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白癜风哪个比较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605/e5vjlet.html李三万
摘要:《亮剑》最后一集中,丁伟在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里,为什么假想敌只是说ABC三国,而不直接说日本、美国和苏联?
《亮剑》最后一集中,丁伟在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里,为什么假想敌只是说ABC三国,而不直接说日本、美国和苏联?
《丁伟的论文里提出了ABC三个假想敌,分别是:
A国,拥有第七舰队,又刚签过《板门店协议》,毋庸置疑,是美国。
B国,在中国的东边,二战期间的军事工业已被全部摧毁,说的自然是日本。
C国,与我们的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接壤,又是军事强国,只能是苏联。
丁伟用A国开头,简述了一下东南地区的防务,很快话锋一转,指出A国的体制限制,使它不会轻易陷入大型战争。这句结论已经与当时的主流思想大不相同了,尽管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丁伟阐述的观点无疑是更接近正确的,但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意识形态领域比较分明,美国是被树立起来的敌方,以它为假想敌才符合当时的政治正确。丁伟的论述显然是非主流——哪怕他一直解释自己不从政治、外交方面来分析,而只是从纯军事防御角度来着眼。
关于B国,丁伟的论述中更是一带而过,B国充当了丁伟毕业论文答辩中的打酱油角色。
C国才是丁伟毕业论文的核心,虽然论述过程中被考官以“你的政治立场很危险”为由打断,并受到了严厉训斥,但丁伟还是坚持着基本阐述完毕,十几年后的事实告诉我们,丁伟的论文简直是神预言,他的担心成为了现实,这才是军队优秀高级将领的战略视野。
专业的前瞻性军事论文不会出现假想敌的真正国名,正常情况下,只会出现代号,无论在正文中明显到所有人一看就知道,还是隐晦的必须在注释中标明代指哪一国或哪一方,但是正文中只会有代号。《亮剑》中丁伟的论文也是如此,不过在这个故事里,丁伟的论文用代号,是还有更严峻的压力,这个压力已经不只是压在丁伟身上,而是由刘校长出面替丁伟扛下了很大一部分。现在我们很多时候会对敏感字、之类感到不快和反感,其实这些真的已经很客气了,在一代目时期,因为一句话说错,丢性命、误终身、坐大牢、挨批斗的大有人在。
放在今天,那就是都用这个APP,那个APP就是大火的节奏。所以丁伟和刘校长在中苏蜜月期间,因这篇论文所受的压力可绝不像电视里那么风轻云淡,没有刘校长替丁伟担肩膀,丁伟也不仅仅只是什么解除军职,滚蛋回家的事。从这件事情还可以看出来的就是丁伟作为军事学院正军级高级学员,能给他、给刘校长造成压力的,都是些什么人?这么一个人群,你认为有可能蠢吗?即使确实也会有专业对口,反应迟钝一点的,等看到丁伟的论文,难道还会反应不过来这篇论文的价值?还会不清楚这批学员中,丁伟是最具国家战略价值的学员?那么依旧对丁伟、对刘校长施压,真相就非常残酷了……
对,《亮剑》仅仅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一部虚构的电视剧,可是这部戏之所以那么受欢迎,就在于它的昂扬的精神风貌,就在于它里面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有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背景和原型,没有那种凭空架空的内容。丁伟这篇论文的价值,要感谢现代教育,几乎每一个读这本书、看这部剧的人,都可以理解这篇论文的价值。然而,人一到某个位置,总会有觉得自己才有决定某种价值的神奇感觉,比如丁伟的这篇论文,在五十年代受到这个待遇,还可以理解的话,到这部电视剧过审时,已经二十一世纪了,剧中丁伟论文这一段,照样差点被删减,原因就是普京访华,这种把这篇虚假论文都觉得会惹事的思想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有这种思想的人,还可以以国家名义,宣布这段戏会影响国际关系、给国家添乱。
这是诛心版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到这种位置的人,很难想象他们愚蠢,那么只能说他们坏了!所以中央提出的要有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是件多么任重道远的事情?大家还是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耐心。
丁伟在论述中这样说到:
一、建立永备国防工事,加强防御纵深,强化战略预备队。
二、让出无险可守的戈壁草原,主力屯兵在山脉地带,据险以守。
三、不只是被动防御,要全攻全守。
为了加强阐述第三条,丁伟甚至举了个例子,敌人进攻我们时,我们可以针锋相对,以攻对攻,到敌方境内,破坏其运输大动脉——西伯利亚铁路,使他们失去后勤保障。
考官就是在这个时候打断了丁伟的答辩,好家伙,你这小子思想太危险了!那个时候(论文答辩的时间大约在年)的苏联是老大哥,和我国的关系正是蜜月阶段,你丁伟居然想到了去破坏西伯利亚铁路,这要是传到老大哥耳朵里,那你就是破坏两国同志加兄弟关系的罪魁祸首。
丁伟擅长逆向思维,在晋西北铁三角中,他惯以头脑冷静、喜欢钻研战略战术著称,按军事思想境界来评定,不客气的说,他的这篇论文的军事价值要比李云龙的“亮剑精神”要高上一大截。
