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浅谈对护生护理礼仪的培养
:本文介绍笔者在《护理礼仪》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的模拟教学模式训练护生的礼仪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护生良好的护理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收到了积极的作用。
:护生角色扮演护理礼仪培养
随着护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人们对护士角色的期待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形象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护理效果,因此,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智能结构要求,要求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那么护理礼仪培养也就成为必然。本文介绍笔者在《护理礼仪》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的模拟教学模式训练护生的礼仪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护生良好的护理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收到了积极的作用。
1.应用目的
《护理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的护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多数护生在学习中仍习惯性处于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客体地位,学习积极性差讲授法不能真正引发主动思考,容易出现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并且学习行为和成果都是个体的,在课堂上护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极少,不利于培养合作交往的行为习惯。“实践出真知”。笔者希望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的合作性学习,让护生获得亲身体验和丰富经验,引发主动思考,在交往中产生更多思想碰撞的火花,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护生的合作、沟通、分析、实践等综合能力,促进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2.实施过程
2.1内容和要求
护士仪容仪表礼仪、护士体态礼仪、护士服饰礼仪、护士言谈礼仪、沟通技巧、护理工作礼仪等。根据《护理礼仪》实践指导制定评价标准:能力评价、技能发展评价、团队精神评价、创新精神评价、职业情感评价。
2.2程序和方法
上课前1周由教師布置实践教学内容,要求护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查阅有关资料,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让护生模拟一个特定的护理工作场景,护生通过现实生活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的认识来想像故事情节。正式表演前,角色扮演小组要进行预演。正式表演时,其他护生和教师圆形围坐于表演组周围,方便教师和护生及时、更好地交流和沟通,角色扮演者在其中演出。表演前由表演者对剧情相关问题作出必要的讲解,表演后由教师引导护生针对此故事情节进行护理礼仪相关问题的评价。①护士仪容仪表礼仪:让衣帽整齐、淡妆上岗、不戴首饰的护生与衣冠不整、浓妆艳抹、戴首饰的护生形成鲜明对比,借助镜子、他人评价和相互对照来使护生理解,自身形象对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效果的影响。②护士体态礼仪:让护生在学习标准体态礼仪前后,分别到台前进行表演并给予录像,之后对照学习前后效果的不同,启发护生归纳总结不标准体态;或者是训练时2人一组同时表演,1人表演标准体态礼仪,1人表演不标准体态。通过对比让同学共同参与评价,激发护生主动规范自己的体态礼仪。③护理工作礼仪:4个护生分成1组,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医院内的工作场景。由两组护生分别扮演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正面角色要求操作者仪表端庄大方,精神饱满;操作前问候,自我介绍,解释操作目的,征求患者意见;操作中说指导性语言;操作后致谢,并说鼓励性语言,若操作失误说致歉性语言[1]。表演时注重沟通技巧的应用和言谈礼仪。如恰当的谈话主体,得体的肢体语言的应用等。反面角色扮演组,要求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与正面角色形成鲜明对比。每对表演小组表演结束,小组间根据评分标准互评,分析优点和不足,并给予评分,记录团体成绩,最后由教师总评。
3.应用效果
3.1问卷调查
在期末随机抽取级护理专业4个班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07%的护生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模式;79.90%的护生认为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兴趣;76.09%的护生表示所学的知识得到较好的联系和巩固;84.78%的护生表示实践能力得到提高;84.24%的护生表示沟通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提高;69.02%的护生表示独立思考、自学能力得到提高;76.09%的护生认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71.20%的护生认为参与完成这样的实训有成就感;82.61%的护生表示该法能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64.13%的护生表示明确评分标准要求;61.96%的护生表示评分标准详细、合理;45.11%的护生表示同学点评意见合理、客观、公平;90.76%的护生认为教师点评对提高知识与技能有所帮助。可见,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法普遍受到护生的欢迎,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护生的合作、沟通、分析、实践等综合能力。评分标准和教师点评有助于护生掌握护理礼仪的规范,加强了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存在问题
一是因个性害羞、害怕出丑等心理障碍不愿参与活动。二是缺乏“荣辱与共”的团队意识,没有认识到自己与小组伙伴息息相关的联系,把自己作为孤立的学习个体游离于小组之外。三是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4.改进策略
4.1激励交往热情
对于护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乏参与的问题,一是设置激励制度,对于积极参与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卡通笔1支。二是教师的鼓励和肯定。通过多方面激发护生的信心和表现欲,引导护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快乐学习,激发护生的小组荣誉感,促进全员参与活动。
4.2培养交往技能
教师要积极引导护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如“说明白”、“听清楚”,一是要求先想后说,二是进行复述练习,三是安排发言顺序。护生交往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护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就会得到逐步提高。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为护生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表演机会和发挥空间,遵循教学本质“寓教于乐”激励护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加强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促进了教学相长,而且通过小组互评,激发组际之间的竞争意识,营造了组内的互助合作氛围,护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强化、表达沟通能力和实践技能都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叶亚珍.加强护生护理礼仪操作培训的体会.护士进修杂志,,22(13):-
