多少年后,希望你们这些社稷之中流砥柱*国之青年才俊还能依稀记起珞珈山下广八路上农行门口那家路边摊,那个“*梅佬摊点”一块钱一个的香喷喷的煎蛋和六块钱一份的辣翻天的炒粉。但是现在,你们不一样,不一样,你们的希望在前方,你们的梦想在那高高的山岗上飞扬,飞扬,高高飞扬!

再次感谢我的家人以及我那聪明可爱的大儿子王储珞珈,你的出现给我有限的生命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幸福,乃至我的后半生都心甘情愿地努力为你而打拼,让你将来断无衣食之忧和束缚之痛,你一定会拥有如沐春风般的自由和才情以及财富。如若将来你能看到这段,请记住,父亲这把乌龟年纪了虽然蹉蹉跎跎却以身作则地读完了三所全日制的大学,表率性的知行合一,他一定是你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守护人。所以,我希望你一定要心中有爱,一定要知书达理,一定要有良知,一定要多读书,一定要热情和大方、健康和乐观,努力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能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的真善美的中国人,让父亲也为你自豪。

王储珞珈,你从名字开始就注定是要和武大关联的。作为武二代的你,今年四岁了,早会和我顶嘴了,更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了,也能自己下楼去打酱油了。我只望岁月静好,静静的陪着你长大,愿你无憾此生的孩提时光,无关好坏,无问西东。待到十八年后,你们是中国的希望,是中国的新一代,彼时的中国一定是万邦来朝!我却垂垂老去,却也欣慰。

最后感谢中国致公*广西区委组织部唐建忠部长和宣传部李华强部长以及我致公*广西区委直属法律财经委主委唐波大律师等多位致公前辈的鼎力支持。感谢自始至终未曾离开过的一些朋友们。感谢自己的坚持并为之努力。

我以为这终究是一段祭文,为逝去的青春,为过往的武大时光而祭,这未免太矫情,就为贵*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记吧。

还没有完,完的时候我想用我所欣赏的韩寒的一句话作结尾奉献给所有正春风得意或秋风不得意的朋友们------非常平凡,但你一定要坚信自己: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

现在,抒情完毕。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我有看不见的未来,更有回不去的青春。再见了,珞珈山。再见了,东湖水。再见了,我的武汉大学。

余生很长,不必慌张。山水一程,三生有幸。愿你出走武大半生,归来珞珈仍是少年。

——李子涵

马克思主义学院,级硕士

江城六夏,珞珈三冬。回看来时轨迹,曲曲折折,一路走来幸遇良师益友相伴相助。犹记得三年前樱花三月复试时,国学院老师们的惊讶,如今方有入门之喜悦,却毕业在即。

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开题再到初稿修改稿,从不解到一点一点打磨,其间的困难与偶有所得既让自己认识到本身的限制也激励自己潜心阅读。三年间,丁四新师的指点从未间断。从刚入门时的读书会,到最后的“《周易》哲学与中国文化”课程,丁师在山上老十八栋的第六栋国学院里指点大家读书、分析文本,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得益于此。丁师对学问的专注以及用力之勤常从师兄师姐的言语间听到;而丁师的包容与适时的指点,又让学生得以在自由与约束之间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谢谢丁师当初的一个善念,学生会继续前行,尽管走得有些缓慢。

论文开题时,刘乐恒老师追问选题的意义,那时还只是兴趣使然,无法言说所谓的“意义”。论文撰写过程中也一直带着这个问题思考,保傅太子尤其是对储君的教育在今天仍然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其中涉及的教育的可能性,即人性论基础。正是由于太子身份的特殊性,方可见先贤对教育所抱有的自信。经典对于太子而言,即有修习*事的功用,也有涵养性情的功用。经典对于当今而言,不只是研究的对象,经典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也是人文教化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秦平老师开题时给予的指点,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破坏来看保傅制度的欠缺,后来也作为论文的一部分进行了局部探讨,鉴于学识有限,没有深入展开,怕是有负老师指点。郑泽绵老师开题时提到如何叙述师徒之间的故事是一问题,从情感的角度切入深挖背后的观念以及思想,是本文一开始的构想,但在撰写过程中,发现目前还无法做到举重若轻,只能期望在之后的研究中继续延伸。

