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唯独岘山这神秘的名胜古迹汝阳三屯镇铁 [复制链接]

1#

铁顶山自古为人间仙境,道教圣地,缔结神灵,香客如云;相传:远古时代,祖师真武大帝在此修道成仙之后离开,而登“金顶山”,铁顶山实为祖师故居。自此,在铁顶山这片具有“仙气”的幽静中,香火日盛,北与中岳、南与金顶遥相传教,一脉相承,古往今来吸引着大量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诸多的名诗佳句;游人不断,香客纷纭;逢每月初一、十五人流洛泽不绝。尤其二月庙会,人山人海,盛况空前,久盛不衰。同时,千百年来这里流传着朴素迷离的动人神话。在险崖沟壑,俊峰奇石,幽水之间弥漫着神仙胜迹。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曾经有过金戈铁马,杀声震天,血流成河的场面。从远古春秋战国到近代清朝,直到打日寇,解放战争,这里印证了历史的激情与悲壮。

整个铁顶山景区,以铁顶山主峰为中心,可以划分十个大板块:一、三屯镇三屯村广行宫;二、寨子沟山水风光;三、玉马平湖;四、师家沟大峡谷;五、道教圣地二道宫;六、玉皇顶群山叠翠;七、铁顶山主峰道观;八、金印遗址大石壕;九、沒梁台遗址;十、庙湾石林瀑布群。以铁顶山主峰呈放射状分布在四周的崇山峻岭和峡谷之中,总体面积约三十六平方公里。

铁顶山,又名岘山,古称霍阳山。距离洛阳市汝阳县城十五公里。海拔一千一百六十六米。传说这里是真武大帝得道升仙之处,历史有一千六百多年。

从远处望去铁顶山,整体酷似睡美人。此地风景优美,山清水秀,山峰奇特,树林密布,怪石嶙峋。是豫西地区著名的大型道教活动场所。从主峰铁顶山而下建有真武观、崇天宫、广行宫等三道宫观,依次排列在一条长达五公里的南北中轴线上。三个建筑群,共计有殿阁宇一百二十余间,现存塑像一百三十多尊,规模宏大。

奇特铁顶山,山水相依,林泉为伴,山体险峻,神工鬼斧的岩石地貌构造,是它形成独有的自然特色;历史悠久的道教,更增添了它浓厚的人文氛围。综观岘山诸景各显奇象,和传说巧妙结合生动有趣,哲理深刻,催人上进。梳妆云楼,凌云摩天;舍身陡崖,壁立百丈;玉皇极顶,横空出世;过风仙垭,仙风频吹;飞来乾石,影缩主峰;步桥三孔,巨石迭就;磨针胜迹,铁梁犹在;王母神泉,汩汩成韵;自然塑像,猪八戒石,憨态可掬,龙王庄石龙,形象威武……。

清人张文德《同诸明经登岘山》诗云:“绝磴人从树梢行,竦林风送恍钟声。多情高士能留客,无事闲僧不到城。远岫孤云堪极目,空坛瑶草颇怡情。他年拟践荷衣约,顶向禅房记姓名。”流连忘返,执意再来的心态跃然纸上。

山水形胜处,自招游客来。古往今来,帝王名士,朝山览胜者不乏其人。南宋郑樵《通志》载:“唐太宗经此,以其危峰独见,类襄阳之岘山,故名。”宋诗人梅尧臣在任襄城县令时,曾慕名登临岘山,留下“梁县胜襄阳,万瓦浮青冥”的诗句,流传有:梁县岘山风物之美胜过襄阳岘山;当时山上的建筑规模宏大,且有薄天拿云之势……。

三屯镇三屯村广行宫

三屯镇三屯村南,有一座宏伟的古建筑群,俗称南宫,即玄帝宫,今称广行宫,也有人叫它澄清官,是真武祖师的第一道宫观。

当初,这古老的宫观内,古木竞颀,松柏争秀,蓊蓊郁郁,遮天蔽日。在大殿的月台旁生长着一株千年国槐,这国槐出类拔萃,独占鳌头,苍劲古朴,浓荫如盖。特别是那探向东南的一枝,宛若一条摇头摆尾的虬龙,大有凌空欲飞之势;这宫观的大钟就悬挂枝上。据传,大钟有上千斤重,每当东方欲晓,晨钟响起,远在数十里外的观音寺大钟便会嗡嗡和鸣。随着东南枝的不断增长、加粗,久而久之,大钟的挂柄被包进了树枝里,竟与国槐浑然一体,堪称一绝。这就是木龙驮钟的来历。这一独特的奇景,故闻名遐迩,招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现存庙宇二十多间,真武大帝殿、太上老君殿、玉皇大帝殿,塑像二十多尊。仅存的古建筑始于西晋,重建于元朝、清朝,解放后又加以修缮,建造风格古朴典雅,雄壮气势;碑文记载依稀可见,有石碑二十多座。总占地面积有一千六百多平方米,并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建筑在文革时期,招到损坏。