心理护理模式应用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术患者中的价值分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术患者治疗中强化心理护理的施护价值。方法:试验对象选择于.01-.01期间,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在施治期间提供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统计组间施护效果。结果:观察组施护后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結论:通过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消除或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有利于提高其依从性及改善预后质量,适宜临床推广及借鉴。
原发性肝癌;心理护理;介入治疗;施护效果
原发性肝癌作为临床常见一种恶性肿瘤,在早期时患者并无明显临床表现,但疾病发展速度较快,大部分患者因食欲下降、腹泻呕吐及肝部镇痛等症状就诊时,大多以处于中晚期阶段,以手术方式施治难度较大,为降低患者症状反应,延长其生存之间,临床大多辅以介入治疗,并积极提供有效护理方案,对促进病情恢复及改善患者预后起着积极意义[1-2]。本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将心理护理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中的施护价值,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组入选对象为80例患有原发性肝癌疾病的患者,组间以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回顾性分析本组对象基础资料,对照组:年龄在45岁至62岁,均龄值为53.70±6.21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观察组:年龄为42岁~60岁,均龄值在52.86±6.14岁,男性与女性占比各20例。综合分析2组资料数据(P0.05),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遵医嘱落实各项护理操作,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常规予以运动指导、饮食干预及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内容为:(1)将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及需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及家属,进一步提升其认知度,进而积极参与到治护工作中,以此来促进其术后尽快恢复;(2)受疾病影响,易导致患者滋生一些不良情绪,不利于治疗顺利开展的同时,还易影响到治疗效果,故而需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评估其内心想法,对于患者主诉耐心倾听,对于存在不良心理者,及时展开针对性疏导,给予患者鼓励与安慰,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的同时,与其构建良好、和谐护患关系;结合患者年龄、兴趣爱好及工作性质等,合理采取情绪转移方法来分散其注意力,改善不良心理;可指导患者将双目紧闭且静坐,放松身心,将双手自然放置于双膝处,集中注意力并维持呼吸处于平缓状态,充分放松全身肌肉,进而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3)鼓励家属参与到患者治疗及护理工作中,给予其关怀与关心,促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进而有效增强其配合度。
1.3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统计负性情绪,焦虑情绪以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价,量表临界值在50分;抑郁情绪以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价,量表临界值在53分;负性情绪虽得分上升而越严重。
1.4数据处理
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所得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以百分数%与t值表示,以卡方x2与(x±s)进行检验,若检验显示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可知,相较于施护前,施护后2组各项负性情绪评分较低,且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原发性肝癌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复发率高、起病隐匿性高及预后质量差等特点,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3]。在治疗上临床大多以手术施治为主,并辅以介入治疗,目的是为了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加快病情恢复速度,以此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4]。然而其毕竟属于有创治疗,对于患者机体所造成的伤害较大,再加上部分患者对于治疗方式缺乏了解,易导致其情绪出现明显波动情况,滋生出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抵抗治疗等情况,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心理护理通过站在积极心理学角度上,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给予其支持、鼓励与共情,不仅能够增强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同时还能缓解患者消极心态,促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对提升患者依从性起着积极意义[5]。本研究中,经比较常规护理与强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施护效果差异性,结果发现施护后观察组SAS评分为31.55±2.93分、SDS评分为33.96±2.84分,低于对照组36.18±3.01分、38.79±3.21分,通过评估患者心理、生理问题,结合病情进展情况,合理选择健康宣教开展形式及工具,可不断增加患者及其家属治疗信心的同时,还能起到改善其生存质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除了及时予以手术及介入治疗以外,还需重视患者护理需求,将心理护理应用于患者治疗中,可得到确切施护价值,值得推广。
[1]孙宇.护理干预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依从性、排尿困难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19(26):-.
[2]吴严严,张无鸣,杨莉.分析阶段性心理干预在行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栓塞术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效果[J].心理月刊,,16(19):88-89.
[3]徐桂凤.心理护理干预对减轻原发性肝癌介入术患者疼痛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16(34):78-79.
[4]李欣萍,修鹏.心理护理干预对减轻原发性肝癌介入术患者疼痛的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9(60):-.
[5]华桂荣,吴水丽,李秋云.心理护理模式应用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术患者中的价值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6(06):-.
