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500413.html 编者按
现在一提及寺院,怕人们一下会想到迷信,想到非正统,想到边缘化。或许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客观真实,但不可否定,这是一种“跑偏”的认识。
真正意义上的寺院,非道即释。“道”为道教,“释”为佛教。中国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国家,也是一个文化大融合的国度。古往今来,影响中国进程与国人思想形成的,就是中国三大传统文化:儒释道。相较于一直作为正统思想文明的儒,的确,释与道就显得非正统与边缘化了。但在一个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时代,任何形式的顾此失彼、看高贬低,都有失偏颇,有失中正,有失民主,有失科学。
我们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但也要历史和文化都尊重我们。而它们怎样尊重我们?怎样尊重人类发展?尊重社会规律?或者说怎样尊重它们本身?那就是回到历史与文化的本源上去,本真上去。
中州有四大名寺: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白云寺。现在一提及白马寺,渐成思维定医院;提及少林寺,想到影视;提及相国寺,想到旅游;提及白云寺,怕也只想到它历史上如何如何了。这些疑似“噱头”的起势,不是不好,而是犹如滚滚洪流,是自身淹没了自身的本源与本真。
目前在中国,由着文化复兴的引领,各种形式的文化纷纷浮出水面,包括“释道”文化。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它们的“出场”都更彰显文化内涵与思想魅力。
商丘是孔子祖籍、庄子故里,见证儒道文化与自徐州流播来的释家文化的碰撞、融合,这儿的儒释道均有着“正统”的血缘和传承。诚然,在弘扬中华三大传统文化上,商丘具有大可以矫情一下的先天资质。
当下,在商丘,有一座寺院的中兴,将成为一个城市的福祉,那就是清凉寺。清凉寺佛学文化的复兴,将推动中华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在商丘,在一个全新时代里,实现第二次碰撞、融合和中兴。
文化是淘尽历史千般积淀下来的人类瑰宝和财富。传承,弘扬,光大,这是文化的渴望,是历史的推动,更是我们的光荣。
一台一寺的生死轮回
商丘多“台”,但有清凉台文化承载厚重的不多;商丘多“寺”,但有清凉寺文化层次丰富的不多。清凉台,台上清凉寺,一台一寺,一如一条生命线,在商丘五千年文化中坚韧延续,成为解读商丘汉梁文化、两宋文化、诗赋文化、园林文化、寺庙文化等的一种物语,一种折射,一个缩影。
清凉台,为梁孝王刘武三百里梁苑“七台八景”中一处极为经典的胜景。西汉“文景之治”时期,汉景帝封胞弟刘武为梁国国君,都睢阳,今商丘古城的前身。刘武在“七国之乱”时以捍卫朝廷有功,“天子赏赐多于京师”。于是,喜爱风雅的梁王大兴土木,广置宫室,“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就是令放浪不羁的李白也甘愿“摧眉折腰”的三百里梁苑。梁王以此广揽天下文人雅士,像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等,日日狩猎、斗酒、唱诗、作赋。
“君不见,梁王已破六国垒,苑中便起文苑台。*金白玉架金阁,倚榻廷宾四相开。清凉池上三尺雪,相如新赋倾邹枚……”和李白、杜甫一样,明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王廷相也曾慕名到商丘凭吊三百里梁苑,他的这首《梁园歌》如同李白的《梁园吟》,在仰慕和慨叹中,流露出繁华难以重温的惆怅和惋惜。
清凉台为梁王行宫。透过司马、邹枚等的汉赋,以及后世文人来此凭吊留诗,可以想象,这座高台上曾经怎样的热闹!怎样的风雅!以至这儿“人”散了,“曲”却不终,一处园子,一座高台,在喧嚣沉落后,其曾经的繁华,却衍生为一代又一代墨客骚人永远的精神皈依。
是历史,注定要成为过去,梁王刘武与他的梁国一起葬于芒砀群山。但清凉台却没有因此成为灭寂,而是以寺庙文化的兴起,使之成为永生。年记者第一次进清凉寺采访,远望清凉寺,台高数丈,亭台楼阁,在斑驳沧桑中依旧彰显一种壮观。
沿寺院中轴线拾级而上,由南到北依次为山门、圆觉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建有观音殿、地藏殿、罗汉堂、伽蓝殿及斋堂、寮房等建筑。藏经楼为明清建筑风格,分上下两层,楼下塑有宋太祖赵匡胤坐像。据《清凉寺记》记载,该楼建于明万历八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藏经楼前有棵千年皂角树,据说当年赵匡胤常在此拴马乘凉。年4月底的一天,清凉寺发生火灾,大火持续3个多小时,烧毁了藏经楼的房顶和几尊泥质佛像,千年皂角树也因之受损。
寺院一块唐代石雕,上面雕刻有凤凰图案,雕工古朴浑厚,栩栩如生。保存完好的明万历八年的石碑详细记载了清凉寺周边的地形地貌和寺院建筑的详细情况,其中载有:“台上左右有高台二座,台高如墉,缘而登之可目涉百里,盖寺中之胜也……”
当时听一位对该寺颇有研究的居士介绍,梁王行宫于南北朝时殿倒房塌,一片凋零。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北魏后期台上开始建寺院,名为清凉寺,当时僧侣云集,成为传播梵音的一片净土。后历代各有兴废,至宋,因与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一段渊源,遂成皇家寺院。