三年间,国学院以及哲学院的师友所给予的帮助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郭齐勇老师,也许没有郭老师的网络公开课,学生不会有机会在课堂上听郭老师讲《礼记》。欧阳祯人老师的“国学经典导读”课程,虽然是在春日开设,总有盛夏之感,欧阳老师对经典的情感总在不经意间从其声音中自然流露。文碧方老师处处为学生考虑的视角犹如长辈对晚辈的呵护,从其忧虑的眼神中都能感觉到不得不加快写论文的脚步了。文学院的于亭老师与卢烈红老师的课程让学生知道做学问要有扎实的功底。禹燕民老师在生活中给予的帮助至今想来都是感动。颜彦老师、张辉老师、程幺娥老师以及徐萍老师在日常事务中的耐心以及细心皆可做我生活中效法的对象。谢谢师兄师姐以及同学共同形成了一个友爱的场域,让我与你们同行。谢谢二子,从室友到校友,从同学到学妹,早年共度的每一个自习夜,都没有荒芜,还要一起读书。谢谢室友游游的不离不弃,督促我看书写文章帮我校对论文,可谓之生活与学习的密友良伴。三年,不短不长的时光,就在这山水大树间度过,何其幸哉!未来的路无论向哪里延伸,这里的师友皆是心中的美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谢谢我亲爱的家人!谢谢父母待我如子亦如友,在丁酉年妈妈的坚持与信念支撑着我们,也使我知晓不可轻言放弃的意义。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李东东隔三差五发些妥妥帖帖的最新动态,每次看后都能快速修复心中的bug,那段时间这是唯一的休闲。孩子给大人的治愈使我明白教育不是使人自卑,而是使人知道自己的有限,从而心存敬畏。

最后向那些本文所引用文章的作者致敬!向武大图书馆致敬,从寒冬到盛夏,你有温暖也有清凉,在这里留下很多囧事可以怀念。谢谢武大的花草树木,八一路地下通道的蔷薇、樱顶一起看红月亮的那个夜晚、夏日暴雨中的梅操电影以及图书馆门前细雨下的闲聊,带不走的皆如种子落在心田。

——王若言

哲学学院,级硕士

四年光阴流逝快,雏鸟即离飞巢外。

自强弘毅人文怀,求是拓新展姿态。

诚谢肖师供平台,方可遨游实验海。

科研严谨且求实,师策门生心中带。

通兄领我入门来,解决问题莫图快。

色谱疑雾迷小孩,潇佳钰来不存在。

热心市民王先生,仪器设备要疼爱。

谋定后动实验材,大师稳对变小菜。

龙哥文献标明白,无敌逍遥很厉害。

诚谢朋友和家人,默默支持与鼓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于伟

药学院,级本科生

人生如梦,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俯仰之间,韶华已逝。昔我来矣,珞樱缤纷,今我去兮,梧絮萦飞。东湖之畔,磨山之巅,清风徐来,水波荡漾。蓦然回首,山水依旧,斯人已去,临别之际,愁由心生,悲从中来。时值槐月,岁在戊戌。犹记懵懂无知少儿郎,满天欢喜入学堂,樱顶凭栏望珞珈,梅操席地叙情长。桂园倩影飘花香,桃园髦士风清扬。图书馆里声声朗,操场边上步步昂。万林振华拔地起,理楼雅阁修缮新。春秋四轮如飞星,挥手自兹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求学四载,白驹过隙。浩瀚学海,得诸位先生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余之所幸也。谢师,班导也,雍容高雅,和蔼可亲,待余班以苦心孤诣,余铭记在心也。聂老,高深者也,留洋而归,潜心学术,淡泊名利,谨修身而志高远,勤钻研而求真理,横绝六合,扫空万古,高山仰止,虽不能至,余心向往之。郭老,温文和蔼,满腹经纶,微言大义,课时旁征博引,鱼渔双授,余不胜感激。另刘师,张师,何师???或教余数理要义,或教余专业学问,或教余人生至理,总之,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余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跃然于纸上矣。

