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斋杂咏·皂荚》畿县尘埃漫天飞,故山乔木独能存。非因去垢需青荚,自爱苍鳞百岁根。此诗为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所作,描绘了他对宅院中皂荚树的喜爱。他并非仅仅因为皂荚能去污除垢而赞赏,更被其古树盘根、苍劲有力的姿态所吸引,从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与欣赏。皂荚,亦被称为皂角,这一古老的清洁剂如今在寻常百姓的庭院中已较为罕见。这主要归因于近代化工清洗剂的迅猛发展,诸如洗衣粉、肥皂、清洗液等清洁产品层出不穷,且使用便捷。同时,皂角树本身带有尖刺,存在安全隐患,可能扎伤使用者,因此逐渐被边缘化。然而,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回归,皂角树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一些洗衣粉企业开始将其作为宣传绿色环保的幌子,尽管其中成分仍以化工原料为主,但这无疑为皂角树的复兴注入了一丝活力。然而,在上世纪中叶之前,皂角树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广泛分布,因其是清洁衣物的理想天然清洗剂而备受推崇。在寻常村落和山野间,这种树种极为常见。小时候,家人们常常使用晒干的皂角来洗衣,同时还会品尝皂角内的果仁,那厚实的口感、鲜美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许多人对于古代人是如何清洁衣物和进行洗沐的充满好奇。事实上,在先秦时期,人们主要使用土灰和淘米水来进行清洁。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记·内则》就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清洁习惯:“冠带垢,和灰请漱;衣裳垢,和灰请浣;衣裳绽裂,纫箴请补缀。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其中的“灰”指的是土碱或草木灰,因为这类物质中含有的碱能够有效去除油污,所以当衣服或冠带脏了时,人们会用灰来清洗。而“潘”则代表“米澜”,也就是经过过滤的淘米水,它通常被用来清洗面部。每隔三五日,人们会用烧热的水进行沐浴。而关于皂角的清洗作用,其发现时间应稍晚于先秦时期,在现有资料中尚未发现相关记载。推测起来,可能是在汉代就被发现了,并在六朝时期得以沿袭。至今,最早记载皂角清洗衣物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史》中的南北朝梁代童谣:“可怜巴马子,一日行千里。不见马上郎,但有黄尘起。黄尘污人衣,皂荚相料理。”这表明,皂角用于清洗衣物的传统至少已有多年的历史,且至今仍被广泛沿用。皂角,作为皂荚树的硕果,源自豆科(Leguminosae)的皂荚属(Gleditsia),是一种落叶乔木。全球范围内,这类树木大约有6种,它们主要生长在亚洲中部和东南部,以及南北美洲。而在我国,就有6种2变种的皂荚树广泛分布于南北各省区,资源可谓得天独厚。在我国众多皂荚品种中,皂荚树是庭院村落的常见之树,而山野间则多见野皂荚和山皂荚,尽管如今这些树种数量稀少,但依然可寻其踪。然而,还有一种更为珍稀的皂荚树,那便是我国独有的绒毛皂荚。全球范围内,这种树种仅存6株,且仅分布于南岳衡山一带,堪称国宝级珍稀树种。绒毛皂荚,又称GleditsiajaponicaMiq.var.velutinaL.C.Li,是豆科皂荚属中的一种珍稀变种,它属于落叶乔木或小乔木类别。虽然《中国植物志》中缺乏对其详细形态的描述,但我们可以参照山皂荚(学名:GleditsiajaponicaMiq.)的形态特征来了解。
绒毛皂荚的植株可高达25米,其小枝起初呈现紫褐色,随着脱皮逐渐变为灰绿色,并带有微棱。这些小枝上分散着白色皮孔,整体光滑无毛。其刺粗壮且略扁,颜色从紫褐色到棕黑色不等,常常分枝,长度在2-5.5厘米之间。
绒毛皂荚的叶子为一回或二回羽状复叶,通常具有2-6对羽片,长度在-25厘米之间。每片叶子上,小叶的数量在3-0对不等,质地介于纸质与厚纸质之间,形状为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小叶柄极短。
