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原标题:从七普看中国人口变化的趋势和机遇
作者:康勇
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以下简称七普)。此次人口普查的调查时间为年11月1日至12月10日,以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对我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逐户逐人进行了普查登记。
人口普查是全面查清国家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的重要途径,中国目前为止进行了七次人口普查,分别于、、、、、、年进行。在现行统计制度下,人口普查每10年开展一次,尾数为“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其余年份进行人口抽样调查,其中尾数为“5”的年份进行规模较大的1%人口抽样调查,也称为“小普查”。需要注意的是,人口普查与抽样调查的统计方法不同。人口普查以全体目标人群为调查对象,而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利用抽样比推算获得。相比之下,人口普查不存在抽样误差,漏登率更低,数据更为准确。因此,根据普查结果修正中间年份的历史数据亦是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之一。
人口普查为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七普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总人口呈现低速增长、少子化、老龄化等趋势。为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5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实施三胎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会议提出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通过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增强适龄青年的生育意愿,提高我国生育率。
本文从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人口素质等方面对七普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人口变化的五个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经济的影响和市场机遇。
我们认为中国人口变化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一慢四快”
趋势一
人口增速放慢
从总体规模上看,我国总人口在-年间保持了低速增长的趋势。七普数据显示,年全国人口共计14.1亿,较年六普的13.4亿增加了7,万人,总人口年均增速为0.53%,较-年间0.57%的年均增速下降了0.04个百分点(图1)。出生率较低是我国人口增长放慢的主要原因。七普数据指出,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3,低于2.1的代际更替水平,进入1.5以下的“低生育率”区间。从国际上看,低生育率是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面临的共性问题之一。年,全球仅有37%的中等偏上及高收入国家总和生育率高于代际更替水平。但是,所谓的“低生育率陷阱”并非无法摆脱,例如德国在连续40年总和生育率低于1.5后,通过提高育婴父母的福利、推动工作和家庭平衡、提高普惠托育水平、放宽移民政策等措施,使总和生育率于年回升至1.5,并在此后保持稳定。采取更积极的人口政策,鼓励生育,降低养育成本对我国人口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1: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总人口及人口年均增速
趋势二
老龄化加快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现象加重,并呈现出三大特点:首先,老龄人口占比上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图2),较年上升4.6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老龄人口规模也非常庞大,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大于美日德法英韩6个主要经济体之和。结合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国当前人均GDP为10,美元,日韩等国达到相似老龄化比例时的人均GDP远高于我国目前水平,中国正面临未富先老的现象。第二,我国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据世界银行数据,年后我国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年增速超过日本,目前在主要经济体中增速仅低于韩国。第三,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而家庭小型化进一步加重传统的老年人居家照料压力。根据七普数据,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和绝对量都出现下降,15-64岁人口占比68.6%,较年下降6.0个百分点;人口数量为9.7亿人,较年减少了3,万。劳动力作为经济增长的三大主要生产要素之一,劳动人口下降会加大劳动成本上升压力,对宏观经济带来多方面影响。
图2:历次人口普查各年龄段人口占比,%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老龄化问题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农村老龄化更为突出,省市间也存在差异。一方面,城镇化加速的同时也使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大量劳动年龄人口向城市迁移,使中国农村地区老龄化明显高于城市地区(图3)。教育、就医等公共服务供给与户籍挂钩,加大了农村老人、儿童随迁进城的壁垒,加重了农村养老、医疗、育幼的负担。
图3:中国城、乡老龄化呈现明显分化,%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带来了区域间年龄结构差异。例如,东北地区因劳动年龄人口流出较多,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6.4%,较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图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人口流入数量最多的广东地区,相比之下人口老龄化并不显著,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8.7%,仅高于西藏的5.7%和新疆的7.8%。
图4:年各省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趋势三
城镇化加快
城镇化往往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同步发生,表现为劳动力由农村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更高的城市非农业部门转移,在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再配置过程中提高了经济效益。七普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率已由年的50%达到年的63.9%,年均增速1.4%,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从国际比较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速度迅速加快,不断缩小和世界的差距。年时我国和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城镇化率的差距高达28.3个百分点,到年时该差距已经缩小到不足2个百分点,目前已经基本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图5)。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引导下,我国城镇化进程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不过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村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未来劳动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增速可能放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望释放更多城镇化红利。
图5: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
▲注:中国数据截至年,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数据至年
趋势四
人口流动加快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也更为活跃。七普数据显示,年我国共有流动人口3.76亿人,较年六普增加69.7%,意味着我国约每4人中便有一人为流动人口。值得注意的是,省内流动人口比跨省流动人口增长更快,大约2/3的流动人口选择在省内近距离流动。更多人选择相对近距离的省内流动,与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密不可分。一些中、西部中心城市在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培育特色产业,也使家乡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好,吸引了大量劳动力留在省内流动。
从区域来看,劳动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就业机会、自然环境、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因素存在紧密联系。过去10年间,东北地区劳动人口减少较为明显,而广东、浙江、新疆、贵州、重庆、海南等地劳动人口增长最多(图6)。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好,城镇化率水平高,良好的城市间协同效应加剧了人口向该地区流动;贵州、重庆经过不懈努力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了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优质鲜明的地区特色,吸收了大量劳动力人口流入;海南在自贸港建设政策落地的利好影响下,发展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出来,各类人才陆续向海南自贸港集聚。
图6:年至年间各省市15-59岁人口数量变化,百万人
趋势五
人口素质提升加快
根据七普数据,我国基础教育更加普及,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年的9.1年提高至9.9年。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与年相比,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增长最多,由8.9%提高至15.5%(图7),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可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对科技创新、研发都起到正向的拉动作用,人才红利将逐步得到释放。另一方面,随着人均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根据教育部预测,到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1,万人。创造合适的就业岗位,解决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