书山浩渺,学海无涯。同窗情深,风雨兼程,三千桃花水,不及诸位情。吾之砚席,身怀绝技,聪颖过人,志存高远,博闻强识,为余学习之榜样,奋勇之不竭动力。同之切磋学艺,畅谈宇宙天地,三生有幸载!今留恋处,兰州催发;胜地无常,盛筵难再;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诸位道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再会!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常嘱余劳逸结合,以身体为重;父常叮余强健体魄,广交挚友。每念及此,唯有奋发图强以报恩德。

父母恩,师生情,同窗谊,如黑夜中的点点明灯,伴我前行。

斯文已毕,文笔甚粗,不求顺达,仅抒胸中感激之情。

——龚*

动力与机械学院,级本科生

最后的这一个学期,每天有很多感受在脑海中涌起,眼泪不止一次地流下来,想着要全部在后记中表达,但一直不忍提笔。可是,这么快就不得不亲手画上这句号了。从小到大,多少次毕业、多少次分别,这一次却最为不舍。

依山傍湖的场景、飞檐迤逦的琉璃瓦古建筑、自由包容的校风、术业专攻的老师、勤奋自律的同学、先进完备的图书馆,其中任何一个元素已足以令人流连忘返,何况我的学校是物华天宝,万千气象集于一身。多少次觉得“山水一程,三生有幸”这句在武大人中流传的爱校名言不足以表达我能在这里学习的幸运,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语言能代替。很多个夜里,写论文累了,站在枫园十三舍的阳台上向外望去,树木挡住了那条通向法学院和湖滨的路,什么也看不见,但在脑海中想象着白天只需要下楼,就可以走在这条路上,就可以与优秀学子们的欢声笑语相遇,就可以去法学院、去月湖、去湖滨食堂,拥抱所有的美好。然而,拥有这一切的我,不得不走了。

由于基础差、年龄大、在职等原因,我的考博之路并不一帆风顺,但入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这份幸运并没有十分明显的感知。后来逐渐发现自己与很多同学的差距,才懂得感恩于我的导师聂建强老师将这样的我收至门下,使我有在武大读博这五年铭心刻骨的人生经历。五年中,老师又包容了我的不懂事、懒惰、执拗和我在新疆的工作与家庭投入的时间。我们这一门的研究方向是国际知识产权法,但老师出于对我已经工作几年的谅解,允许我依据自己已有的课题方向选题。尽管如此,我在很长时间之内仍没有能力确定题目。老师建议我针对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近年来遭遇的困境找一个角度研究,那时我因为阅读了一本探讨国家资本主义的书籍和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报告,质疑多数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新疆大学法学院希望将与中亚有关的研究作为亮点,在发现过境是一个国际法中尚未得到重视的领域后,我决定将管道天然气过境问题作为选题。近期由于中美贸易战的爆发,我阅读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献,有些后悔当时没有听老师的话。临近毕业季,看到同事们抱怨指导学生论文的苦恼,意识到这五年来不知有多少不满、愤怒都被老师化解于无形,慨叹我今后同样作为老师却学不到如此的胸怀,老师对我的恩情值得用一生铭记。