绒毛皂荚的花朵呈现黄绿色,它们以穗状花序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无论是腋生还是顶生,都被短柔毛所覆盖。雄花序的长度在8-20厘米之间,而雌花序则稍短,为5-6厘米。雄花深棕色,外层密被褐色短柔毛,其萼片为三角状披针形,两面都覆盖着柔毛,花瓣为4片椭圆形,同样被柔毛所覆盖,而雄蕊的数量则在6-8(9)之间。雌花的萼片和花瓣数量为4-5片,形状与雄花相似。
荚果是带形的,扁平且长,长度在20-35厘米之间,宽度为2-4厘米。它们有时会不规则地旋扭或弯曲成镰刀状,先端还长有5-5毫米的喙。果瓣是革质的,颜色为棕色或棕黑色,常带有泡状隆起,光滑且具有光泽。种子多数,椭圆形,深棕色,光滑。整个花期跨越4-6月,而果期则从6月持续到月。
皂荚,又称皂角树,其花朵颜色为黄白色,与绒毛皂荚的黄绿色花朵存在明显差异。、绒毛皂荚与山皂荚的差异:绒毛皂荚的荚果上覆盖着浓密的黄绿色绒毛,而山皂角的荚果则光滑无毛,这是它们最明显的区别。此外,山皂角在南北各地均有分布,而绒毛皂荚仅见于衡山,常生长在林缘或溪边等较为空旷的地方,其生长海拔大约在米左右。
2、绒毛皂荚(亦称山皂荚)与普通皂荚的异同:普通皂荚的叶片为一回羽状复叶,而绒毛皂荚的叶片则具有两回羽状复叶的特征。在花朵方面,普通皂荚的花杂性,颜色为黄白色;而绒毛皂荚的花则呈现黄绿色。
山皂荚的珍稀发现与人工栽培
绒毛皂荚,这一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珍稀植物,其野生种群仅限于湖南衡山。自年首次在衡山发现两株并命名以来,至今已数次在衡山广济寺的天然次生林内被发现,包括年和年两次重要的发现。尽管如此,全球范围内仅存的野生绒毛皂荚仍仅为衡山所发现的六株,其稀有程度可见一斑。幸运的是,湖南师范学院和湖南林校通过人工栽培的方式,成功繁殖出了数株绒毛皂荚,为这一珍稀植物的保育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绒毛皂荚树,这一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不仅具有显著的科研价值,更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吸引着众多目光。对于植物区系分布的研究而言,绒毛皂荚树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其寿命之长令人惊叹,最年长的一株已逾百年,依旧生机盎然。树冠的形态优雅,枝叶随风轻舞,宛如绿色画卷中的点缀。而那金黄绒毛覆盖的荚果,更是成为了枝头上的亮点,每当微风轻拂,便金光闪闪,令人陶醉。这样的美景,无疑为绒毛皂荚树的推广栽培增添了更多动力。绒毛皂荚的濒危,源于其自身繁殖能力的不足。作为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其荚果在成熟后难以自然开裂,导致种子发芽率极低,进而使得其在自然环境中的更新能力显得尤为薄弱。加之过去人们对绒毛皂荚的认知不足,常将其误认为是普通的山皂荚,因而遭受砍伐,使得这一珍稀物种一度濒临野外灭绝的边缘。为了拯救绒毛皂荚,该物种在年8月4日便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被列为国家Ⅱ级濒危植物。同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也将其评估为极危(CR)物种,进一步凸显了其濒危状况。绒毛皂荚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后,得到了当地农场的专人守护。随着新发现的4株绒毛皂荚的加入,现在总计6株都已得到精心保护。但遗憾的是,关于绒毛皂荚的繁殖和深入研究工作尚显不足。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地方进行栽培尝试,尚未见广泛栽培和繁育的记录。因此,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加强育种研究,并推动野外回栽工作,以期使绒毛皂荚树能够早日摆脱野外极危的境地。最后,以唐代大历才子韩翃的诗词《送丹阳刘太真》作为结尾,期待未来能在城市的繁华干道与田野间的幽静路边,目睹那金光闪闪的绒毛皂荚荚果,以及其婆娑起舞的美丽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