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60年朱德返乡,因穿的太破被堂弟嘲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够治愈吗 https://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朱德和毛泽东成立了"毛朱红军",开始打土豪、分田地、赶跑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朱德为了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把很多精力都放在调查研究上。

朱德跑遍了祖国除西藏和台湾的每一个省份,调查研究范围包括了工业、农业、商贸、财政等多方面,亲手撰写了一份又一份调查报告。

根据统计,在年-年,朱德同志先后去祖国的多个地方进行视察调研,平均每年要外出视察近10次,平均每年外出的天数近90天,对祖国的建设可谓是鞠躬尽瘁!

(毛朱两位伟人)

视察期间,朱德六次去四川省调研,但只有一次回到了家乡。但这次回乡过程中,朱德却一改往日和蔼的态度,还和地方的同志约法三章。这是怎么回事呢?

回乡后,朱德却不认识自己家门,堂弟说他穿得不如县级领导。自己在学校里种的树甚至被人锯了,这其中有何隐情呢?这一切笔者将从头讲起。

一、朱德返乡

昔日有大禹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朱德元帅革命50余年,六过四川而不回家。

年3月8日,朱德结束了对南充的视察。正准备回北京之时,朱德想到了南充离仪陇不过公里;而且自己51年都没回过家乡,是时候回去了。

不过朱德此行的目的主要是视察家乡的发展情况,倾听基层的声音,并不是地方同志认为的单纯要"回家看看"。

临行前,朱德立下了回乡的约法三章:第一,不要限制我的行动,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第二,我想找谁谈,就找谁谈;第三,饭菜由我自己点。

3月9日,74岁的朱德和夫人从南充踏上了回乡的路程。因走的是山间小道,一路坑坑洼洼、十分颠簸,但这丝毫不影响朱德的好心情。

司机过意不去,对朱德道了歉,但朱老总摆摆手,说道:没得关系,这路比我离开时要好多啦!

在路过复兴县时,朱德高兴地说道,复兴好啊,现在国家真的是复兴了!

在路过永乐乡时,朱德诗意大发,轻轻地念出了:敬老慈幼新国策,桃红李白故乡春。

(朱德坐车老照片)

赶了一天的路,傍晚时分,朱德首先到了马鞍场中学,把这里作为视察工作的开始。可见,老一辈们都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后来,朱德索性在学校里住下了。

当时已经过了饭点,地方同志考虑到朱德已经年过七旬,因此在饮食上想征求他的意见。

朱德对陪同的仪陇县领导说:"一切从简,不喝酒、抽烟、不吃肉,不给你们添麻烦,我就是一个普通老兵,能吃到家乡饭就很高兴!"

当天晚上的饭桌上,全都是菠菜、鱼腥草、红薯等素菜,一点荤腥都不沾。朱德却吃的津津有味,他说:"几十年没吃家乡的菜了,今天吃起来真香!"

说完,朱德拿起一根红薯就放在嘴里。地方的同志一看,说道:"总司令,红薯皮不好消化,一定要剥了再吃啊。"

朱德笑了笑,说道:"没关系,我消化的了,这红薯皮也能吃哩,扔了多可惜!"

后来当地的领导考虑到朱德一直吃的是家乡菜,住的是硬板床,很过意不去,于是准备安排一顿丰盛的晚餐。

朱德知道到后厉声说道:"我原来提出的约法三章,你们都忘了吗?你们设下的宴,我吃的下去吗?"

(和蔼的朱德)

过了一小会,朱德的语气和蔼了起来,他说道:"家乡菜省钱又方便,我吃得也高兴!"因此回乡这些天,朱德始终吃着素食,没有吃半点的荤菜。

其实朱德的一生,就是勤俭的一生,在最后的别离之际,朱德把自己2万元积蓄作为党费,全部上交给了组织,一分一厘都没有留给家里,令人敬佩!