邓朝晖老师是我在武汉大学认识的第一个人,人往往由于某一个人而确立了对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学校的印象。现在回忆,如果年来武大参加高校教师国际法师资培训时,与我们新疆大学法学院来的三个人接洽的不是邓老师,我可能就不会有与武大的缘分了,那时对厦门比较向往。邓老师的好客、幽默征服了我,让我感觉在武汉大学有了一个老朋友,整个武大在我眼中也随之亲切起来。后来成了师生关系,我平添了许多拘谨,但在这六年来邓老师对我的关心实难用文字穷尽,尤其是我经历年奶奶的离世时,邓老师在我回到武汉后第一时间询问我的情况,后来不断叫我出来认识新的朋友,没有她的关爱,我很难渡过那一段独在异乡的日子。在得知我的论文写完后,邓老师又衷心为我高兴。我对武汉大学的热爱有相当一部分归因于邓老师营造出的家的氛围。余敏友老师号召国际法所的女生要“远学薛捍勤,近学邓朝晖”。我感慨后面这几年在武汉的时间不多,来了武汉又都在赶任务,和邓老师接触太少,绝大多数东西也属天性,难以效仿,但在帮助他人、投入自己热爱的工作、有一群朋友、静待子女成长这些方面今后可以体悟、提升。

不知何种因素使然,国际法所的很多师长都给我一种开明、豁达、轻松、率真的感觉。来武大之前,他们对我而言是书本上遥不可及的学者,来之后觉得他们是和蔼可亲的传道授业者。在这里,需要感谢的老师很多。张辉老师在我考博时向聂老师推荐了我,又在我面临选题的困惑时给予许多建议。肖永平老师在新疆大学的对口支援名额被突然取消后,帮我询问消息。进修期间旁听了张湘兰老师、张庆麟老师和漆彤老师的研究生课程,他们对我的考博复习给予了很多帮助。每次在路上遇到余敏友老师,他都关心地询问论文进展情况,有时站在路边聊很久,帮我想很多对策。肖*老师和崔晓静老师在开题和预答辩时都给我很多宝贵的意见。虽然和曾令良老师接触并不多,但是在大学工作几年的我,深知曾老师这样严谨而又进取的带头人对一个集体的意义,因此我对曾老师的英年早逝感到异常悲痛,每次到教室都不愿看到新添加上去的,他的照片。在这篇论文中,对于GATT第20条“chapeau”的翻译,我选取了曾老师的译法——“前言”,是想借此向他致敬。

读博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在这五年中,同学之间的相互扶持弥足珍贵。已经毕业的同门师姐赵力、师兄肖声高、凌宏斌、马文、焦海洋一直是我前行路上的榜样,师姐朱光琪陪伴我渡过很多个艰难的时刻。由于我的论文涉及一些国际公法的知识,时常请教张正,感谢他牺牲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帮我构思,我论文架构的形成离不开与他的反复探讨,他的电脑就像是机器猫的口袋,要什么资料都能马上抛过来,他也是我文章最初的读者,我们的交流使我收获很多。宋雅馨是与我一起奋斗的同门姐妹,李京普、贾丽娜、车东晟,我们相互激励、相互宽慰的日子有喜也有愁,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武汉下了大雪,学校里几乎没什么人了,那时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梅园一聚,正处在论文困境中,不知前路如何的四人举起酒杯互祝顺利时,心中的五味杂陈大概今生都不会忘记。同门师弟陈俊华在开题、预答辩的方方面面给予无私的帮助和提醒,师妹朱梦云是陪伴我在图书馆自习的同窗。还要感谢*丽萍、王楠、郝卓超、刘琦诺、李洁、贺锦芳、刘晨虹,以及新疆的王林彬老师、大连的王淑敏老师,新疆的小伙伴罗钢、王晓峰、杜松平、李敏的关心和帮助。