优质护理对心内科ICU患者心血管事件、不良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对心内科ICU患者心血管事件、不良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年1月-年8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均给予两组以常规心血管疾病护理方法。在常规护理方法上,给予研究组优质护理。观察各项指标并调查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在护理后,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较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满意度更为明显,两组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优质护理有助于减少甚至避免心内科ICU患者出现各种心血管事件与不良情绪,值得在心内科ICU患者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心血管事件;心内科;不良情绪;ICU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为各种重症病危患者的集中场所,重症监护室入住的患者的不良情绪较为严重,特别是心内科ICU患者[1]。有研究者提出,采用优质护理有助于减少心内科ICU患者心血管事件、不良情绪的发生。现将优质护理对心内科ICU患者心血管事件、不良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年1月-年8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研究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为36例,女性患者为24例,年龄为42~82岁,平均年龄为(56.12.1)岁;研究组男性患者为34例,女性患者为26例,年龄为41~82岁,平均年龄为(56.32.4)岁。对照组患者有孤独或抑郁、依赖与期待、紧张或焦虑、冲突心理、恐惧心理的分别为44例、40例、50例、22例、52例;研究组患者有孤独或抑郁、依赖与期待、紧张或焦虑、冲突心理、恐惧心理的分别为46例、36例、48例、24例、58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病例纳入标准[2],且其性别、年龄、情绪特点等采用优质护理前的资料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价值(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均给予两组以常规心血管疾病护理方法:
(1)使用药物镇痛对疼痛明显的患者进行护理;
(2)为避免发生意外,加强对不稳定患者的管理;
(3)及时取走危险用具并进行统一管理;
(4)规范患者的作息,改善患者的日常饮食。
在常规护理方法上,给予研究组优质护理:
(1)对于不良情绪较多的ICU患者,护理人员在稳定其情绪后,应耐心的向其讲解当前的病情、治疗费用、治疗方法以及所达到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医疗质量与治疗方法安全性的了解,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与此同时,为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应注意其心理因素对病情变化的影响[3]。对于病情多变且危重的患者,为避免其情绪波动给整个治疗进程造成严重影响,必要时应采用抢救措施。
(2)由于ICU患者的病情、环境、制度等较为特殊,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并加以引导,可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情绪、想法和疑问等进行宣泄、表达与提出,以便能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做到与患者进行有效地交流,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以提高ICU患者对诊疗护理措施的理解与认可。
(3)通过合理交流向患者讲解病情并解答患者的疑问,以提高患者对治疗与优质护理的理解,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比如,对于实施手术治疗的ICU患者,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应的交流、教育工作,加强患者对手术特征、意义和必要性的基本了解,认可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对手术治疗的信心,有效促进手术治疗工作的开展。
(4)应为ICU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注意维持病房环境的整洁、光线的充足和空气的流通。在对疼痛明显的患者进行护理时,可采取交谈或建议其通过看书或看电视等转移其注意力,或合理使用相关镇痛药物来缓解其疼痛感。
(5)在日常饮食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嘱咐ICU患者摄入低盐、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食物,并要戒烟戒酒。
1.3观察标准
(1)在护理后,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与不良情绪的发生情况。
(2)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从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层次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所得数据均采用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标准方差表示计量资料,并用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两组采用进行检验,若0.05,则表示两组差异明显,比较具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两组ICU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特征(不良情绪)比较情况
在护理之前,两组患者不良情绪无显著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价值(0.05),具有可比性。在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有孤独或抑郁、依赖与期待、紧张或焦虑、冲突心理、恐惧心理的分别为38例、30例、22例、16例、42例;研究组患者有孤独或抑郁、依赖与期待、紧张或焦虑、冲突心理、恐惧心理的分别为8例、14例、8例、6例、10例。两组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ICU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特征具体(不良情绪)比较情况如表一所示。
2.2两组ICU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的比较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对照组与研究组对护理的总满意度分别为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0.05)。两组ICU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的具体比较分析如表二所示。
3、讨论
除受身体疾病因素影响外,心内科ICU患者还容易受周围环境因素以及诊疗护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4]。由于受情绪变化程度与持续时间的影响,ICU患者治疗效果可能会大大降低甚至诱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为确保患者的有效治疗,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心内科临床中,ICU患者的主要心理特点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恐惧、孤独抑郁、强烈的依赖与期待心理、冲突心理。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护理后,增添优质护理的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只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0.05);患者对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也更为满意,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满意度更为明显,两组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由此可知,优质护理对于心内科ICU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心内科ICU患者临床治疗中,通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有助于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减少甚至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因此,優质护理值得在心内科ICU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戚倩.探析优质护理模式在心内科62例危重患者中的康复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19(36):-.