再联想到丁伟在论文答辩的开始阶段,曾经举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例子,毫不客气的指出这个大家庭随着强人家长的死去,未来一定将陷入分裂状态,这简直就是期盼苏联解体了,无怪乎丁伟的毕业论文“技惊四座,引发了一场军事学院的八级地震”。
最后,《亮剑》剧中是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一句“军事学院毕竟不是总参谋部”,得以延续了丁伟的军旅生涯,刘帅吩咐手下将丁伟的毕业论文通过但是存档,也就是不公开发表,算是挽救了他的政治生命。在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将老大哥设定为假想敌,捅出去就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足以让丁伟脱了军装。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这篇论文十年之后,年代中苏交恶,东北、华北和西北所面临的军事压力,非今天的年轻人可以想象的。那已经不是什么“假想敌”,在珍宝岛都已经真刀真枪打起来了,苏联甚至都考虑准备动用核武器,只是因为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两国的克制,没有爆发全面战争而已。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此,丁伟的论文确实是未雨绸缪,国与国之间本来就没有永远的敌人或朋友,经常搞搞兵棋推演没有坏处,用刘帅的话说,在军事学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把任何国家的军队当成假想敌”。
只不过,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公开讨论对苏联戒备肯定是大忌,丁伟只能打打擦边球,以“C国”代指前苏。至于代号“B国”的日本已经无所谓了,抗日战争打完没有几年,血海深仇;而跟代号“A国”的美国已于年正式交手,即便是丁伟上台发言的时期,仍然处于敌对状态,这俩国家根本没什么可顾忌的,他们被用字母代指,完全是沾了前苏联的光。
术业有专攻,晋西北的“铁三角”在军事上各有所长,李云龙长于战术突击,孔捷贵在执行命令坚决,而丁伟的战略眼光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所展露,比如凭空判断平安格勒战役的形势、比如分析楚云飞进占大孤镇等桥段,因此在毕业论文中阐述我国未来的国防战略问题,一点也不稀奇。台下的常乃超都听懵圈了,这就是差距,军人不能仅仅是一把枪,需要有思想。
丁伟的论文题目是《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实际上研判和规划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未来二十年的防御重心和应对战略,我们没有必要深究太专业的军事理论,不妨归纳为三点中心思想:
第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及其军事联盟,它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总有瓦解破碎的那一天,丁伟用“一个大家族的老太爷总有过世那一天”,隐晦地预言了“华约组织”的解散乃至苏联本身的解体,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尚比比皆是,何况国家乎?历史发展的事实是,斯大林逝世后,确实产生了巨变。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日本的军事工业和战争能力,在美国的管控下,至少在20年内形成不了军事威胁;美国虽然帮助国民党协防台海,但蒋介石并无力大规模反攻,最多是局部骚扰,而美国自己刚从半岛抽身,以及国内政治体制的约束,也轻易不会卷入全面战争,那么,ABC谁能对我国构成真正的威胁,已经不言而喻了。
第三,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地形无险可守,非常便于装甲集群和摩托化部队的快速推进和大纵深锲入,应在东北建立永备国防工事,建立两线兵团的纵深防御;华北和西北则让开一马平川的草原与戈壁,后退至山岳地带实施主要防御。这个论点与年代解放军的防御战略完全相同,不过是借丁伟的嘴提前说了出来。
中国古代历来推崇“文死谏,武死战”,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站在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角度考虑军事问题,绝对是本分,也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我们该为丁伟点个赞。哪怕是今天,有些将领的言语和论点稍显过激,也是需要包容和理解的,但前提是他们的出发点是正确的,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对上谄媚,对下打鸡血。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看看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什么都明白了,记住丁伟的话吧:“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永远高于意思形态的信仰,别的,都是扯淡”!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