至今为止,武汉大学的一年进修加五年读博的经历是我成人后接受的最为深刻的一次塑造。由于懒惰,我的学问并没有明显的进步,但由于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我的视野、自信和自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作为学生,对学校的信息所知并不多,作为在其他学校做老师的学生,我比其他人更清晰地感知着这所学校的气质。国际法所的老师们大多是60后、70后,我猜想他们读书时的英语基础教育或许不如我们,但看到老师们如今的科研成果,就可以想象他们不知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每天晚上出去走一走,总有几个老师办公室的灯亮到很晚。老师是“自强”的,我也感到学校和法学院、国际法所的管理是“拓新”的,校长、书记远赴海外寻求人才;宿舍报修系统从网上下单到立即来人再到评价,服务堪比高档小区;图书馆不断有新举措,馆际互借服务让你几乎可以借到任何书;国家高端智库的成立、《武大国际法评论》的成长,尤其是在痛失曾令良老师后,国际法所的砥砺前行令我感动。在这里来自于同学的“同辈压力”非常明显,同学们在不自觉地演绎着“弘毅”的精神。老师让我们翻译TPP协定时,朱光琪不仅翻译了正文,甚至翻译了所有的脚注;开题时当我觉得开题报告弄到一个质量已经可以了时,宋雅馨告诉我她已经几晚没有睡觉了,杨凌的参考文献是我的几倍;每天早晨图书馆开门前排起的长队是我最爱的景象,和师妹朱梦云在图书馆C3自习的日子里,本来我只去半天,看到她每天六点起还坚持全天,我也慢慢改为全天,踏着闭馆音乐回宿舍。发现她每天中午睡觉时间比我长,下午还回图书馆比我早,一问得知她回到宿舍不看手机,躺下就睡觉,我也对照着不断修正自己的习惯;王翊师兄、张正的论文工作量之大,对质量的坚守让我惊讶,这就是对“求是”的最佳演绎。老师们、管理层、同学们或许没有感动他们自己,但却感动了我,在无形中影响着我。经过这六年,我开始对学习任何东西都抱有信心、相信持续努力的力量、觉得没有什么需要毅力的事是挺不过去的,也使我十分期盼在今后的人生中还能有机会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塑造并成长。无疑,武大、国际法所,彻底改变了我,永远也回不去了。

最后,要特别感激我的家人。奶奶给予了我人世间无限的温柔,这成为我永远不忍提及的怀念。在我考博颈椎病发头痛吃药时,急地恨不得这个痛转移到她身上,却在我读博期间突然离世,使我体味到人生最大的无助与痛苦,那时我甚至抱怨这个读博令我在奶奶最后的住院期间全然不知她的病情。爷爷从小辅导我的学习,我写论文的这段期间,经历了冬季、春季这两个老人身体最不稳定的季节,但爷爷深知他一旦住院,我就会返回新疆,所以他开始了与我的“竞赛”,一刻不放松地保持心情稳定、吃好睡好,这很难做到,但是97岁的爷爷做到了,没有住一次院。我很自责,希望说服自己,对我的这份爱使他不得不约束、战胜自己,或许,这对他也是有好处的?我母亲的大家庭在她出生前已被时代的巨流裹挟着背井离乡、落入社会的最底层,又在40多岁间和我父亲同时遭遇了国企下岗,但他们没有屈服于命运,没有接受体制安排的其他工作,而是选择了从头再来,正是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使我得以在年到阿伯丁大学留学,这是今天我能够到武汉大学读博的前提。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我的人生必然要改写。时至今日,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态度仍为我提供精神的滋养。爱人武涛是我最好的知己和朋友,有他的地方就有欢笑,我的学习压力和性格逼迫着他在这几年中褪去急躁、迅速地成长。我所认识的他本不是一个同理心很强的人,但在我最需要支持的这段日子里,所有的紧张、压力、焦虑他都感同身受,时而宽慰、时而鼓励、时而关爱。有时觉得某一个可能会影响到他的想法,他是肯定不能理解我了,没想到说出来后他仍把自己放在其次,怜惜我处于这种情境中该有多么痛苦。使我确信再难的时刻、再过不去的事,远方还有一个人随时听我倾诉、与我分担。更不用说帮我照顾父母,一切的一切,都仿佛他是一个没有自己的诉求、烦恼的人,只是在帮助支持我,可是这怎么可能?他独自负重走过的路,我自问一步也走不了。