在学校居住时,朱德先视察了学生食堂。当了解到学生们吃的大部分是粗粮、需要干农活换工分时,朱德的眼圈红了。

这并不是有意为之。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生产力不发达,而且美国等西方列强一直对我国采用打压的政策,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快。

(60年代的小学生,开心的玩耍)

出来后,朱德语重心长地给旁边干部说:娃娃们现在正是张身子的时候,重的农活就不要干了,他们学习苦,费脑子,因此教育补贴一定要想办法到位。

随后,他又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金城小学。年,朱德完成了新式教育,到仪陇县高等小学堂(金城小学的前身)担任老师。

(青年朱德,精干正直)

作为一名老师,他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于是精心传授学生们科学民主思想,也有意识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打破了封建社会只培养"之乎者也"庸才的教育模式。

但那时清政府还没有垮台,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因此以新学施教的朱德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排斥和迫害。

年,朱德愤然辞去了教师的职务,然后瞒着家人,步行多里,历时四个月到云南考上了军校,这一走便再也没有回来。

51年后,朱德激动地迈入了校门。当看到了孩子们熟悉、天真的笑脸时,他的记忆被拉到那个狼烟四起的战争年代,半个世纪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刹那芳华。

(一颗老皂角树,非朱德种植)

后来,一颗高耸的皂角树映入了大家的眼帘。原来这棵树是当时朱德为解决学生们的洗衣、卫生等问题种的。

(朱德照片)

根据学校留的老照片,这皂角树曾经长到三层楼高,枝叶长得十分繁茂,甚至能遮住旁边的教学楼。

但是现在树害了病,被"割躯求生"了。虽然比原来小了点,但仍很有生命力!

朱德走时,皂角树还是个小树苗,回来时它已经成为参天大树!

根据一位老教师回忆,这棵树每年都要结很多皂角,学生和附近的群众都过来采摘,用于洗头、洗衣服。

老师们曾经想把皂角熬成肥皂,但是没有成功。于是他们用瓶子把皂角液盛起来发给大家,据说场面比赶集还热闹。真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临走前,朱德高兴的和学校的师生合影,并给学校写下了"为社会主义培养新人"的词语。

(朱德照片)

二、拜访群众

回乡后,当别人问他要不要回家时,他拒绝了,家人早晚是要见面的,但我还是想去看看这里的人民。

当听说附近有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时,朱德马上要求拜访。但此时朱德74岁高龄,而且那位老人居住的地方较高,行走不便。

大家劝朱德不要去,捎信过去就行了,但朱老总下决心一定要去。

一见面,朱德就亲切地和这个老人拉起了家常。临走时,老人拉着朱德的手,想让他留在这里吃饭。

朱德摆摆手,说道:"我吃过了!下次回来再吃!"大家都能看出来,朱德是不想麻烦老人家。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也是公正的,大家都不会忘记朱德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后来,朱德提出要去自己私塾老师席聘三家里看看。不过去席老师的路上有一个陡坡,地方同事都劝他别去了,说路不好走。

朱德说:"不碍事,我从小走习惯了,今天一定要去。"他们刚进院子,一个中年男人便迎面走了过来,原来这个人就是席老师的孙子。

(朱德与老师张澜的合影,非席聘三)

虽然中年男子不认识来客是谁,但他还是热情地介绍起这曾是朱德总司令上学的地方。殊不知,朱德就站在眼前。

朱德笑了笑,他环顾了一圈,不由地触景生情、想起了席老师对他的教导。

在朱德的印象里,席老师是一位有学问、爱国的传统知识分子。

(马关条约签订时的照片)

《马关条约》签订后,席老师悲愤地对同学们说:"未来拯救中国的大任,就全交给你们了!"这句话给朱德了深刻的印象,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一生!

不过因为这言论,席老师还受到了当地民兵团警告。席老师愤慨说道:"国土被占,能忍受吗?就好比你家被人占了,你能不管不问吗?"

民兵团见吵不过,便想上前打席老师,朱德和其他同学们挺身而出,把民兵团呵斥跑了,朱德一直护在老师身旁。可见,尊师之德早早地就在朱德心中扎了根。

一会儿后,朱德的思绪回到了现在,他关切地问中年男子:"你们家里的两颗梨树呢?""哦,之前打雷,让雷公收了!"

