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文宏爆抗疫不为人知细节,网友就喜欢张 [复制链接]

1#

在寸医院,感染科拥有一整幢5号楼。作为科室主任,张文宏的办公室在顶层5楼,一桌一椅一柜一沙发,已把房间填满。我们聊天时,他轻轻一挥手,就碰翻了办公桌上刚倒好的咖啡。

03:45

这间狭小的办公室里,连通着另一间同样狭小的办公室。张文宏说,那是专门留给他的导师翁心华教授的,翁先生80多岁了,疫情前每周会来一两次,打通两间办公室是为了照顾他。“我们楼里都是公用厕所,我在两个办公室中间弄了个洗手池,也是为了方便翁先生。”

张文宏办公室里的这扇小门,连通着隔壁翁心华教授的办公室。摄影:高渊

这是一个周六,我们约好上午10点半,但被人抢了先。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足协派人专门来找张文宏,向他征询对中超联赛重启的意见。11点多,张文宏从1号楼走回5号楼,一路拿着IPAD和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专家连线,这是每天例行的会诊,对象是目前还未出院的新冠肺炎病人。中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来访,双方要合作研发关于疫情的数学模型。下午3点,主题为疫情期间妇幼保健的在线论坛开幕,张文宏是主讲嘉宾之一。

“其实从这个星期开始,我的工作量已经明显下来了。”张文宏打开一个黑皮封面的厚本子,边翻边说,他不是一个特别细心的人,但有空的话还是会记一下每天的大事。翻到了好几页白纸:“这就是我最忙的时候,当时没时间记,预留了几页纸想过几天补记,但连补记的时间也没有。”

这次百年不遇的疫情中,这个自称“长得不是很帅,也不是很能讲”的临床医生,三天两头出现在公众面前,一会儿说“共产党员先上”,一会儿要求大家继续在家“闷”两周,一会儿建议开会跟关系最差的同事坐一起。这些坦率而又充满个性的大白话,在社会上闹出了很大动静,也让他瞬间圈粉无数。

虽然采访主要用普通话,但闲聊时他主动跟我说上海话。这个曾经的温州瑞安青年,18岁上大学才第一次来到上海,他的上海话却很流利。见我好奇于此,他解释说,来上海没多久就能听懂上海话,而开口讲应该是在研究生期间,当时身边的同学好友都鼓励他讲,并没有传说中上海人对外地人讲沪语时音调的苛刻。后来,因为夫人是上海人,“所以在家里也讲上海话,但两个儿子只讲普通话,大儿子在剑桥大学念博士,小儿子还在上小学,他们的共通之处就是不爱说方言。”

对于生活工作的这座城市,张文宏觉得最大的特点是包容。包容他刚开始讲上海话时的不标准,接受他这医院工作,鼓励他这个“个性专家”充分发表意见。

虽然时有打断,但张文宏总能接得上,既梳理了过去这跌宕起伏的五个月,也剖析了这次上海抗疫的核心经验,以及他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听他说话?下午3点半,张文宏送我到5楼电梯口,一边帮我按下行键,一边说:“今天不错,聊了一些深入的问题。”

人物档案

张文宏:年8月生于浙江瑞安,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博士。

现任医院感染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一开始肯定很担心

Q

高渊:现在回想起来,你真正进入“战疫状态”是哪一天?

张文宏:应该是1月13日开始的,因为12日我还在出差。那天一早去了浙江舟山,当地的医学会请我去讲课。他们让我自己定题目,我主讲了冠状病毒的发现和武汉石正丽团队的鉴定。

实际上,我比较早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