纸短情长,写到这里,早已潸然泪下,有些语无伦次了,需要感恩的人越多,越证明我的幸运。

此去并非星辰大海,而是一段归途,说是归途,已不再能适应那来处,可我并不勇敢啊。在珞珈山的沃土中刚刚发芽的,以学术为志业的种子不知能否在荒漠风沙中成长。但珞珈山是我真正的起点与归宿,是我唯一的精神家园,如同登山者能模糊看到山顶投射来的光,我知道永远也爬不到光的正中心,但至少能让自己离光更近一点。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那里仙山琼楼绕上,玉树碧湖盘下,那里有先贤智慧、有老师教诲、有同窗情谊。

但是,梦醒了,该走了,借来的书都还了,梅操电影散场了。再也不用在下大雨时看海,再也不用等拥挤的校车,再也不用抱怨樱花节人太多,可是我怎么高兴不起来?

这一别不会是三年也不会是五载,明年花开我还会再来的,来到樱花树下的,我的家。

——钟磊

法学院,2级博士生

余名曰张素琼,辛未年生,河南平顶山人氏。六岁入学,携父母亲友之重望,潜心求学十八载,今将毕业,念及离别,不禁追忆似水年华,感慨时光不复。

零八年秋,岁在戊子,余龄十七,离桑梓地,求学于岭南珠江畔之巍峨学府中山大学,攻水文专业。“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山先生手书十字校训,自此深刻脑海。余努力恪守并践行之,无时敢忘。

倏忽四载,匆匆如白驹过隙。壬辰年夏,余自母校毕业。虽学有所获,然深感学海无涯,自身之学仅如皮毛,浅薄不值一哂。故同年秋,又入长江之滨珞珈山下自强学堂,就读水电学院,以期沿书山之路,再攀高峰。“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沐浴于此百廿名校,其学术氛围之浓厚,校风环境之进取,又令余之学业及人生再次升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圣人之言诚不吾欺也。三载读研时光,当初于其伊始,思之漫长;而今告别之际,始觉匆匆。此刻心中之感激之不舍,自是非局中人无从体会也。

所感激者,导师宋星原教授,恩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待人亲切,性格幽默。遗憾三年时光,余自恩师所学,十不足其一。然师恩拳拳,教诲殷殷,余必将铭记终生。

所感激者,亦师亦友张艳*副教授及同门兄弟姐妹。三年时光,与实验室诸位兄弟姐妹,朝夕相处,欢乐与共。点滴经历,铭刻心中。此中情谊,又岂寥寥数笔可达意乎?

所感激者,室友及同学,三载行来,友情不觉已深似桃花潭水。人生至美年纪在于求学期,人生至诚之朋在于同窗友。今日一别,未知相聚是何期?愿诸君各自珍重,不负相思。

所感激者,Viky君,一路携手,温暖同行!

所感激者,父母家人,二十四载养育,恩重泰山。漫漫求学路,又予以无穷之精神及物质支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吾之余生,竭尽所能,亦恐难报其恩之万一。

所不舍者,母校之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母校之沃土,孕育良好教育及成长环境,珞珈山水走一程,三生有幸。母校之春樱夏荷,秋桂冬雪,更是余求学记忆之至美点缀!

毕业二字,格外厚重。今日离别学堂,吾之学业告一段落。然求知之路岂有尽头?他日步入社会,应钻研之学识,愈加无穷无尽。不可不再接再厉,懈怠之心,万不可有!

业已亭亭,不忧不惧。离别之后,余定当铭记母校及师长教诲,在一己岗位之上,兢兢业业,勤勉自强,不负父母师长之所望,为社会福,为邦家光!

——张素琼

水利水电学院,级硕士

感谢各位毕业生的投稿分享

编排:张淼

投稿邮箱:xctg

lib.whu.edu.cn

咨询(askwhu小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