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安村落王曲街道柳家寨村 [复制链接]

1#

位于著名的常宁宫休闲山庄以南约1.5公里,长安大道两旁。东有高家湾村、罗家湾村、胜利村。南有*良街道东湖村,西有新庄村、新民村,北与鱼鲍头村相邻。由三家庄、柳家寨、高楼三个自然村组成,4个村民小组,耕地亩。

三家庄村位于柳家寨村东南,为第一村民小组。清朝年间,即有罗家湾人迁居于此,后有郑家在此居住,再有马家迁入,因有罗、郑、马三家共同居住,故称三家庄。在村东头,有一棵皂角树,直径约1.3米,现树心已空,有人推算,至少在年以上。现在罗姓占90%以上,其次是郑家、马家。罗家,排有宗谱。村东部有大约25亩地,叫芦科,原植有苹果、桃等,桃子远近闻名,被誉为“皇甫荸荠、芦科的桃”。

柳家寨自然村,分柳东、柳西,为第二、第三村民小组。因村东原有一水泉,常年泉水喷涌,故称天泉寨,后更名为柳家寨。据老人讲,在清朝时期柳家曾出过两个举人,一个为了挣钱,曾替人代考三次,连中三次。第四次又考中,官至七品县令。由于生性耿直,据说被害死在任上。家中有“德音孔昭”牌匾悬挂门前,传至“文化大革命”时丢失;另一位举人后辈行医,医术精湛,门前挂有“妙手回春”牌匾。天泉寨的柳家声名远扬。据说,当时在金滹沱仓上开会,天泉寨柳家未到,会就不能开。一次在开会报到时,柳家没有说天泉寨,而说成柳家寨,从此就有了柳家寨这个说法。但该村一直到年,在行*上还叫天泉寨。柳家寨高、柳两姓居多,还有

张姓、李姓等。

柳家寨村西北原有一居士堂,新中国成立前为私塾学堂,门板上有天泉二字,此门板现在柳东村内关圣庙。年将神像用绳子拉倒,将居士堂改为村小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将居土堂拆除,改建为知青点,后建成铁砂厂,现为养殖场。

高楼村位于柳家寨村东北,神禾原下,滈河南岸。原为高家湾村生产路,人们习惯上称为高路。清朝末期,高家湾人为了种地方便,先后迁居于此,逐渐形成村,初名高路村。民国初期更名为高楼村,因路与楼谐音相同而得名。以高姓为主,占85%以上,另有王姓、韩姓,分别只占10%和5%。高家祖上有先贤,排有宗谱。据父辈讲,新中国成立前蒋介石在常宁宫时,宋美龄曾在高楼村来过,见到村中小孩还发糖果等小吃。

高楼村北有一水渠,叫高家堰,堰口在关老门(现皇甫五组)村南滈河上,引滈河水入堰。全长1.5公里,流经皇甫村、罗家湾村、高家湾村、高楼村、南毓村,灌溉近千亩。年修建团结渠,高家堰被毁,后因滈河水逐年下降,团结渠不能满足灌溉。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将高家堰重新开通,终因滈河水逐年减少,于90年代中期废弃。

三家庄、天泉寨、高楼村,在清末隶属咸宁县金滹沱仓,民国初年将咸宁县并入长安县。年高级社时,将三家庄、天泉寨、高楼村更改为团结社。年9月团结大队更改为葵花大队。年更名为柳家寨大队。

柳家寨村原盛产小麦、水稻、玉米、谷子以及各种豆子、时令蔬菜等,特产荸荠、桃子驰名乡城里外,特别是冷水、清水种出的水稻桂花球大米,誉满关中大地。

20世纪60年代开始,村集体先后开办编筐厂、编笆厂、草片厂、拧绳厂、铁砂厂、木工厂等,购置碾米机、粉碎机、打花机、型手扶拖拉机、农用35型拖拉机,以及在西安等地从事副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办起了村代销店、合作医疗室。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村中楼房林立,街道路面全部硬化,低压线路改造,路灯通明。

#在长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