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你们这样说杨振宁,问过邓稼先吗”一文推送后,引起各位网友的热议,观点渐成两极。今天,我们不妨再说说邓稼先。
杨振宁与邓稼先,既是老乡又是同学。二人从小情同手足,先后赴美留学,成绩都非常优异。年,两人高度重合的人生道路,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分叉口。他们一个选择回国工作,最终成为中国“两弹”元勋;一个选择留下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很快成为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
年10月,杨振宁和李*道合作发表论文,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很快名噪一时。次年,两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折桂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华人世界的信心,得到前所未有的一次提振。
这一年,杨振宁35岁,邓稼先33岁。
年8月31日,傅鹰、金荫昌、邓稼先、叶笃正等名归国的学者和留学生乘坐“威尔逊总统号”邮轮离开旧金山回国,回国途中在船尾合影。
此时,邓稼先已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了7年。年,邓稼先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3年的博士课程,他仅仅用了1年零11个月便修完了学分,奖学金更是不在话下。
就在昔日同窗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年,邓稼先的人生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拐点。
年8月,时任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对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
这个大炮仗,就是原子弹。
从此,邓稼先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作报告,不能出国,不能随便与人交往,不能说自己在哪里,更不能说在干什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他的名字,消失在任何公共场合,只是留存在亲人的思念和记忆里。
直到28年后,在年6月的某一天,他的名字才突然重回大众视线,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当中。
这28年的光阴,邓稼先隐姓埋名,但是中国“两弹”的成功试射,又把他的名字永远镌刻进新中国的历史记忆。
直到今天,当我们感受到这个国家越来越强大的底气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必要对以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正是在那段默默无闻的时间里,他们的舍身忘我,为我们积累下了至今仍在发挥深层次效用的国防红利。
2
杨振宁在纪念邓稼先的文章《邓稼先》里这样写道: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从读书时候开始,邓稼先给人留下的印象便是一种“傻乎乎的诚恳”。这种诚恳和执着被邓稼先带到了美国的大学,带到了中科院的研究室,又带到了茫茫的戈壁滩。
邓稼先(左)赵敬璞(右)在罗布泊
年6月,苏联中止帮助中国进行核科学研究。就在那个时期,美国正在成吨地生产核原料,英国、法国则分别在年和年先后试爆了原子弹。
彼时,中国甚至还没有一张完整的图纸。
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把邓稼先邀到他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要由你领导的那个理论研究室来承担。”于是,邓稼先就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总负责人。
美、英、苏三个核大国此时正在联手遏制中国进行核试验,中国科学家顶着重重压力,在茫茫戈壁上开始了日以继夜的不懈探索。
邓稼先,以及彭桓武、王淦昌、吴世法、陈能宽、钱三强、何泽慧……一个又一个老科学家的名字,从那时起,被风沙磨砺,被岁月淘洗,直至如今被人们永远铭记。
年10月16日,中国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冉冉升起的那朵蘑菇云,震惊了世界,振奋了国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中国踏向联合国五常席位的一块敲门砖。
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人们不知道的是,邓稼先在此之前的一年时间里,就已经悄悄率领原班人马,开始了氢弹的理论设计。原子弹试验成功仅仅一年之后,邓稼先和于敏就共同拿出了氢弹理论设计方案。
年6月17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两弹成功试射的间隔,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相比而言,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是4年,英国是4年零7个月,而法国是8年零6个月。
3
罗布泊试验基地的建造以及后来的运转,都是在一穷二白的艰难国情下实现的。不管是像邓稼先这样的科研人员,还是建设基地的工程兵,奋战在这里的每个人都经历过忍饥挨饿、身体浮肿的艰苦阶段。
