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文贵州君子巷里君子亭贵阳晚报最黔沿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一房一瓦总关情

钢筋水泥的城市总是变化太快,在行色匆匆间,岁月已将印记悄然留在了城市深处。形变了,神却蕴藏其中,这就是属于城市的记忆。

作为承载了贵阳多年往事与情怀的一个符号,这座城市的印迹需要被发现,它可能就藏于一条街巷、一栋房子、一口井、一块匾、一扇门之中。

闹市中聆听老人的述说,角落处发现身边的风景,今夜起,我们一起寻觅,留住那些历经风雨沧桑的城市印记,那些属于贵阳人的温情过往。

明清时的贵阳,

是黔地政治文化的中心。位于贵阳老城君子巷里的君子亭,虽然如今只剩下风化泛白的石条楹柱镶嵌在民房墙体间,但透过楹柱上“君子高风”,“状元归来”的刻文,仍可遥想当年的历史文风。

风貌

君子多隐,欲找寻君子亭,只能张望于巷道深处。沿文昌北路临街号与号间两米宽狭巷拾级向上,或穿过电台街至莲花坡方向,于君子巷25号一家常菜馆旁,一条宽约1米,长不过50米的巷道直通眼底,写有“君子亭,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便立于尽头处。

眼前的君子亭已无亭可观,唯有四根风化泛白的石条楹柱镶嵌在民房墙体间,勉强示人。柱体上剥落不清的刻文,写满年历史沧桑。

暗室

秋雨中,距离亭碑十米远的一棵老槐树下,与亭相邻生活半个多世纪的热心老居民,先后走来,一起聊有关君子亭的往昔。

85岁的张奇珍(年受访)是目前君子巷最年长的住户。她说,君子亭原本是翘角亭,每个翘角上还装饰有形态各异的木雕,但解放前便已围亭改屋,打她儿时起便有老人居住在此。解放后,因“破旧立新”,四个翘角亦被锯掉。

君子亭正面一米外,住着67岁的秦鹤鹍(年受访)。年夏,12岁的秦鹤鹍在与玩伴躲猫猫时,无意间钻入一地下暗室,最终摸索着从君子亭一侧盖有“窨井盖”的小石洞中爬出路面。出于好奇,秦鹤鹍将此事告知大人,后多次再探时,发现另有一处防空洞与该暗室相连通。“防空洞有两米五高,一米五宽,四面全是用白石条建造,一头连着城内华家阁楼,一头在城外君子亭边隐蔽开口”,秦鹤鹍说。

溯源

清人李宗昉作《黔记》云:“省城外东南近城垣,新建君子亭,为‘阳明’也”。清乾隆《贵州通志》称:“旧有君子亭,今废”。

据云岩区文史馆文史材料汇编记载,君子亭坐东向西,面阔8米,进深4.7米,呈长方形,为八柱四翘角石木结构。清嘉庆十九年(年),贵州巡抚许兆椿将亭修建完成,距今已经年。

过去君子亭前有池塘数亩,种有莲花,因古时称莲为花中君子,加之此亭遥对扶风山阳明祠,而王阳明在修文以“君子亭”名一小亭,并作《君子亭记》,故君子巷里的此亭曰君子亭。

光绪十二年(年),君子亭重修竣工,恰逢贵阳人赵以炯考中状元,在朝廷为官的贵州人李端棻从京城撰联寄筑刻于亭上:“游钓记芳踪,重看莲沼波清,君子高风同仰止;秀灵钟间气,为报杏林春满,状元及第正归来”。此联刻于君子亭最外端两石柱上,至今依稀可辨。

莲花塘

现君子亭所在地又俗称莲花坡,解放前称莲花塘。亭边连排的一层砖木房,是贵阳市邮电局的职工宿舍,除六户有着50多年居住史的老住户外,其余房间多被外来人租住。

君子巷号的住户桂中鸿,出生至今68年(年受访)一直生活在君子亭边。儿时,他家与君子亭齐排相邻,门牌是环城东路(现文昌路)号。他说,当年君子亭背靠文昌阁老城墙,属城外,亭子正门左前方,是一池水塘,面积约米长50米宽。夏日里,桂中鸿以木盆作舟,嬉戏水塘,遇见鸭群,顺荷潜底。下方淤泥中多半会有新下的鸭蛋,悄悄揣回家或煮或煎,那是最好的营养餐。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莲花塘被土方填平。几年后有了贵阳煤巴厂和煤球厂,再往后年煤建公司宿舍区建起,君子亭便深埋巷道。

如今,亭子的正后方,一棵近五层楼高的樱桃树枝繁叶茂。张奇珍说,种树的老邻居已搬离多年,就像原亭子旁两棵被雷劈倒,有着双人合抱粗的皂角树一样,都渐成回忆。

记者:张志红

编辑

七七

编审

陈洁

签发

安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