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日语系97级1班特辑从壮志路33号毕业1 [复制链接]

1#

四川外国语大学建校70周年

日语系建系45周年

特别企画

从壮志路33号毕业十九年

弱冠星散四海去,不惑还梦少年愁。

负笈歌乐话往事,闻道壮志思旧游。

恩师授业情难忘,寒窗秉烛意未休。

褪却轻狂十九载,神州处处竞风流。

——白乐

年12月29日

与精读课赵婉老师(第三排左五)合影

年的四件大事:伟人离开、重庆直辖、香港回归以及我们高考。那时候的川外生源比较集中,除川渝两地之外,省外招来的只有一位云南妹纸。校园里处处充斥着四川话,公共课的老师们上课用的都是川普,正如当年的一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公共课上一边嘲笑着老师们的川普,一边默写着《新编日语》的单词。而极少数例外之一的是精读课赵婉老师,从见面开始就跟我们说着普通话,以至于我们课后八卦少不了猜测赵老师到底是哪里人。

对语言逐渐有了兴趣之后,我们也开始学着学长学姐们的模样,大清早人手一台“德生”收音机费力地收听时常断线、杂音不断的NHK新闻。大一时*爷爷还会杵着拐杖爬到七楼,用我们听不怎么明白的重庆话夹杂日语,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五十音图重要”。

年春天花卉园春游

日语系第一帅的“非哥”——赵戈非老师把他的幽默从一年级的概况课带到了二年级的阅读课,非哥给同学们发了几期《朝日新闻》,第一次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日货,除了激动,更多的对非哥的崇拜。听力课穆丽琴老师要求严格,一开始大家挺紧张,可唐文静同学悄悄告诉我们,94级先辈说穆老师上课严格,给分温柔,大伙儿这才松口气。杨霞斐老师试听课上带我们看“sazaesan”,就听杨老师自己咯咯的笑,谁也看不明白。

学习之余,同学们常常邀约去郊游。98年,全年级浩浩荡荡去磁器口搞了一回江边烧烤。有的从附近工地借来一口锅、有的就着清清江水洗菜,就地取材、分工合作,不亦乐乎。

年11月16日

久能博孝先生(第二排左五)、赵婉老师(第二排右二)合影

大三时与精读课晋学新老师

(后排右一)合影

大三正值世纪交替的那一年。翻译课上杨伟老师博学多识,日语、普通话、重庆话无缝切换,圈粉一片;精读课上温柔的晋学新老师日语、书法、小提琴、篮球、拿手术刀。。。无所不能,让我们佩服不已。

久能先生邮来的校庆50周年照片

年,久能先生发来邮件,询问远在爱媛留学的我们有没有什么希望。我回信说想看看学校五十周年校庆,先生便专程拍了相片邮寄过来。

转眼大四,毕业临近。舍不得日语系的小洋楼,也舍不得学校两层楼的商业街。感谢恩师们给了我们足够的专业知识,更感谢川外给了我们四年难忘的青春记忆。

祝福母校!祝福“国一流”的川外日语系更加辉煌!

混在壮志路33号的日子

白乐

大学毕业十九年,人到中年不如狗。校庆拉起同学群,且把青春来回首。八人一间上下铺,没得空调汗直流。晚上熄灯睡不着,东拉西扯爱吹牛。哪个女生长得乖,早操打望瞅一瞅。先辈教我学跳舞,脚下乱踩不敢搂。足球场上一身汗,录像厅里泡两周。每月肉贴三十二,拿到就往街上走。年轻就要莽起吃,无钱无病亦无忧。烧白火锅土豆泥,肥肠米线下啤酒。早上有课别喝多,酒量不行易上头。面包房里补营养,隔壁租书揣进兜。晚上记到打开水,又见一对手牵手。喊他打牌他不来,说是要去耍朋友。打牌怎可三缺一,牌出错了震天吼。挑灯夜战又一圈,要抠底了手发抖。叫你莫要紧到算,打牌不是搞研究。公共课上看小说,专业课时人发愁。逃课买饼吃完睡,管他点名有没有。先生若问又病気,觉没睡够懒爬楼。最怕精读与听力,难舍实况和双抠。

古文更是睁眼瞎,看到选项随便勾。明天考试啷个办,书摊开来把烟抽。一问星际去不去,没虚走哦怕个求。帝国红警我都会,通宵联机网吧游。好歹一级终险过,老天对我还温柔。散伙饭时都喝醉,一个二个扶墙呕。毕业出门找活路,背井离乡把生谋。文法語彙几全忘,五十音图也快丢。未当官来未发财,搬砖下力勉糊口。愧将四载尽虚度,恩师母校以我羞。昨日已去不可追,时光暗将岁月偷。