《归德府志》和相关碑刻记载,后周显德六年春,后周大将赵匡胤任归德节度使,常和手下的将领们在清凉寺纵论天下大事,终于次年成功策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赵匡胤做了皇帝后,难忘在清凉寺研讨*务的日日夜夜,也难忘僧侣们对他的支持,于是派钦差御赐敕封清凉寺。清凉寺也因此成为大宋的皇家寺院,与当时的武台山清凉寺、西京洛阳清凉寺、福建莆田清凉寺并称为全国四大清凉寺。清凉寺鼎盛时期,寺院香火旺盛,善男信女众多,僧侣最多时达千余人。
居士指着大雄宝殿给记者看。大雄宝殿屋脊上饰有龙凤图案,*色琉璃瓦盖顶,任风雨剥蚀却不改尊贵,的确证明着这一座寺院的皇家血统。
当时一位村民还向记者讲起一个传说。说是赵匡胤任归得节度使时常在清凉寺避暑。一个炎热夏天的晚上,赵匡胤在寺里浑然入睡,被蚊虫叮咬,难以安眠,于是呵道:“如此扰人清静,岂有此理,不能让人清凉清凉吗?”果然蚊虫一哄而散,自此清凉寺再无蚊虫骚扰。神奇的是,至今大雄宝殿内仍无蚊虫。这传说无疑给清凉寺凭添了几分神秘。
年,经市*府批准,清凉寺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商丘市唯一一家,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一位叫释常悟的法师从五台山来到清凉寺,在他人以为的破落和乱象上,他慧眼发现了这座寺院的起势和希望,毅然留下来做了主持,开始为寺院的修复扩建东奔西走,日夜操劳。4年弹指一挥,得各级*委*府、佛教信徒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扩建中的清凉寺面貌已焕然一新。
一座皇家寺院的中兴
毛主席身边侍卫林克同志,在缅怀毛泽东一文中写道:毛主席参加革命后,《坛经》一书随时都带在身边,他曾多次给林克同志讲过慧能大师的身世及其佛学思想,讲过六祖大师的主张——佛性人人皆有,更赞赏六祖大师对佛教的改革和创新精神。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佛学,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能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不能不是一个要直面的问题。
老作家王蒙说过一句话,学习文化如同吃猪肉,吃猪肉长的是自己的肉,不是猪肉。这是个学习文化的认知问题。的确,如何接纳、汲取、传承,认知到位,才能态度端正,才能最大可能探视到文化本质,接近文化的本源、本真。
中国十年文化浩劫,最大的悲剧不止是让中国文化出现可怕的断层,而是扭曲了国人审视民族文化的视角和心态。这与被八国联*瓜分、被日*烧掠一样,同为一种民族伤痕。不同的是,前者是他伤,后者是自戕。
老庄创造的“道”是一种文化,它帮助我们在一个更高境界上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人与自然、世界等如何和谐相处。释迦摩尼创造而后流播世界的“佛”同样是一种文化,它来自域外,而后在九州落地生根,它更多的是帮我们认识人性,认识内心,净化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在一个高端的境界上,儒释道三大文化的指归是高度一致的,就是人心大同,社会和谐。因此说,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画卷上,三大文化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各踞山头相互对峙,而是“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常悟法师曾说过,酒和酒糟不在于谁更有价值,而在于谁来选择。对于人,酒糟没啥用。对于猪,美酒同样毫无用处。佛法对于不信佛的人来说,它仅仅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但对于心向和谐、心向真善美的人们来说,它就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福音、福报。
释常悟法师以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佛学的真谛,两者是一致的。德同而相聚,志同而道合。事实上,佛教进入中国后,中国历代佛学大师已将佛陀教义结合中国实际,使之中国化,处处体现出与中国社会相协调的契理契机精神。真正的佛学理论可以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座寺院如何走上中兴,释常悟法师的构想是,建成的清凉寺,将对接商丘文化,扩建一处公益文化园——清凉寺文化苑。清凉寺文化苑将建成融合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的园林式文化园区,让它真正成为商丘百姓沐浴文化、享受熏陶的理想休闲去所。
这是一座寺院的福音,也将成为商丘百姓的又一种福祉。年,第六届豫商大会在商丘召开,多位豫商走遍商丘,共话乡音,共谋商机。其间,一行20多人参观了清凉寺,对这座渐成规模的弘法道场,和对一心弘扬佛法的释常悟法师,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