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苦旅。在中学,我们以为上了大学就自由了。在大学,我们以为坚持完研究生考试就轻松了。可推开研究生的大门,学姐却给了我们一锤子。
“哈哈,傻蛋,你又被骗啦!”
也许你考研用了很多年,付出了很多辛苦,也放弃了很多东西,上岸得很不容易。但研究生学姐和学长会告诉你一个事实:考研和读研相比,真的不算什么。
除了学姐之外,导师为了防止学生延毕,保障她们能够承受研究生阶段铺天盖地的压力,也会在开学时用一个下马威,轻轻敲响大学生沉睡的心灵。
研究生刚入学,就被导师的20条铁律砸晕
研究生阶段,虽然也是在大学里学习生活,但和大学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毕竟已经算真正进入了研究领域,走深造的道路了,所以知识上自然不是掌握个基础就能毕业。
研究生,必须要研究出被业内标准认可的成果。
很多研究生一入学时很难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延毕就成为了他们的结局。可能是积压了太多不争气的研究生,一位导师忍无可忍提出20条铁律,引起很大争议。
第一条就让很多考研党缓缓愣住了——在做学位论文期间,不要有任何度假休息的打算。学位论文,也就是毕业论文,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基本在研三前的暑假就应该交初稿了。
也就是说,学生们从研二下学期开始,基本上就没有休息的时间了。而为了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作为学习成果,前期也是需要知识积累的,这宣告着很多同学研究生按本科过愿望的结束。
不过想到自己研究生的身份,学生们还是可以接受的。但之后的铁则,却让学生们隐隐察觉出了一丝不太舒服的味道:导师错的不多,按导师的要求去做等,让学生直呼是PUA。
毕竟导师的口气实在是太硬了,很像我们职场中的上司。但作为一个已经到大学阶段的学生,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客观的去就事论事。在20条铁则中,没有一条是不利于学生进步的。
像部分人诟病的“PUA”,其实只要看到第四条,也就不攻自破了。导师在研究领域待的时间更长,无论知识还是经验,一定是比学生要厉害许多的。所以导师给出的建议,会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
但现实中也不乏一些脑洞清奇,却正好因此发现了不同研究角度的学生,或者导师也偶尔打盹,出错了的时候。这时如果学生能够据理力争说服导师,导师也是高兴的。
和我们平时写论文、写作文一样,关键除了开头之外,都浓缩在结尾。最后几句铁则,算是揭露了导师和研究生异体同心的本质,你好,她也好,师生其实都是这样,互相成就是最好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是这样。但现实中也确实有一些本身“德不配位”的导师存在。对学生提出无理要求,借职务之便伤害学生,或者对学生进行打压和PUA,所以新生们也要长个心眼。
多留几个学姐的联系方式,多方打听一下,遇到觉得不太合理的事情问问学姐,这样遇到事情也能及时反应。不过我们也要知道,这种导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导师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的。
研究生期间,学生应该怎么过?
“在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你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大专家。”
其实导师的这句话已经给学生指明方向了,毕竟大多数学生那么努力考研、上岸,是揣着目的来读研的。在领域内攀登也好,为了辅助就业也好,我们需要丰富自己的含金量。
毕竟自己所在的知识领域,很大可能就是我们以后奋斗的行业。而学历之于我们在这个行业内的奋斗,基本只起到一个敲门砖的作用,究竟能走多远爬多高,还是看我们真正的实力。
因此,进入研究生阶段,首先应该准备好自己的心态,要真正看重这一阶段的学习。此外,如果想要研究生顺利毕业,还需要一些硬件达标,科研产出、学位论文。
这两项都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自己努力钻研和完成。而导师给予我们的建议是,论文的质量是最重要的。一篇加入多种研究数据的论文,和一篇缝缝补补的论文,含金量自然是不同的。
其实这也是学生们的学习态度问题,前期研究投入多,自然对于学位论文的完成也就有所依据,质量也会更高。但如果学生还是按本科的态度,平时摆烂,水论文,那读个研究生其实也学不到什么东西。#研究生#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