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赘婿男主宁毅全能光环的秘密高效 [复制链接]

1#

最近,电视剧《赘婿》大火。故事讲述了商界精英宁毅穿越回古代,“嫁”入苏家成为一名赘婿,帮助妻子发展壮大苏氏布行、成为江宁首富,面对家事、国事勇往直前,最终靠勇气和智慧守护霖安城的故事。

郭麒麟扮演的男主宁毅被观众圈粉。他在剧中帮妻子打理生意大获成功,通过一枚小小的皮蛋帮助好友开了饭庄,被霸刀营扣押做军师时又屡次化险为夷,他诗词音律样样精通,甚至还能为家中的护院写长篇连载小说……

虽说明白这是男主光环下的文学创作,但是我们不禁会想到学习和生活中的人生百态。

从学生时期到进入职场,相信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看起来十分努力,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精力,但结果总不尽如人意,连本职任务都做得不够好。但也有的人,本职任务做得游刃有余,业余爱好丰富多彩,文艺体育多有涉猎,甚至还能带两个娃……关键是,他们看起来并不是十分疲惫。

我们在感叹和敬佩的同时,一定更希望知道,后者是如何能同时高效地处理好这么多事务?

《高效的秘密》中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本书的作者是《纽约时报》的调查记者查尔斯·都希格。他是哈佛商学院管理学硕士,是获得过普利策奖、国家记者奖的优秀记者,也是畅销书《习惯的力量》的作者,同时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曾经的都希格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也会感到疲于奔命,但记者的职业让他接触到各行各业的高效人士,从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并整理形成了《高效的秘密》这本书。

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原则:高效并不意味着超额工作或者拼命工作,也绝不是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甚至牺牲个人生活。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取得最大的回报和最好的效果。

接着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出了高效的8个秘诀,分别是:激发动力、团队合作、保持专注、设定目标、掌控力、做决定、创新、获取并应用数据。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了解读书中的三个要点,去探寻高效的秘密吧。

一、激发动力,重新审视效率产生的源头

曾有学者对养老院中的老人开展了一项研究。经过对比他们发现,对现状有反抗之举的老人,他们称之为“反叛者”,往往体力和脑力衰退得较慢,看起来更加“容光焕发”。他们按自己的意愿挑选食物,而不是接受工作人员盛好的饭菜;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布置卧室,甚至用撬棍挪走家具,而不愿保持屋子里原来的摆放。

这些虽然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举动,但却反映出了他们内心深处强大的力量,和掌控自己生活的主张。据统计,这些老人的活动量是其他老人的两倍,食量比其他人多三分之一,也更偏向于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经过对比,这些“反叛者”的健康值、幸福感和积极性都比其他人更强。

这种现象并非老人们的专属,回想一下,小婴儿在刚刚学会自己吃饭之后,就会拒绝大人给他喂饭,即使自己吃得更慢一些,也要牢牢把住小勺子;蹒跚学步的时候也会挣脱家长的搀扶,即使自己走得不稳会摔跤,也会勇敢地爬起来继续走。

正如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在《认知科学趋势》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到:“对掌控力的需求是一种生理需求。”一个人如果相信自己能够掌控局面,他就会更加努力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推广。在一项实验中,有线电视公司向客户发出了详细的调查清单:你想订购有线电视网络媒体公司(HBO)还是电视网(Showtime)?你想申请白金会员还是购买整套节目?你想收到纸质账单还是电子账单?看似繁琐的问题让观众们花费了时间精力,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回答了调查清单的观众更容易继续订购收费节目,因为他们获得了掌控的权力,所以更倾向于延续合作。

理解了掌控力的理论,到实际工作中,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打开收件箱,里面待回复的邮件堆积成山,那么不妨先挑选一封相对比较容易、有趣的邮件进行回复,紧接着第二封第三封就会自然地被解决;

面对一份枯燥的工作总结,不妨先写下结论,或者做一张图表,接下来就会很容易展开了;

犹豫着不敢打出销售电话,不如先想好第一个问题,然后勇敢地拨出去,就可以应对接下来的问答。

正如书中所说:“做决定是一种证明自己拥有掌控力的方法。”每一个选择,不管它多么微不足道,都能强化我们的掌控力,提升自我效能感。人们总是渴望拥有选择的自由。

也就是说,我们用独立做决定的方式证明自己能够掌控局面,动力也就由此产生了。

学会了这种思维之后,把“想做”转化成“去做”就容易多了。

二、保持专注,通过“讲故事”避免陷入“认知隧道”

年5月31日,夜空朗朗,载有名乘客的法航客机从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4个小时后,这架飞机在巴西圣保罗岛屿附近坠毁,机上人员全数罹难。这次法国航空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空难,令全世界震惊。

因为这架空客A客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飞机,是自动防错系统的典范。这个系统在飞机出现问题时,计算机会自动进行干预,找出解决方案,通过屏幕告知飞行员。理想情况下,每班的飞行员只需要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驾驶8分钟,其他时间都可以依赖自动驾驶。

如此先进的系统,竟会造成如此惨痛的坠毁。失事客机的黑匣子在两年后才被找到。令人更加震惊和失望的是:这次严重空难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计算机故障或机械缺陷,而竟然是因为飞行员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操作失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飞行员陷入了“认知隧道”。