寨子沟山水风光

从三屯镇秦岭村寨子沟徒步进沟,距离三道宫铁顶山峰有三点五公里,望眼看去寨子沟村依山旁水,山上悬崖峭壁,林木茂盛,横在连绵大山前的是急流奔腾的马兰河,走过小桥,到寨子沟村进沟,沟底是潺潺的河流,河水清澈,河边大小的图案石夹带着玉质,两边的大山植被茂密,灰红色的沉积岩石,层层叠叠。

距离村庄百十米处就是传说的“八仙洞”,在左边的悬崖上,钻进一条被茂密的黄荆灌木覆盖的狭窄小路,艰难的攀爬上去。洞前有片十多平方的小场地,洞深约十五米,洞高约2米,顶部平整,洞中阴暗,经过风化侵蚀逐渐构成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的奇特构造,并有天然的石柱。

回头望去,整个八仙洞沟又是一处丰富的观赏景点,沟深一公里左右,随着历史的远久,地壳的运动变化是山体生成独特的奇峰险山,靠山仰卧的巨石、竖立整齐的岩柱,横空延伸的叠岩,深陷的塘洼,无不使人慷慨大自然的巧妙杰作。然而更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河里,可以意外捡到类似南红玛瑙。

大石门,又称“滴水崖”高二十米,宽十米,顶部出檐而年久破损,海拔米,距离八仙洞六十米左右的山脚下。岩石结构为坚硬的破碎型沉积岩。冬季,便有玲珑剔透的大面积冰挂。传说这里是道教祖师真武大帝皈神得闻正法之处。此处的山顶垂直距离百十米处,是仙剑壕,也是真武大帝挥剑怒劈而成。实际涧深无法猜测。

仙剑劈山,俗称:石涧壕,全长约六十米,从山顶垂直劈开,中间有大小不等的碎石填充。站在碎石上距离顶部,高约二十米,宽约三米,南北走向,岩石构造为坚硬的沉积岩,海拔米。传说仙剑壕,是观音老母化着一位貌若天仙的美女,调戏真武大帝进行点化,由此激怒真武大帝,挥剑劈下,观音老母闪身躲过,劈在山上所留。此处树木葱绿,险峰峻岭;走进石峡凉气逼人,仰视天空只望见一缝蓝天,可谓奇特的“一线天”景观。

寨子沟灶君庙,一间庙房,此庙有一千多年,旁边这株皂角树已有上百树龄,树上皂角果实累累。此庙也是寨子沟的百姓,每逢过年过节前来庙里祭拜,求财祈福,保佑平安。

在这里建庙祀神,众说不一。据一位长者讲,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屡试不第的穷书生,因为仕途无望,加之看不惯世态炎凉,便萌生了超脱尘缘的意念,于是只身飘零来到这里。当时正值三伏炎天,这位书生饥渴难耐,一躺倒在这里便起不来了。迷茫中,似乎有位白发长者,自称“灶君”,给他送来了一罐小米稀饭和几个炊饼,书生饥不择食,把稀饭和炊饼一下子吃个净光。刹那间自觉体力陡增,精神百倍,正要站起致谢,老人却飘然而去。后来这个故事就像这里长流不断的溪水一样代代流传下来。那些虔诚神道的人们便借此修建了灶君石庙。

“天门”俗称“天桥”“天眼”,自然形成,宽约十五米、高约十七米,整体有四块岩石紧密而坚固的挤压在一起,组成个硕大的字母“n”型;下半部分贴立在陡峭的山崖上,背后有直径约六米的大洞,与山体分离,可以直透蓝天白云,形成奇特而罕见的天然景观。

进沟里,沿着清澈的河流顺沟而上,两岸山峰陡峭,灰白色的悬崖上蟠虬着各种树木,已是深秋,枫叶树、黄栌材、柿子树,红叶一团团,一片片漫山遍野,黄、红、绿交织在一起,显得绚丽无比;雄壮的岩体或成横列的涧壕;或成竖立的巨石,山势巍峨琅琊,更是形态逼真的猪八戒石,奔走在悬崖上,憨态可掬。

尤其是山脚下巨型大石生成不同的花纹和线条,似字非字,犹如神笔挥舞的天书。崎岖的小路时而顺沟,时而爬坡,那迷人的景色,使人感到格外的清爽。野山楂、猕猴桃、棠梨、柿子更是果实累累,煞是诱人。寨子沟,这里不仅是山峻,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水,哗哗流淌,河流顺服着山沟地势的迂回曲折,形成大小不同的瀑布和清潭,从灶君庙经过刘家洼可以直接攀山,因为山路较陡,但初到此处看到美景正精力亢奋,没有疲惫可攀山到二道宫。(待续二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