弟子不才,慵懒愚顽,韶华虚掷,学艺不精。年过不惑,一事无成,忝列门墙,愧对师长。歌乐壮志,*牵梦萦。恩师教诲,言犹在耳,同窗情谊,历历在目。入我师门,平生所幸,安身立命,俱缘于此。母校华诞,无以为报,插科打诨,聊表寸心。

男生寝室

白乐近照

孟丹

好像是大二开始有了外教课,当时的外教是久能先生,一位脾气好有耐心的小老头。

周末,久能先生经常请同学们去他住的外教楼做客,买来水果饮料,还亲自下厨做饭。记忆最深的就是日式炸猪排和土豆泥,猪排裹着面包糠在油里炸得金*,配着切得细细的卷心菜丝,再挤上一点沙拉酱,土豆泥里拌着鸡蛋碎和黑胡椒末,相当的有卖相并且美味,当时没吃过日本料理和西餐的我,觉得非常新奇,也惊讶于久能先生的厨艺,日本的男人们不是不做饭的吗?

大四时,大家有的忙于找工作、有的忙于写论文、有的忙于谈恋爱,上外教课的人越来越少,最少的时候甚至只有1个人,但久能先生从来没有因为人少就敷衍,仍然非常认真的上课,也不责备我们。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辜负了久能先生。

能住进寝室,是我们的幸运,这是比较少见的混合寝室,大一大二大四混着住,有先辈带着,从生活学习甚至工作上都少走了很多弯路:学校哪个小店的菜便宜又好吃,收音机买哪个牌子的好用,图书馆怎么占位置,这个那个语法怎么用......第一次去学校舞厅跳舞是先辈带着,第一次打双抠是先辈教的,第一次当家教是先辈介绍的,甚至后来找工作都听取了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先辈的意见。

90年代的寝室,条件不太好,8人间,上厕所和洗澡洗衣服只能去走廊尽头的公共厕所和盥洗室,曾经半夜上厕所,出门就踩到一只大老鼠-_-

最难受的是夏天,空调是肯定没有的,电扇也是没有的,晚上10点半熄灯关电闸,所以自己买电扇也是没有用的。在火炉重庆,在闷热的寝室,辗转反侧,一般到下半夜稍微退凉才能睡着,但早上仍然亮灯就起,在学校的小花园里听日语广播、早读,清晨的小花园很热闹的,能听到各国语言。感谢努力的青春,后悔怎么不更努力一点。

歌乐山上的“林中乐饭店”,听说辣子鸡最正宗,全班去吃过一次,什么味道已经忘记了,

至今萦绕在舌尖的味道还是川外小吃街上的美食。鸡蛋饼、凉面、凉皮,炒饭、盖浇饭,入校时体重2位数,毕业时体重3位数,都是小吃街的错。

唐文静

23年前跨进川外日语系时,觉得是自己没考上理想大学后的无奈之举。毕业时,却感恩川外让我在大学期间就有机会去日本学习一年,并让我拥有了毕业后继续独闯日本的勇气。二十年后,我居住在年少时从未想过会有交集的英语国家,生活真的就像一盒巧克力。虽然遗憾未能将日语系给予我的技能学以致用,但我依旧拥有能滋养一生的日语爱好和四年最美好最难忘的青春记忆,回首看,川外就是我的理想大学。远在地球的另一端,恭贺母校七十周年庆,愿川外能成为更多年轻人开启梦想之旅的地方。

管静

梦想从SISU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个性洋溢的老师们是青春岁月里最好的偶像,跟随老师们的专业学习奠定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坚实基础。感谢在SISU相知相识的好朋友们,无法常见,却时时挂念,有求必应,有召必回。而如今在全世界不同舞台上活跃着的同学们也不断鼓舞着我继续努力前行。I?loveSISU!

常凌云

时光荏苒,算算时间,从川外毕业已19载。毕业时,总觉得10年、20年好遥远,可当弯指计算毕业时间,发现用十根手指都数不过来时,才惊觉我都离开母校这么多年了!同学们在群里发了当时在川外读书的照片,一张一张,熟悉的身影,模糊的记忆,靠着它们我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被篮球场隔开的男女生宿舍,白天间歇性的篮球的球声,晚上则是吉他、情歌的歌声,夏日里不间断的蝉鸣。宿舍里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已记不清当年的我们是怎么渡过火城重庆那难熬的夜晚的。清晰留在记忆里的是日语系老师们那一张张和善的笑脸,7楼的日语教室,中文带有浓浓日文风、精神矍铄的*爷爷,像是童话里的森林中常常出现的日本语学部house。一切都让人怀念,提到母校,这些情景一帧一帧浮现在脑海里。时至今日,每当说起川外两个字都倍感亲切。虽然没怎么回母校,但通过朋友圈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