中年男子回答后,立刻觉得眼前的这位老人不一般,然后他问道:"您是哪里来的啊,怎么对这里这么熟悉?"

旁边的人低声说道:"这位是朱总司令。"席老师的孙子激动地走上前去、一把拉着朱德的手说:"是朱总司令啊!"

在唠完家常后,朱德起身便走,席家人热情地说道:"来了就莫走了,在这里多耍几天嘛!"

朱德哈哈一笑:"我们一起照过相了,就相当于在你家住下了。"

三、不识家门

午饭过后,朱德终于回到了老家。这里的人们奔走相告,传达朱德回乡的喜讯。

(朱德与家人的合影)

不一会,朱德多年未曾谋面的堂弟朱代良走了过来,他上下打量着朱德,然后说道:"代珍哥呀!你咋悄悄回来了?"

听到亲人的声音,朱德顿时热泪盈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谁知朱代良开玩笑的说:"亏你还是个老总哩,怎么穿这一身回家,我们这里县级干部穿得都不比你差。"

为了化解尴尬,朱德豁达的说道:"你咋这样讲,我这不是穿得很好嘛!能保暖就行了,我朱德不求衣锦还乡,但愿国富民强!"

"我们国家还很穷,现在不能讲究吃、讲究穿啊!"

其实在土改时期,朱德豁达、节约的品德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朱德爱兵如子,没有发过脾气,士兵们和他关系都很好,有时候还把他当伙夫使唤。

(贺龙、陈毅、朱德和周恩来)

陈毅在给中国中央做的报告也曾写到,红军上下吃穿都一样,因此官兵并没有什么区别。

尤其是四军军长朱德,他天天穿着草鞋,穿的衣服也十分破旧。

群众和俘虏初次见到他时都不相信他是军长,都认为他是个伙夫。

对待"伙夫"这个称号,朱德也是哈哈一笑,豁达地接受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称号还救过他一命。

(朱德老照片)

年11月20日,朱德带着一支部队从江西崇义的上堡出发,去汝城与范石生谈判。

路过壕头圩时,因天色已晚,他和副手找了一处旧祠堂休息。半夜,不知哪里冒出来一股土匪,撞开了大门,然后围住了朱德两人。

几个土匪端枪指着他说:"你是干什么的?"朱德灵机一动,说我是伙夫,给人做饭的。

一个土匪头子打着灯笼,把朱德从头到脚看了一遍,只见他穿着草鞋、衣服又破又旧、右肩还搭条黑毛巾,黑瘦的脸上留着长长的胡须,最让人可信的是脸上还堆着憨厚的笑容,这个土匪头子不带任何疑心的又问道:"朱德在哪?"

"伙夫"指着楼上,说道:"他住在上头!"土匪们为了抢头功,把这个其貌不扬的"伙夫"晾在一边,一窝蜂的朝楼上奔去。

朱德看准时机冲出了旧祠堂,然后集合了部队,把旧祠堂的土匪一锅端。从此之后,朱德是"伙夫"的称号传的更广了。

后来,朱德一行走到了一个高大的房子面前。有人在旁边介绍说:"这是朱老总住过的房子。"

(朱德的房子)

可是朱德在旁边摇头说道:"我就是个佃户,哪里会住过这么好的房子呢?没有住过,没有。"

朱老总的话让旁边的人愣住了,为啥朱老总连自己的家都不认得了?是离家太久了吗?

朱德看众人表情愕然,心里也十分纳闷,于是他在想了一会,然后恍然大悟道:"想起来了,我参加护国军的时候寄回过一笔钱,想盖个房子!我还没见过面嘞!真是自家人不识自家门啊!"朱德的一句话缓解了气氛,大家都笑了起来。

接着,大家走进了屋子,此时朱德的嫂子、侄子、侄媳等人都居住在这里,他们都是勤劳的农民。

房子剩余的部分被做成了展览室,用于陈列朱德用过的东西。

朱德看完后表示,以后不要办我个人的展览室,房子就是让住的,先把社员搬进来住,如果还有空房,那就改成学校!

朱德回到北京后一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