[2]闫春玲.创新服务模式在心内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50(01):-.
[3]杜爱芹.优质护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评价分析[J].系统医学,,6(02):-+.
[4]王芝平.优质护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37(05):.
胸外科护理带教中规范化教学的应用价值探索
摘要:目的:探究在胸外科护理带教工作展开过程中,规范化教学方案的应用方式以及其所产生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年1月-年1月为时间范围,收录在我胸外科实习的护生样本共52例,根据其在实习过程中,胸外科所采用的带教方案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规范组两组,常规组护生实习过程中,胸外科所采用的带教方案为常规带教方案,规范组样本实习过程中,胸外科所采用的带教方案为规范化教学方案,带教结束后完成两组护生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核动作并对其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规范组护生的理论成绩得分以及实践能力得分均优于常规组样本,且p0.05。结果:在胸外科护理带教工作展开过程中,利用规范化教学方案对护生进行培训,能够有效提升其理论素养以及专业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建议在后续干预工作中对其展开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胸外科;规范化教学;护理带教
引言:
护理带教工作是我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流程,护生在学校内部接受相应的护理专业知识教学之后,需要前往以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的临床实习教学,通过该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护理带教工作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将会对护生的角色转变以及后续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护理领域以及医学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研究指出,早期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中所采用的带教方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并不能够满足目前医疗领域对于护生培育质量的需求,为了提升护理带教工作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探索更加高效的带教方案。规范化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带教工作中认可度较高的带教方案。在该方案的支持下,护理带教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均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本次研究将以在我院接受临床实践教学的52例护生为例,探究规范化带教方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希望能够为后续护理带教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式
1.1样本资料
本次研究的时间范围为年1月-年1月,共收录在我院胸外科接受护理带教的护生样本52例,以胸外科所采用的带教措施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规范组两组,常规组样本在临床实习期间,胸外科所采取的带教方案为常规带教方案,规范组样本在实习期间,胸外科所采取的带教方案为规范化带教方案。52例护生中共有男性6例,女性46,两组护生的人口学资料经过差异性分析后,p0.05,能够满足本次研究需求。
1.2教学方案
常规组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其所在的胸外科所采取的带教方案为常规带教方案,将护生分为几组交由带教老师进行教导,引导其掌握相应的护理技巧以及护理技能,规范组护生在实习期间所接受的带教方式为规范化带教教学。首先脑外科护理部门的护士长需要根据胸外科的护理需求以及教学需求制定相应的规范化带教计划。护生进入科室之后,带教教师对护生进行科室内部环境、工作内容以及人员结构等讲解,引导护生初步熟悉科室环境,此后对护生进行分组,定期以小组形式展开护理课堂以及组间会议,引导护生主动对相关病例的护理方案以及其护理方式进行探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在每次晨会对护生所参与的护理内容进行培训,待护生接受一段时间培训后,选取典型案例由护生独立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每日引导护生对自身的护理经验以及护理内容进行总结,提升护生管理时间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促使其为后续护理工作生涯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带教工作展开期间,相关人员需定期对护生的理論素养以及实践能力进行考核,纠正其存在的问题。
1.3评价标准
在带教工作结束之后,利用自制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考核量表对护生的具体能力进行考核,理论考核总分为50分,实践能力考核总分为50分,得分越高,则其能力越优异。
1.4统计学方式
利用spss25.0对本次研究中护生的理论以及实践成绩考核结果进行T检验分析,p0.05,则证实其存在明显的差异。
2结果
本次研究中规范组护生的理论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考核结果显著优于常规组样本,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
3讨论
相对于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胸外科护理工作具有工作节奏快、护理内容繁琐以及护患沟通难度大等诸多特点,因此脑外科护理带教工作不仅需要提升护生的疾病护理能力,同时还需要培训护生的急救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早期胸外科护生培训工作中,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护生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并未对其其他能力产生应有的培训效果,而规范化培训方案不仅能够提升护士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其应急能力以及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规范组护生的专业能力考核结果显著优于常规组护生,建议在后续的护生培训工作中,将规范化培训模式作为护生培训的主要方案,根据科室工作内容以及教学方案对护生展开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加强对于护生各方面能力培训的重视度,帮助其尽早适应护理人员这一身份,提升其心理素质以及专业素养,为我国护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除此之外,在后续的护生培训工作展开过程中,医疗领域也需要不断探索更加高效、培训效果更加突出的临床带教方案,提升带教质量。
参考文献
[1]曾添洋,陈焕文.CBL教学在胸心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1):63-65.
[2]曹曾珍,熊弢.循证护理实践教学在胸心外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57(05):-.
***文献来源于网络,侵删,如有写作方面问题需要帮忙,请私信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