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怎么挂号 http://m.39.net/disease/a_9358132.html在秦岭脚下,弘农涧河南岸,伏牛山麓的台地上,坐落着一个秀美的小山村。它就是灵宝市朱阳镇朱阳村烟火崖自然村,该村建筑古朴,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
站在烟火崖村头,枝叶遮天的“红*树”下,整个朱阳镇镇区的全貌及碧波万顷的龙湖景象尽收眼底。龙湖是20世纪70年代整个灵宝人艰苦奋斗、改造自然、造福社会的见证。而今,这样的故事在烟火崖村继续上演,展现了烟火崖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烟火崖占据朱阳镇区东南制高点,易守难攻,*事地理位置优越,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烟火崖在秦代是函谷关—西京(西安)用烟火传递*事信号的烽火台之一,因村建在烽火台下而得名。
明末时期战乱频繁,*河以南地区大面积土地荒无人烟,明朝*府实施移民*策,从人口密集的地方,征发大量人口,集结在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由此迁徙到河南各荒芜地。据说最早移居到烟火崖村的是一对郭姓兄弟,之所以居住于此,就是看中了这里远离城镇,背靠塬岭的秀美村落。从朱阳街上根本看不到烟火崖村的民居,整个村庄完全隐没于青山苍翠的岭后,正是这种特殊的居住环境,使烟火崖村免受战火。烟火崖村人多为郭姓,至今村中的“郭家大院”仍然保持着古朴的建筑风格,让前来观光的人赞叹不已。
烟火崖也是个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它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过去村中长期设有私塾,尚文之风甚浓,民国时期更是开办了朱阳镇上第一所公立学校,为烟火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人才。年,三门峡市虢国文化研究会在烟火崖村挂牌设立基地,对村里的“郭家大院”及郭姓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让古老的郭姓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烟火崖村又是一块英雄的红色热土,村中有棵烟火崖村先辈们栽植的皂角树,数百年来虽饱经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人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这棵古树,因为它是一棵见证了*民鱼水情的“红*树”。
五里墩台至鱼奋沟口,老百姓称它为“红*路”。年10月12日,由陈先瑞率领的红二十五*第七十四师,从卢氏经美山在新店村教场坪消灭了拦阻红*前进的保安团“黑衣队”,分两路在烟火崖村会合。朱阳保安团向红*发起了进攻,敌我双方在烟火崖村展开激烈战斗,红*战士利用有利地形击溃了装备精良的国民*保安团。
红*战士在皂角树附近四个打麦场宿营,绝不打扰村民,当地村民们感到这不是一支普通的*队。中午,村民们端来自家饭菜让红*吃,红*战士一再谢绝,乡亲们执意相让。实在盛情难却,凡吃了老百姓所送饭菜的红*战士一一付了钱,就连吃一个牛心柿子也付一个铜子。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红*队伍,给村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称这四个打麦场为“红*场”,是红色圣地。
抗日战争时期,虢略镇至朱阳镇被划为灵宝抗战的第二防线。朱阳人民奋起抗战,在烟火崖制高点“墩台”挖战壕,修碉堡,筑起了日*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壁,使日寇“穿越朱阳,进犯陕西”的美梦彻底破灭。
年10月15日,中原解放*第四*分区在“反清剿”最大的透山寨伏击战中,打垮了国民*陕州独立旅所辖三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近万名兵力,极大地震慑了敌人。烟火崖成为透山寨战斗的主战场。中原解放*第四*分区第七团扼守制高点居高临下,打垮了国民**队的一次又一次疯狂进攻,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赢得了最终的全面胜利。
为深入挖掘现有的古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为核心,让红色旧址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助推烟火崖乡村振兴,担任烟火崖村村民组组长的郭姓后代郭斌斌与有“朱阳红色文化活字典”之称的朱阳镇革命老区办主任王治恩、本村曾在灵宝燕子山景区做过设计规划的“土专家”薛银生经过多次商议,决定把打造烟火崖红色文化旅游作为一项主要的公益事业做起来。
朱阳村*支部书记王治平、村委会主任刘玉生对烟火崖村群众不等不靠自觉行动,寻找出路发展经济的行为表示赞赏,大力支持,积极准备争取上级资金,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传承先辈的革命精神,使烟火崖村的红色文化旅游成为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年,朱阳镇朱阳村烟火崖“郭家大院”成功入选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至年年底,郭家大院传统古村落修缮项目一期工程的房屋修缮、供排水及村中道路硬化工程已基本完工。当地及外地游客陆续前来,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新一代烟火崖村人薪火相传,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烟火崖上的红色旗帜将永远迎风飘扬,烟火崖的红色印记也将随之传播到四面八方。(李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