而核辐射,更是隐匿在罗布泊里的魔*。
年的一次核试验中,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在地上,没有出现蘑菇云。当时,作为理论设计总负责人的邓稼先硬是推开所有人,登上吉普车亲自去寻找碎片,查明原因。
放射性钚,仅需一克重,就可以杀死1万只鸽子。在大自然中,钚的半衰期是2.4万年,倘若侵入人体,在人体的半衰期是年。也就是说,它进入人体后,将终生伤害受辐射者的身体,永无解除之日。
“你们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是邓稼先喝退众人,亲赴一线勘察的理由。同样,也没有人比邓稼先更了解其中的危险,然而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冲上第一线。
所幸的是,事故原因仅仅是降落伞没有打开;不幸的是,邓稼先因此受到致命的伤害。邓稼先站立的地方,正是核辐射沾染最重的源点,超过沾染限度的几十倍。多在这里站立一分钟,就意味着生命已经落入死神的魔爪。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前线部分指挥人员合影
从年开始,邓稼先开始衰老得特别快。年,邓稼先因医院。
被病魔缠住的邓稼先,并没有被充斥着药物和放疗的生活打垮,他在病榻上和胡仁宇、于敏、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分析我国与国外的差距,最终在气垫圈上起草了一份建议书。
建议书指出,世界核大国的理论水平已经接近极限,并且,他们已经可以达到计算机模拟的程度,不需要进行更多的发展,因此很有可能通过限制别人试验来维持自己核大国的地位。
正是这一建议,推动了核武器小型化的进程。邓稼先敏锐的远见,使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继续辉煌了十年,使中国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确保了中国自卫核能力的有效性。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一千余次,而中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1/25。
4
年,国家首次给“两弹”科研队伍颁奖,整个团队的奖金总数为1万元。受奖机构自身又拿出一部分钱,按照10元、5元、3元的级别分下去。邓稼先当时拿到了最高的奖励级别。
杨振宁来看望病榻上的老朋友,问及奖金,邓稼先笑着伸出了两个手指头,说:“20块,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
其时,邓稼先正在病榻上奋力起草建议书。
历史的时针指向年,邓稼先的生命也即将走到终点。一夜之间,邓稼先成了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被记者、摄像机、话筒和闪光灯包围。从那时起,“两弹一星”这个专有名词,才在共和国的记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年7月29日,我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世长辞,终年62岁。
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之际,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
次日,中国庄严向世界宣布:暂停核试验。
5
我们怀着虔敬之心,对邓稼先饱满而厚重的一生进行了简单梳理。他的功绩,他的奉献,他的牺牲,都不由人不肃然起敬。
在文章里,我们说过,“对杨振宁,我们本应该肃然起敬!”今天,我们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
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国防科研,为中国造出原子弹做了那一代科学家中典型的巨大付出,他的故事感动了整个中国社会。他为了中国的“两弹一星”,耗尽了最后一丝气血。这是人们把他同杨振宁作对比时,最容易感慨万千甚至潸然泪下的情节。人同此心,我们感同身受。
然而世事的错落组合塑造了无数的不同人生,只要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尽力了,作为了,甚至做出了杨振宁那样的突出成就,就同样值得尊敬。
年,*昆、邓稼先、*宛、周光召、杨振宁(从左至右)游览北京颐和园时合影
人生不能假设。在年那个人生的交叉口,如果邓稼先和杨振宁各自走上了对方的道路,最终会收获怎样的结果,没有人能够推定。
现在的事实是,他们各自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同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同样进行了没有丝毫懈怠的努力,最终各自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也许就是最好的安排。他们的选择,一个同中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为科学的终极探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人类与历史的大格局中,他们两人同样都是一个伟大的存在。
跳出个体的局限,宽容各自的选择,尊重多彩的人生,也许才是包括邓稼先在内的所有伟大人物,对待世事的基本态度。
人生,没有标准的模板。伟大,没有统一的尺寸。
来源:补壹刀
往期精彩回顾
朝鲜籍金姓男子死亡事件,马方称1名嫌犯为朝鲜大使馆工作人员
他们在美国干的这件事,让日本人暴露了“隐藏的肮脏”
就在今天,韩媒一个“挑衅中国”的举动被环环抓了包!
为了金正男,马来西亚朝鲜44年的交情要完?
蒙古国新年将至,中国出手相救了!