所谓“认知隧道”,在心理学上是一种精神障碍,指当自动化系统突然关闭时,人会被迫启动自己的注意力,大脑一下子从放松状态进入惊慌状态,这时大脑会本能地迫使注意力像打开聚光灯一样,尽可能多的投在最明显的刺激物上——即使那不是最好的选择。这就很容易造成判断失误。

当时的飞机因为皮托管结冰突然发出警报,飞行员从朦胧中惊醒,下意识地向后拉了一下操纵杆,这一举动导致机头上仰,飞机迅速爬升,最终酿成惨剧。

那么应该如何避免陷入“认知隧道”呢?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讲故事”。

消防员通过观察知道一座房子哪部分最脆弱;主治医师能够一眼看出病人“不太对劲”,这些其实都是因为,他们习惯于把头脑中预测可能会发生的事件描绘成“图像”,像讲故事一样来回答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果我们习惯性地给自己讲故事,创造大脑中的图像,注意力的“聚光灯”就不会彻底熄灭,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这样一来,当它被迫开启时,我们就不至于被它的强光晃得睁不开眼,手忙脚乱以致于出错。

“讲故事”可以便捷地运用到各种场合:开车上班的路上你可以想象即将召开的会议应该如何开场;如果老板让你发言,你会提出什么观点;你的同事会提出怎样的异议,你又将如何应答。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在重要场合说出一些追悔莫及的话,陷入“认知隧道”。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自动化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越来越依赖自动化系统,大脑长期处于放松状态,一旦需要切换回自己大脑注意力的时候,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而每一个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在当今社会,专注力成为更加稀缺的资源。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注意常用讲故事的方式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和描述,避免陷于“认知隧道”产生的失误。

三、避免“数据盲”,掌握获取并应用数据的方法

曾经,南埃文代尔小学因为学校管理不善、学生成绩很差,被评为辛辛那提市最差的学校之一。市政府曾经为这所学校提供了丰厚的财政支持,建立了软件系统来记录学生的成绩。然而六年过去了,学生成绩并没有什么改善。

六年后,市政府决定尝试新的做法,把南埃文代尔小学纳入“小学行动计划”项目,简称EI。EI项目进行仅两年后,学生成绩得到了大幅提高,被州政府评定为“优秀”,甚至还得到了白宫的认可。

全国的学者纷纷来到这所小学进行调查研究,想弄清楚它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经过研究学者们发现,学校通过三个步骤发挥了“数据”的巨大作用。

1.将数据转化为有效信息。

学校曾经专门引入了电子信息系统来记录学生们的成绩,但在调查中有90%以上的教师坦言,他们几乎从未看过这些数据。

在EI项目中,教师们被要求在专门的数据室里把学生们的考试成绩抄写在卡片上,并画成图表,还可以写上自己需要了解的任何信息。这样一来,教师要主动获取数据,而不只是简单地接收。通过记录数据、验证假设,教师们学会了如何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这为他们后期使用打下了基础。

2.针对特点进行分类。

人类其实是很擅长于获取信息的,但如果想要在需要的时候找到信息,就需要第二步——分类。这一步不难理解,就好比如果我们把某一份文件放进某一项目专用的文件袋里,再放进某一大类特定的文件柜中,在需要时,它就会比较容易被找到。

学校的教师们在充分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细分,包括:哪些学生的数学成绩更低?哪些学生对阅读更有兴趣?甚至包括某一次考试中哪几道错题比较普遍,错误原因是什么?

经过对数据的细分和对学生的分组,教师们对每个小组的同学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对有普遍性的错题进行归纳整理。在这些教学手段的帮助下,同学们的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

3.让信息变得有意义。

数据的收集只是途径,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应用于实践。

南埃文代尔小学的成功,推动辛辛那提市的教育改革扩展到了高中阶段。试点使高中与高校、国家科学基金会合作,开展工程类课程、实现跨学科教育,鼓励学生用科学技术手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们通过学习工程设计过程,学会了“找出问题——搜集数据——头脑风暴——讨论解决方案——继续实验”的“科学家般的思考方式”,这是可以使学生们终身受益的。学校的优秀学生在毕业多年后仍然对这个项目感激不已。

从南埃文代尔小学取得成功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善用信息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讲,信息爆炸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然而实际上,数据的包围让我们更难做出决定。数据越充足,反而越无法有效利用数据的现象就叫做“信息盲”。

就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里,肯定都有这样的现象:收藏了许多健身课程,却从来没有练习过;下载了计算卡路里的软件,一到吃饭时就忘到脑后;工作计划表试用了几次也就进了“冷宫”。

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前面提到的“搜集、分类、实用”的方式,正确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就能避免“信息盲”,生活也将更加高效。

到这里,今天要分享的内容就差不多讲完了。让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今天提到的关于高效的三个秘密:

第一,激发动力,重新审视效率产生的源头。

第二,保持专注,通过“讲故事”避免陷入“认知隧道”。

第三,避免“数据盲”,掌握获取并应用数据的方法。

细想一下,现在市面上介绍提高工作效率的书籍很多,相信我们也都看过不少。对比看来,这本《高效的秘密》全书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技巧,而是以一名记者的视角,通过融合尖端科技、深度报道和大量案例,结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帮助我们拥有高效的思维方式。

因为作者深知,有限的技巧无法应对未知的明天。我们只有构建起高效的思维模式,才能在面对未来发生的一切时,更出色,更从容,更具智慧。

愿我们都能掌握高效的秘密,拥有高效的人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